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北京首店突然被商场“驱逐” 快时尚黄金十年落幕

36氪   2017-09-17 08:25

核心提示:H&M西单大悦城店关门了。

  H&M西单大悦城店关门了。

  这个位于西单大悦城的北端入口处,占据从负一到二楼的3层黄金店铺,现在货架空空如也。张贴的告示称,暂停营业是“由于内部装修需按照消防要求调整”。36氪向大悦城和H&M中国求证,双方均坚持此说法。

  但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这并不是暂时的门店整顿,而是即将正式关门撤店。按照快时尚入华时签约十年以上的惯例来看,这份租约并未到期,意味着大悦城冒着支付违约金的代价,也要H&M让出这个铺面。

  西单寸土寸金。根据世邦魏理仕的数据,2017年第二季度,北京七大商圈中,西单物业存量最小,但购物中心首层租金单价却是最高的,达到了每月每平2200元。

  西单大悦城在抵御以百货业态为主的西单商圈老化上,称得上功不可没。这家购物中心希望能继续保持自己新潮的特性。在一轮以“升级”为主旨的品牌调整背景下,H&M的离场似乎不难理解。

  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商圈关店,对任何一个品牌来说,都会带来巨大冲击,而对于一个仍希望扩张的品牌来说,这种冲击更甚。西单店的关门很可能使H&M在接下来开店时,谈判话语权受到削弱。

  H&M业绩放缓,规模反而成了负累

  这家H&M店的关门并非偶然。一个长期从事商业地产招商的人士告诉36氪,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由于业绩不佳,H&M也在面临关店的压力。“今年应该很难开新店了。”上述人士称。

  从2007年在上海淮海路开出中国内地第一家门店至今,H&M入华整整十年。

  2009年,H&M进入北京,首期开业了前门大街店和西单大悦城店,此后保持了在北京平均每年3家新店的速度。2014年,在地标性的王府井大街apm购物中心和三里屯太古里,H&M再落两子,每一场开业典礼都堪称京城时尚界的盛事。

  apm总经理蔡志强曾在201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租约满之后耐克就会撤出,另外一家快时尚品牌(意指H&M)会入驻,到时候我们这里快时尚品牌就差不多齐全了。”在当时,被要求撤出以替换H&M的是耐克在中国的首家旗舰店。在上一轮购物中心主力店变迁的浪潮中,快时尚是来势汹汹的“入侵者”,受冲击的不只是Only、Verymoda、Eland等传统中档品牌,还有耐克这样的大型运动连锁。

  开畅的陈列,眼花缭乱还不乏时尚感的款式,快速的上架下架,加上最关键的,平易近人的价格,都让快时尚成为最有效的客流发动机,令购物中心们趋之若鹜。

  在谈判桌前,领先的快时尚品牌一度是最“趾高气昂”的谈判者。初入中国时,H&M、ZARA们开出的合作条件之严苛,足以让开发商们倒吸一口凉气——不仅要最好的铺面,保底租金几乎为零,就连销售扣点也不到10%,几乎与奢侈品持平。而百货商场中定位相当的品牌,扣点会达到20%。

  即便如此,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实体商业竞争中争夺到最多的消费者,快时尚依然成了很长时间以来购物中心主力店的标配。“最好是组团进驻,快时尚品牌越齐越好。” 睿意德租赁业务线总经理杜斌这样描述业主方的诉求。

  然而今非昔比。几大快时尚品牌业绩增长都在放缓,但H&M可能是最先暴露危机的那一个。

  全球范围内,H&M的销售额维持了个位数的上涨,但衡量运营效率的运营利润率(operating margin)却已连续四年下滑——对于讲求“快速运营”、甚至为此自建了物流系统的H&M而言,这是一份略显尴尬的成绩单。

  中国市场的情况也没有太好。2017年第二季度,H&M集团在中国的销售额增长率只有4%。这样的个位数甚至负数增长已经持续了两年多。要知道2015年之前,H&M集团在中国的销售增幅都在20%以上,2012年曾达到巅峰的50%。

  “两三年前我还是会去买H&M的,但现在,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但总觉得买不到东西。”Cara说。她是一位在上海工作的白领,由于工作需要时常出入各色购物中心。“我也好长时间没有看到H&M店里人头攒动了,基本都是冷冷清清的。”

  H&M等一众快时尚品牌曾是购物中心客流利器

  H&M在中国扩张速度之快,也是这个瑞典品牌全球战略的缩影。2007年H&M在全球有1522家门店,十年后这个数字蹿升到4351;而在中国,H&M门店数从2012年的134家猛增到2016年的444家,如今是Zara中国门店数的两倍还多。

  随着一二线城市快时尚饱和和竞争激烈,2013年之后,H&M开始大力推动渠道下沉,把门店开到更广阔的低线城市。以2016年为例,H&M在中国的新开门店(不含重新装修)中,一线城市9家,新一线城市15家,另外53家均在二三四线城市。

  “H&M是愿意去小城市的,只要有装修补贴就行。”一位深入接触过H&M扩展部的商业地产人士称。这多少意味着,快速扩张时,H&M的选址标准难以保持足够谨慎。

  下沉策略的另一重风险来自产品和定价。“三四线城市快时尚的上新频率不高,造成它‘快速更新、性价比高’的特性没有完全发挥。”商业地产及消费服务机构汉博商业研究院总监刘翠晓说。

   “三四线大众人群有更便宜的选择,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则会买品质更好,价格更贵的品牌,比如 PORTS、JORYA等大女装品牌。快时尚反而不上不下。”另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

