海雅集团试水社交商业模式 阵痛中的三足鼎立转型路

文丨蒋平   2015-07-17 15:26
核心提示:从最初开拓南山中心区一片荒滩,到话题营销领军深圳商圈,再到差异化经营争夺市场,直至今天试水社交商业模式,海雅在成立之后的15年间,始终在与市场斡旋,攻城略地,过程波澜起伏。

  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发生在海雅与市场之间。

  从最初开拓南山中心区一片荒滩,到话题营销领军深圳商圈,再到差异化经营争夺市场,直至今天试水社交商业模式,海雅在成立之后的15年间,始终在与市场斡旋,攻城略地,过程波澜起伏。

  这个角逐的过程,也正是深圳商圈从一片荒芜到遍地花开的过程,东门、华强北、南山中心区,商业之浪自东向西,以独有的深圳速度依次席卷开来。而在经历了全面繁荣的鼎盛时期后,传统百货又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无论是同行之间的过度竞争,还是互联网大潮的汹涌攻势,都让传统百货思量转型。海雅带着阵痛的转型之路也是深圳传统百货谋变的缩影。

  向购物中心升级、拥抱互联网、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些词汇在行业内被频频提及,以至于甚至连转型升级也面临同质化的窘境。意图在这样的压力下之异军突起,海雅狠狠的出手了,但这出手不是指向对手,而是伸向自己。

  改头换面

  现在走近位于南海大道的海雅缤纷广场,会有眼前一亮的明快感。粉绿色块相间的外墙面诠释着青春与活力,“海雅缤纷广场”几个鲜明的字也在宣告一种全新的存在感。它就是经过改头换面的原南山海雅百货,之前的陈旧已不复存在。

  逛街达人王雪是在近两个月才重新走进海雅缤纷广场买衣服。在科技园上班的她,生活半径内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便是在南山中心区购物,但如果再早些时候,她逛街的次序是海岸城、南山茂业、南山海雅百货。如果时间不够,最后一项就免去。

  说起逛街心经,王雪可以罗列出十几条,比如商场地理位置要好,交通方便地铁直达,购物体验要舒适,诸如此类。针对购物体验要舒适,她专门强调了光线、货品陈列、服装款式更新速度等绝不能忽视的重要要素。“虽然灯光看起来差不多,可就差的那一点点也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比如茂业的灯光就会更亮一些,服装看起来就更好看,海雅的灯光要暗一些。”她说,这是她之前不会优先逛原南山海雅百货的直接原因,外加货品陈列较为“拥挤”,款式更新速度也没有快人一步,所以,只要没有特别的促销活动,她也不会频繁光顾原南山海雅百货。

  但她没想到,重新装修后再开业的海雅缤纷广场给了她一种惊艳感,所以,还在该店2014年底试营业的时候,她便抢先进去“考察”了一番,结论是“比较满意”。灯光明亮又柔和,空间扩大不再局促,从天花板到地面都简约大方,连卫生间的装饰也提升标准,商场的细节之处透着的轻奢感,让她觉得海雅年轻了十几岁。“年轻一些”,也正是新面世的海雅缤纷广场的诉求,“缤纷”二字也在彰显多彩与朝气。

  2014年6月至12月歇业装修,换来这样的全新店面,花了海雅集团2个亿。海雅集团常务副总裁范志强回忆,虽然加建楼层、重新装修、歇业损失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当时的原南山海雅百货如果不这么做,可以预见会更快的被市场淘汰,所以,说干就干,商户全部清出,改头换面。

  在他们的计划中,重新装修之后的海雅缤纷广场,除了在入场服装品牌上进行更新补充,还要融入餐饮与娱乐元素,比如一家小型电影院正在筹划中,而在此前,传统百货只会单纯的卖衣服卖鞋,模式单一。在海雅看来,传统百货的落后运营模式一定要摈弃,哪怕受硬件条件所限,不能做过于“天翻地覆”的改变,也要尽可能跟上发展的潮流,毕竟顾客真的是越来越挑剔了。

