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手工作坊作为独具特色的体验式业态,尤其受到购物中心的青睐。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宽松的市场环境背后是手工作坊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生命周期短的困境。
拾艺学堂算是一股清流,不仅提供足够丰富体验项目,而且商业体系独特,业绩表现可圈可点,因此受到优质购物中心的持续关注。
不到两百平米,却提供百余种体验
位于北京爱琴海购物中心的二层,有一间名为“拾艺学堂”的手工坊。相较于单一项目的手作空间,这里承载的内容更丰富,也更综合。
在160平方米的空间里,拾艺学堂设置有皮艺、陶艺、绘画、精工和百工等五个手工区域,并细分了100多种零基础的体验课程。这样一来,顾客在同一个空间内就能体验到多种项目,大大增强了消费体验感和手工趣味性。
与此同时,沙龙也是它的亮点之一。传统的手工沙龙,大多都是用主题来吸引客群。例如有的人喜欢剪纸,有的人喜欢插画,也有的人喜欢扎染,所以手工坊就会邀请各个领域的达人做线下分享,吸引对应的手工爱好者。
而拾艺学堂的独特在于,它是通过手工达人的魅力来带动客流,而非单纯的主题吸引。每期沙龙的嘉宾,大多来自中国最大的网络手工爱好者社区“手工客”的人气达人,他们往往自带粉丝效应,走到哪里都有粉丝支持。
这样的互动无疑是高效的。因为粉丝对达人的粘度往往更高,听达人的分享更容易将手工爱好,上升到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此一来,顾客对品牌的认可度和重复消费数也就会大大增加。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手工体验馆而言,要精选上百种手工体验课程,或持续邀请知名手工达人做线下沙龙,都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这需要强大的运营能力和行业沉淀。而拾艺学堂仅开业半年,就已经能运营如此复杂的业务,不得不令人侧目。
近日,拾艺学堂的负责人刘云松接受了新店商的采访。她说,拾艺学堂之所以能快速进入正轨,得益于团队前期在线上的耕耘。
线上已积累700万会员
事实上,早在2013年,该团队就创立了中国最大的手工爱好者社区“手工客”APP。
这个APP实际上就是一个网络社区,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手工爱好者。它一方面为手工达人提供分享平台,达人可以在此上传图文和视频教程,并售卖手工材料。
另一方面也为手工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学员可以在此找到不同领域的手工课程,并随时与达人老师在线交流,促进手艺的提高。
经过三年的运营,如今“手工客”已经聚集了700万会员,上传了50万条图文教程和几万条视频教程,内容覆盖布艺、皮艺、纸艺、编织、饰品、木艺、刺绣、手绘印染、美食烘焙等二十多个项目,形成了完善的手工课学习体系,内容创作体系。
同时在2016年底,“手工客”还推出了手工达人孵化业务,帮助一些独立手作人宣传、包装和推广自己,让达人成为社区“红人”。
而正是有了这些线上的积累,才使拾艺学堂的落地变得更具优势。
首度尝试线下经营
2015-2016年,体验式业态逐渐成为最受购物中心青睐的领域。在商业地产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开发商急需这样的特色品牌做差异化发展。因此,体验感十足的手工坊逐渐成为新宠。
正是看到这样的趋势,“手工客”团队带着线上的成果,开始迈向实体经营。2016年6月,他们受邀进驻北京爱琴海购物中心,开设了首家“拾艺学堂”慢生活美学体验馆。
“手工客之所以要去创立拾艺学堂这个线下品牌,主要还是想满足线上用户的需求。很多线上用户希望与老师面对面授课,加上刚好当时有一些购物中心来邀请我们合作,所以就想实验看看。”刘云松说。
拾艺学堂团队初次涉足实体商业,选择了一个160平方米的空间尝试,门店共归划了五个区域,能同时容纳60个人作业。但经过半年的运营发现,门店面积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不仅每个周末都需要等位,而且会员数量快速增长。
