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平米竟有100多种项目 拾艺学堂堪称坪效最高的手工坊!

赢商网 周蕾   2017-02-27 08:38

核心提示:从线上到线下,拾艺学堂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最综合的手工体验馆。

  近两年,手工作坊作为独具特色的体验式业态,尤其受到购物中心的青睐。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宽松的市场环境背后是手工作坊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生命周期短的困境。

  拾艺学堂算是一股清流,不仅提供足够丰富体验项目,而且商业体系独特,业绩表现可圈可点,因此受到优质购物中心的持续关注。

  不到两百平米,却提供百余种体验

  位于北京爱琴海购物中心的二层,有一间名为“拾艺学堂”的手工坊。相较于单一项目的手作空间,这里承载的内容更丰富,也更综合。

  在160平方米的空间里,拾艺学堂设置有皮艺、陶艺、绘画、精工和百工等五个手工区域,并细分了100多种零基础的体验课程。这样一来,顾客在同一个空间内就能体验到多种项目,大大增强了消费体验感和手工趣味性。

  与此同时,沙龙也是它的亮点之一。传统的手工沙龙,大多都是用主题来吸引客群。例如有的人喜欢剪纸,有的人喜欢插画,也有的人喜欢扎染,所以手工坊就会邀请各个领域的达人做线下分享,吸引对应的手工爱好者。

  而拾艺学堂的独特在于,它是通过手工达人的魅力来带动客流,而非单纯的主题吸引。每期沙龙的嘉宾,大多来自中国最大的网络手工爱好者社区“手工客”的人气达人,他们往往自带粉丝效应,走到哪里都有粉丝支持。

  这样的互动无疑是高效的。因为粉丝对达人的粘度往往更高,听达人的分享更容易将手工爱好,上升到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此一来,顾客对品牌的认可度和重复消费数也就会大大增加。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手工体验馆而言,要精选上百种手工体验课程,或持续邀请知名手工达人做线下沙龙,都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这需要强大的运营能力和行业沉淀。而拾艺学堂仅开业半年,就已经能运营如此复杂的业务,不得不令人侧目。

  近日,拾艺学堂的负责人刘云松接受了新店商的采访。她说,拾艺学堂之所以能快速进入正轨,得益于团队前期在线上的耕耘。

  线上已积累700万会员

  事实上,早在2013年,该团队就创立了中国最大的手工爱好者社区“手工客”APP。

  这个APP实际上就是一个网络社区,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手工爱好者。它一方面为手工达人提供分享平台,达人可以在此上传图文和视频教程,并售卖手工材料。

  另一方面也为手工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学员可以在此找到不同领域的手工课程,并随时与达人老师在线交流,促进手艺的提高。

  经过三年的运营,如今“手工客”已经聚集了700万会员,上传了50万条图文教程和几万条视频教程,内容覆盖布艺、皮艺、纸艺、编织、饰品、木艺、刺绣、手绘印染、美食烘焙等二十多个项目,形成了完善的手工课学习体系,内容创作体系。

  同时在2016年底,“手工客”还推出了手工达人孵化业务,帮助一些独立手作人宣传、包装和推广自己,让达人成为社区“红人”。

  而正是有了这些线上的积累,才使拾艺学堂的落地变得更具优势。

  首度尝试线下经营

  2015-2016年,体验式业态逐渐成为最受购物中心青睐的领域。在商业地产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开发商急需这样的特色品牌做差异化发展。因此,体验感十足的手工坊逐渐成为新宠。

  正是看到这样的趋势,“手工客”团队带着线上的成果,开始迈向实体经营。2016年6月,他们受邀进驻北京爱琴海购物中心,开设了首家“拾艺学堂”慢生活美学体验馆。

  “手工客之所以要去创立拾艺学堂这个线下品牌,主要还是想满足线上用户的需求。很多线上用户希望与老师面对面授课,加上刚好当时有一些购物中心来邀请我们合作,所以就想实验看看。”刘云松说。