  营销领军

  在海雅的发展历程中,颠覆自己已经不是第一次。上世纪90年代的大手笔动作,让海雅一度成为深圳百货行业的领军角色。

  范志强是海雅的元老级人物,亲历了海雅创业期的起伏。1999年12月,原南山海雅百货第一次开业,当时虽然有着“全市最大营业面积”的噱头,经营效果依然不理想。

  因为,当时的南山中心区还是颇为荒凉的滩涂,原南山海雅百货的大楼孤零零的立着,交通没有,水电没有,人气更没有,商铺根本卖不动。

  彼时正是深圳百货业的萌芽阶段,大多深圳人只认得位于上海宾馆附近的天虹商场,来深圳打拼的外乡人回老家前,都会去天虹商场买点礼品。那时候,没有一家商场可以与天虹抗衡。

  在这样“不成气候”的环境中,原南山海雅百货算是“硬着头皮”开业,一共六层,四五百家商户进来,包括服装、鞋、化妆品、珠宝等,但都不是品牌,放在现在看更像“地摊货”,用范志强的话说,进驻的商户根本没有挑选,愿意来就很开心了。业绩当然不好,每天营业额不过十来万,还不足以支撑水电费。

  坚持了半年,原南山海雅百货要挺不下去了,四分之一商铺离场,要把柜台摆疏一点,才勉强可以摆满。海雅第一次大刀阔斧的“砍自己”就是在这时候。

  海雅请来了台湾的专业团队诊断,接下来,痛下决心把商户全部清出、装修打掉,重新筛选入场品牌。为了吸引品牌入场,海雅除了赠送装修,还要给予不同品牌15万到50万不等的一次性补贴。补贴总数几百万,重新装修费用2000万,专业团队诊断费每月18万……这些数字对于一个尚未盈利的商家来说,也需要足够的勇气。

  2000年9月23日,面貌一新的原南山海雅百货重新开业,这次的定位是“都会时尚”,为中高端群体。开业第一天,同行很惊讶,“这个破地方怎么能招来这么多品牌?!”大家觉得不可思议。开业当天销售额创下140多万的好成绩,对于当时的海雅来说像是奇迹,而且,接下来连续几天营业额都超100万。

  趁热打铁,台湾团队又动用了新办法来持续商场热度:话题营销。这个在今天司空见惯的营销手法,在当时的深圳还是新生事物。

  海雅在深圳率先搞起各种营销活动,除了送优惠券、食品,最抢眼的是“深圳女人之最”系列活动,比如头发最长、胸围最大等,立即引发了社会与媒体的大讨论,活动一经发出,报名者无数,媒体也在紧密跟踪报道讨论,甚至像杭州、北京的外地媒体也闻讯采访,范志强甚至接到了新加坡媒体记者的电话。当时,虽然见诸报端的也不乏批评的声音,但海雅确确实实火了,成为深圳商圈的一支生力军。再后来,“广场送浴缸”、“你敢穿我就送内衣秀”等活动,仍然引起高度关注,范志强说最明显的感受是,以前打的去海雅司机都不认识,后来再打的,大家都熟悉了。

  人气上来,第二年海雅经营情况翻了一番,首次过亿。

  三足鼎立

  海雅的势头一路走高近10年,销售额每年增长四五成,直到2010年到达巅峰,最高时一天销售额达2000多万。与此同时,随着滨河路开通、地铁修建、环境改善,以原南山海雅百货为核心的商业片区形成了。投资者们慢慢看到了这里的价值,周边配套越发完备。

  在这期间,第二家海雅百货在宝安前进路开店,接着第三家店开在东莞东城,全部复制第一家店的模式,按照“第一年亏、第二年平、第三年赚”的行业规律,后两家店分别是第二年、半年开始赚钱,这样的营利速度也极俱深圳特质。

  这个阶段,也伴随着深圳商业的全面开花,天虹陆续开新店、茂业百货不断扩张版图,海岸城、万象城、益田假日广场等商场占据着中高端市场份额,同业竞争一时激烈起来。

  定位相似、品牌雷同、促销力度不相上下,于是,打价格战成了不可避免的态势。商家在价格战中抢夺顾客,结果就是,虽然销售额在提高,但利润却降低了。业内也都知悉这种恶性循环,但在竞争面前也只能继续拼下去。