新店商得到拾艺学堂提供的一组数据,在经营半年时,拾艺学堂的储值会员接近300人。而最近几个月,会员人数以每月45人的速度快速增长,需求量仍在不断攀升。
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些储值会员中,有70%的是即时体验的零基础用户,只有30%是从线上“手工客”引流的顾客。这与拾艺学堂最初的构想有些出入。
事实上,在门店创立之初,团队瞄准的是“手工客”上700万会员用户,他们希望为线上会员提供一个线下的体验空间。但运营半年来,从线上走入线下的人数远没有达到预期。这不得不让拾艺学堂重新调整业务方向。
“我们线上用户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但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方式将线上线下打通。虽然近期我们推出了线上买单、线下体验的活动,也在积极探索各种方法,但目前都处于尝试阶段。”
刘云松告诉新店商,接下来拾艺学堂的发展重点,就是要将线上用户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公司期望的状态是线上会员与即时体验用户的比例各占一半。
面临运营难题
与当下单一的手工坊相比,拾艺学堂自开业起,就是奔着“复杂”去的。它的五大区域经营着完全不同类型的手工课程,彼此相对独立,这对门店运营是一大挑战。
做过手工的人都知道,不同的手工项目对应的材料和工具都大不相同。但如果实行统一管理,各区域的老师业务上不相通,很难整合。而如果将五个区域实行独立管理,相当于把空间割裂开来,并不好统筹门店。这十分考验运营者的能力。
最初,拾艺学堂每个区域都配置3名老师。每逢周六日人流量较大时,这些老师都能派上用场;但到了工作日人流量较少时,很多老师就空闲下来了。这一来,不仅增加了门店管理的难度,也是人员的浪费。
后来,运营者开始鼓励老师培养第二兴趣,学习多个手工项目,将业务技能上打通;同时推行扁平化管理,统一实行店长管理制,这样一来,各个区域的人员就能更好地流动和参与门店业务。
同时,拾艺学堂还针对门店的教师,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师体系,它将老师分为助教、讲师和高级讲师。助教主要是针对即来即学的零基础学员,而讲师和高级讲师则主要面对有进阶需求的会员用户。他们均来自艺术院校的专业生,只是在技艺的高低上有所区分。
“我们在开店的时候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首店测试我们的课程体系和运营体系,然后逐步在门店里将师资和服务流程标准化。”刘云松说,手工作坊最难标准化的地方,其实是师资和沙龙讲座。
例如如何让其他城市的顾客体验到与在北京一样的教学内容;又如何让达人的分享,被全国的手工爱好者看到,这些都是拾艺学堂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虽然拾艺学堂的标准化运营已取得了不错成果,门店也已经开始盈利。但公司也表示,品牌仍需要更多时间完善。
探索新模式“造物工场”
未来,拾艺学堂将会在实体商业上做更多的尝试。目前团队正在筹备一个新品牌——“造物工场”。它是“拾艺学堂”的升级版,门店面积会更大,业态也更综合,不再局限单纯的手工体验。
这个品牌将会与“拾艺学堂”并行发展。“拾艺学堂”定位于线下手工体验,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而“造物工场”则定位于文创集合店,包含零售、定制、市集、沙龙、展览等多个业态,面积在400—1000平方米左右。
据了解,“造物工场”的首店已与沈阳K11购物中心达成合作,计划在沈阳打造一个将近3000平米的主题街区。街区的手工类别将会更多,业态更丰富一些,门店预计在2017年下半年正式运营。
同时在2017年,拾艺学堂团队的重点也将放在“造物工场”运营上,预计在全国开设3-5家门店。
(图片来源拾艺学堂)
后疫情时代,如何重新吸引消费者、留住消费者,成为商业重要的议题,也促使望京华彩商业中心下定决心开启全面升级。
本期《赢商对话》邀请到合生商业集团首席品牌官张西,分享她对商业地产发展之所思所想,以及行业洞察和探索。
作为空间内容运营领域的新秀,共享际始终在思考如何为都市年轻人提供更多样性的共享型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