  拾艺学堂团队初次涉足实体商业,选择了一个160平方米的空间尝试,门店共归划了五个区域,能同时容纳60个人作业。但经过半年的运营发现,门店面积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不仅每个周末都需要等位,而且会员数量快速增长。

  新店商得到拾艺学堂提供的一组数据,在经营半年时,拾艺学堂的储值会员接近300人。而最近几个月,会员人数以每月45人的速度快速增长,需求量仍在不断攀升。

  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些储值会员中,有70%的是即时体验的零基础用户,只有30%是从线上“手工客”引流的顾客。这与拾艺学堂最初的构想有些出入。

  事实上,在门店创立之初,团队瞄准的是“手工客”上700万会员用户,他们希望为线上会员提供一个线下的体验空间。但运营半年来,从线上走入线下的人数远没有达到预期。这不得不让拾艺学堂重新调整业务方向。

  “我们线上用户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但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方式将线上线下打通。虽然近期我们推出了线上买单、线下体验的活动,也在积极探索各种方法,但目前都处于尝试阶段。”

  刘云松告诉新店商,接下来拾艺学堂的发展重点,就是要将线上用户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公司期望的状态是线上会员与即时体验用户的比例各占一半。

  面临运营难题

  与当下单一的手工坊相比,拾艺学堂自开业起,就是奔着“复杂”去的。它的五大区域经营着完全不同类型的手工课程,彼此相对独立,这对门店运营是一大挑战。

  做过手工的人都知道,不同的手工项目对应的材料和工具都大不相同。但如果实行统一管理,各区域的老师业务上不相通,很难整合。而如果将五个区域实行独立管理,相当于把空间割裂开来,并不好统筹门店。这十分考验运营者的能力。

  最初,拾艺学堂每个区域都配置3名老师。每逢周六日人流量较大时,这些老师都能派上用场;但到了工作日人流量较少时,很多老师就空闲下来了。这一来,不仅增加了门店管理的难度,也是人员的浪费。

  后来,运营者开始鼓励老师培养第二兴趣,学习多个手工项目,将业务技能上打通;同时推行扁平化管理,统一实行店长管理制,这样一来,各个区域的人员就能更好地流动和参与门店业务。

  同时,拾艺学堂还针对门店的教师,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师体系,它将老师分为助教、讲师和高级讲师。助教主要是针对即来即学的零基础学员,而讲师和高级讲师则主要面对有进阶需求的会员用户。他们均来自艺术院校的专业生,只是在技艺的高低上有所区分。 

  “我们在开店的时候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首店测试我们的课程体系和运营体系,然后逐步在门店里将师资和服务流程标准化。”刘云松说,手工作坊最难标准化的地方,其实是师资和沙龙讲座。

  例如如何让其他城市的顾客体验到与在北京一样的教学内容;又如何让达人的分享,被全国的手工爱好者看到,这些都是拾艺学堂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虽然拾艺学堂的标准化运营已取得了不错成果,门店也已经开始盈利。但公司也表示,品牌仍需要更多时间完善。

  探索新模式“造物工场”

  未来,拾艺学堂将会在实体商业上做更多的尝试。目前团队正在筹备一个新品牌——“造物工场”。它是“拾艺学堂”的升级版,门店面积会更大,业态也更综合,不再局限单纯的手工体验。

  这个品牌将会与“拾艺学堂”并行发展。“拾艺学堂”定位于线下手工体验,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而“造物工场”则定位于文创集合店,包含零售、定制、市集、沙龙、展览等多个业态,面积在400—1000平方米左右。

  据了解,“造物工场”的首店已与沈阳K11购物中心达成合作,计划在沈阳打造一个将近3000平米的主题街区。街区的手工类别将会更多,业态更丰富一些,门店预计在2017年下半年正式运营。

  同时在2017年,拾艺学堂团队的重点也将放在“造物工场”运营上,预计在全国开设3-5家门店。

   (图片来源拾艺学堂)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