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在一些人眼中是“表面的技术”,没有太多实际的作用,实际上它在任何一个行业,无论餐饮还是家居,都有着深刻的存在意义。优质的产品设计给人以美感和持续的好感。餐厅经营不是单纯的菜品买卖和简单的迎来送往,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对顾客潜在消费需求的洞察,都有着很多门道,顾客从你这里得到将不再是简单的食欲需求,美学享受、精神满足都是餐厅可以呈现的价值。作为世界知名的“杂货铺”,无印良品从自身品牌设计、产品设计到运营理念,都以朴素、极简著称,它简约不简单的风格能为餐厅经营带来哪些启示?
一、“简减”更健康:空间简,产品减
现代世界愈发繁复,“简”成为稀缺资源。
无印良品有超过七千种的产品,从产品设计到海报宣传,永远没有过多语言,但却仍旧成为人们追求的“心头好”,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塑料名片盒,也能让购买者显示出自己的品位。
简单何以这样有魅力?无印良品的设计师原研哉这样解释他的设计:东西只做八分就够了,即所谓“物的八分目”。
一方面通过改变物料形态,使其原材料降低到80%,进行让人难以察觉的改进,另一方面体现事物的“残缺美”,比如,衬衫褶皱远比平整更增生活气息。
面对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挑剔目光,餐厅无限增加元素倒不如还原真实。“简”亦或是“减”,都值得研究。
借用无印良品“物的八分目”理念,餐厅可以将产品变“简”:爆款不用多,一个就好;菜量不用多,够吃即可,八分饱的饭量还能让食客多品种尝试;菜单不用繁琐,分门别类,简单突出新品、特价产品、爆品。
餐厅的空间可以做“简”:空间最大化的途径之一是消除所有的视觉阻隔,敞亮的餐厅空间让人觉得舒适通透;装饰元素需要适当舍弃,简单突出若干餐厅亮点即可;色调尽量做“简”,一个占比80%的主旨颜色能让人更快记住你。
二、“装”着有文化:不传递企业文化的设计徒有其表
文化好比品牌或产品的灵魂,优秀的设计往往通过文化增强张力。抓住产品的创意本源,就能挖掘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餐厅的设计若不能和企业文化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结合,很难引起用户共鸣。一个不能突出品牌特色的设计和品牌自身脱节,即使设计的功力再深,对企业的作用也是徒有其表。
无印良品被设计界评为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禅宗美学”的体现,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般的设计赋予了产品灵魂,形成了独有的“无印派”。
在文化美学存在于产品中的同时,他们将其升华到了日常化的概念,使得小众的禅宗思想延续到现代生活文化中。
如何利用餐厅设计赋予品牌或菜品文化价值,并且促使这样的文化与生活和谐融合?是引导用户价值观转移还是慢慢地用品牌文化由表及里地去渗透?下面一点或许会让我们找到答案。
三、以人为本:细节设计从“人性”需求出发
原研哉谈起无印良品的设计时曾说:“如果一个物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期望而产生,那么期望的本质就会作用于物品的本质。”无印良品就是这样抛弃了虚无的心理,直达用户生活本身的期望。
餐厅设计如果能做到直击消费者本身对生活的期望,也就挖掘出了他们的“潜在需求”,如此捆绑住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才是餐厅设计最需要探索的部分。
2003年,无印良品曾实施名为“观察”的开发计划,安排设计团队直接造访消费者,观察其日常生活,从中发现灵感。
他们发现具有睡前阅读习惯的人,往往最后一个动作是摘下眼镜、关掉床头灯,第二天起来第一件事是找眼镜。因此他们设计的床头灯底座有凹槽,便于放眼镜并且方便拿取。
无印良品还设置了“生活良品研究所”,每个消费者的反馈意见都会直达管理者邮箱,因此可以说其设计都诞生于消费者的“抱怨”。
无印良品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设计不应是强加在消费者身上的产物,应营造出方便、舒适的环境,制造与消费者之间的亲近感。
餐厅设计更多需要的是人性化,通过找准客户的细节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可以是开放空间,部分食物自取,减少服务员来回的送餐过程,做一个不受打扰的餐厅,还消费者一个自在的环境;
可以想顾客之所想,赋予餐厅一些实用功能的元素,比如颇有仿古气息的饮水缸,食客可自取特色茶水等等。
四、因地制宜:设计也要懂得“入乡随俗”
2012年3月,无印良品曾派人前往中国,记录宜家和本土家具城里售卖的床的尺寸和数量。
这份调查促使无印良品于2013年在中国开始售卖1.6米和1.8米的大床,这和在日本售卖的1.4米的床的尺寸相差很多,但最终的营业状况还不错,证明了他们这一改进举措的有效性。
本地化运营策略证明产品开发和设计方案对拉升销售额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餐厅运营而言,一方面可通过对本地文化、生活习惯、用餐方式的调查改进餐厅的设计。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本地同类店面的产品销售数据及订单状况估算、设计自家采购方案,达到精准的本地化运营。
即便是自种蔬菜,也是供应链能力尚未发挥到极致下的“半成品”,国人依旧在为它的故事买单,而会讲品牌故事,正是无印良品卖高价的底气。
天津首家爱马仕专卖店进驻万象城;平和堂株洲店停止营业;迅销公司前三季度收益及溢利创历史新高等......
新一代中国消费者围绕家具家居的“更新换代”仍在继续,未来也还将有更多海外高端家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老品牌们如何稳固江山,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