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60%百货商场业绩下滑 传统百货模式遭遇“四面楚歌”

iziRetail   2015-07-27 10:39

核心提示:2015年上半年,根据iziRetail的抽样调查,全国60%的百货商场业绩处于下滑状态。其实百货业所遭遇的严峻状况,还不止财务报表上业绩负增长这么简单,不少百货公司每运营一天,就亏损一天。

  2015年上半年,根据iziRetail的抽样调查,全国60%的百货商场业绩处于下滑状态。其实百货业所遭遇的严峻状况,还不止财务报表上业绩负增长这么简单,不少百货公司每运营一天,就亏损一天,因此才有了万达集团这样突如其来的决定--关闭45家万达百货,这是中国百货业面临巨大挑战的缩影。

  一、四面楚歌的传统百货模式

  百货公司的巨头们,为何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经济大形势的影响不可忽视,其次是来自Shopping Mall和电子商务渠道的竞争和瓜分,最后一点,但其实最重要的,是传统百货运营模式的弊病开始暴露,现在的下滑,证明了之前的成功可能是偶然的,或者说之前的成功模式已经失效了。

  国内传统的百货模式,是一个从供销社、商品流通渠道演变而来的产物,许多当今的上市公司,早年都是国企、集体企业的所有制背景,虽然在之后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在所有权上经历了股份制改造,但管理模式更多来自于体制内的沿袭,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也有浓厚的地方保护色彩。比如山东的银座和贵和,重庆的新世界和重百(现已经合并为一家公司),湖北的武商,河北的北人集团等等。而从境外进入国内的百货如久光、百盛、伊势丹、新世界等,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市场接受度较为大一些,还能够生存和发展,但到了外地,就会立即成为当地商场的竞争对手,在本地供应商关系、顾客招募和维护方面,失去了很多优势。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论是当年从国有或集体所有制演变而来的本土百货,还是外来的百货,都把经营重心放在了对于品牌资源和坪效产出方面的追逐竞赛之中。多年下来,国内百货业有了以下种种业内所熟知的特点:

  1:过分追求坪效,缺少对购物环境、用户体验的改善

  “坪效”是百货业最常用到的考核项目的指标,不断地提高每平方米的销售业绩和毛利润贡献,导致国内绝大多数的百货,公用通道一缩再缩,从2.4米,可以缩减到2米甚至1.8米,各个品牌的经营面积也不断被压缩。

  商场力求在局促的空间里积塞更多的品牌,这不仅导致品牌形象不能充分展示,也令消费者感到不舒适,购物体验不佳,从而留给了Shopping Mall更大的发展空间。

  2:优化=升级=走向高档,逐渐脱离供应商和用户需求

  ”高档化”、“精品化”是很多国内百货公司过去单一的追求目标,每年、每半年都思考如何调整淘汰,引进更高档的品牌,从而提升客单价和销售、利润。

  过去,国内百货行业的从业者们都有一个”LV、Gucci、Cartier“的梦,现在,国内百货同行言必谈”轻奢“,这两种情况其实逻辑上都是一脉相承,都是为了追求更高档的定位,而忽视了当地目标客群的实际需求,也并未重视到场内已经合作的供应商的实际需求。

  3:市场推广=促销打折,除此之外,缺乏其他吸引力

  国内大多数百货公司之前采取了非常简单的营销方式,几乎把市场推广等同于促销打折,买送、满赠、多倍积分等等促销手段花样倍出,但始终等同于通过价格降低来吸引顾客。在电子商务没有出现的时候,曾经阶段性来看很有效,但电商一来,大大缩减了渠道成本、装修成本、人员成本,从而以更加低廉的价格冲击到了百货公司。

  国内百货并未采取更加有效的创意营销活动,来吸引新的顾客。面对Shopping Mall的冲击,大多数国内百货参考了购物中心的业态组合,纷纷引入餐饮、娱乐品牌,以此来丰富店内品类组合、增加顾客停留时间。

  然而,国内百货模仿Mall是否真的奏效?进行打折,又是否能够与大把烧钱的电子商务企业比拼价格?这些策略在短期内可能凑效,但长期而言,并非能促使国内百货公司突破困境。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iziRetail,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