  这时候的海雅,决定再一次颠覆自己的模式,再度转型。这一次的未雨绸缪之举,海雅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丰富业态,做自己的特色,于是,建立一所购物中心成为最新的思路,宝安海雅缤纷广场应运而生,于2013年9月23日开业。

  依据购物中心的框架,宝安海雅缤广场内含服装、餐饮、影院、美容、娱乐等业态,成为聚合人气的综合体,最值得一提的是,宝安海雅大剧院的落成,也使其成为深圳商圈的一支独秀。按照海雅大剧院负责人的设想,日后将逐步引进高端演出,包括音乐会、歌剧、话剧等多种形式的演出,给海雅的全新发展注入文化元素。海雅缤纷城开业一年后,销售额做到20多个亿证明了它的成功。

  而海雅缤纷广场则尽量摈弃传统百货的弊端,尽可能实现比过去层次更丰富的多功能,与宝安海雅缤纷城有所区别的是,一个服务于中高端群体,一个服务于白领阶层。

  与此同时,位于宝安前进路的海雅百货也进行了一次转型,但转型的方向为“折扣店”,这也正是海雅内部寻求差异化错位发展的一步棋。海雅折扣店的定位为经济实惠,在品牌、价格上,都会体现空前的让利力度。

  至此,海雅缤纷城、海雅缤纷广场、海雅折扣店,形成三足鼎立的模式,共同服务于不同层级的顾客,抛弃固有格局,差异化竞争,以期在市场上多分一杯羹,而这样的经营模式在深圳也是独此一家。

  社交商业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阻力源自电商的冲击。马云第一年搞起“光棍节”时,一天的销售额触动了海雅高层,电商对传统百货的冲击尽管尚不足以动其根本,但依然不容小视。

  海雅内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受电商冲击最大的是少女装系列,以2014年的销售额来计算,影响在10%以上,好在高档服装受冲击不明显,这有赖于服装需要人们亲自试穿。

  于是,海雅开始尝试线上线下的结合,同一时期,天虹百货已经在开始尝试,这也给海雅不小的压力。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拥抱“互联网+”的基础,海雅紧追着这个步伐去开拓,网络应用最根本是要给顾客提供尽可能的体贴与便利,这是人们初步的方向。海雅副总裁、海雅商业首席运营官王剑强预想了这样的场景:在日后,任何一个顾客只要下载了海雅的APP,那么她手握一个手机就可以完成一系列购物活动。比如,当她走进商场,APP会立即推送所有商家的优惠信息,包括不同品牌所在的位置,实现商场内商家地图导航,顾客选择自己的商品后,可以通过手机在线享受优惠、下单、支付,随后,可通过APP搜索餐饮、影院、娱乐信息,完成全部消费活动后,顾客可以通过APP导航找到自己的车,驶出停车场缴费也通过同一个APP完成。有了这样的个性化服务,顾客的粘合度自然提高。

  另一面,海雅在全力抓住实体店可发展的空间,增强顾客与商场的粘合度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节点,王剑强提出了“社交商业”的新概念。

  每月的主题活动是这个“社交商业”最直白的表现形式之一,于是,有了今年“六一”儿童节的“熊孩子”评选活动,有了怀旧主题的“快闪”活动,有了系列由市民参与的生活场景,这些组拼成了海雅的蓝图,在这张蓝图里,“女人节”“少儿培训”“家庭日”等活动也尽列其中。海雅力图构建的不再仅是一个商业场所,而是多元的、丰富的生活场景。

  还不仅如此,海雅还在构建一种更新的模式,将旅游、文化、商业融合,做更大体量的综合体。甚至可以说,未来的海雅商业可能是一个景区,有文化的展示,有商业的补充,有更多元的元素支撑。在海雅高层看来,眼下各商家都蜂拥而上的购物中心也不再有竞争力,同质化的发展必定是竞争多方都精疲力尽,只有将业态结合得更广泛,才有未来的市场空间。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文丨蒋平,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