  本土崛起的新对手也来势汹汹。比如来自上海的快时尚品牌MJstyle,堪称二三线城市购物中心追捧的新秀——2016年,14家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共拓店350多家,MJstyle一个品牌就占据了近三分之一。和传统快时尚品牌相比,MJstyle有更新鲜的面孔,服饰、家居和咖啡的融合也不乏新意,更重要的是,相对宽松的商务条件让它更易受到业主青睐。

  渠道策略并不能掩盖问题的核心。在提升品牌力上,H&M似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路径。一个常见的声音是,ZARA设计不错,优衣库靠品质取胜,H&M则是面目最模糊的那一个。当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本质越发凸显为“质优价平”时,H&M单一的价格优势就很难再让消费者买单了。

  一份统计显示,H&M 在中国的单店平均年销售额从 2012 年的 3200万人民币下滑到 2016 年的1900万人民币。此时,巨大的门店规模和由此带来的运营成本只会令品牌不堪重负,关店迟早会到来。

  购物中心和快时尚,博弈关系变了

  对于品类和品牌的兴衰转换,购物中心是敏锐的感知者。

  西单大悦城一层被H&M、ZARA和Gap三大快时尚品牌包围,加上后来进驻的苹果旗舰店,招商部门的意图是将引流能力最好的品牌汇集于此,造出购物中心的“无敌首层”。

  然而几年过去,更新更大的购物中心在北京城东和城南拔地而起,分走了可观的客流,租金处在高位的西单大悦城也很难再通过上调租金来提振业绩,唯有在品牌组合上下足功夫。

  商业项目随流行趋势对品牌组合进行灵活调整,是其保持活力的生命线。西单大悦城只是一个代表——2015年年中到2016年年底,西单大悦城的品牌调整比例高达50%,除去续租,新进品牌在30%左右。

  这一轮品牌调整的方向是“更贵”和“更时尚”。轻奢包袋品牌Kate Spade、Michael Kors、ISSEY MIYAKE相继入驻一层;化妆品专区则引入了迪奥和雅诗兰黛,它们合围住二楼扶梯口的绝佳位置,贡献了商场中最高的坪效。

  同为快时尚品牌的ZARA得以赶在2015年与西单大悦城店续租。它投入重金将原本1100平米的店铺增至1800平米,升级为亚洲旗舰店。升级为旗舰店很大可能是业主方与ZARA在续租谈判中的关键条件。相形之下,这个H&M门店对西单大悦城来说就更加鸡肋。H&M选择把更多投入放在了三里屯太古里旗舰店。

  当初令购物中心与众不同、格外新潮的快时尚,已经成为让它们面目模糊的始作俑者。当新奇的光环不再,快时尚相对购物中心的话语权也在下滑,即便“被驱逐”是个案,但整体上双方的博弈关系已经变化。

  快时尚组团进驻,轻轻松松就把一层楼填满的盛况不再上演。即使是远离城市中心,体量大,招商不易的项目,也在“精挑细选”。36氪获悉,去年开业的上海七宝万科广场拒绝了一家知名度居中的快时尚品牌,只引入了ZARA和优衣库,不久前开业的怡丰城则选择了H&M和优衣库。

  去年开业的天津和平大悦城连一家快时尚的影子都没有,一层入口区域一律给了餐饮和生活方式品牌。今年新开业的上海兴业太古汇同样没有快时尚,取而代之的是H&M集团的中高端品牌COS。

  谈判条款也大不如从前。“知名的几家快时尚最初签约时都没有保底租金,只对流水扣点。但现在,一线城市的新签或者续约门店,快时尚享受优惠条件就很少了,比如扣点可能从5%—7%上升到7%—9%,无固租变成了有固租等。”杜斌说。

  即便低线市场还有快时尚的空白市场,一些市场也宁愿选择MJstyle、NEW LOOK这些相对新的、加快扩张的快时尚品牌,“成本低非常多,也更接地气。”杜斌说。

  快时尚黄金十年的高增长再难复制,这是36氪在采访过程中业内人士的普遍观点。购物中心品牌组合接下来怎么走,所有人都在重新摸索,试图建立新的经验。

   H&M们走了,谁是取代者?

  维密(Victoria’s Secret)将是取代西单大悦城H&M位置的新品牌。这家来自美国、主打“性感”的女性内衣品牌正在加速布局中国这个新市场。L Brands报告显示,2017财年,维密将在大中华区市场开出6家全品类门店。如今它在上海力宝广场和成都万象城各有一家,北京成为下一站也合乎预期。

  品牌稀缺性越来越成为领先的购物中心所看重的特质。“中国首家”或“城市首家”的新品牌尽管有风险,但一旦押宝精准、造出声势,谁就能最先享受品牌崛起的红利。

  同样是秉持了这一点,从品质高端向“生活方式”转型的三里屯太古里北区,在去年底引入了瑜伽品牌Lululemon的北京首店。太古里北区还拥有北京唯一一家Gentle Monster,这里迎来送往的除了年轻潮人,还有一众明星、名人,最近一次引发话题的事件是嘻哈歌手PG One在此为某时尚杂志拍摄了大片。

  对“首店”的强调多少反映了商业地产行业的焦虑。千篇一律是最危险的信号,“人无我有、人有无优”变得空前重要。这也是网红茶饮品牌“喜茶”同时在北京开出两家门店,而三里屯店被强烈要求升级为“黑金店”的原因。

   “新零售、运动类、体验式是接下来调整的几个大方向。”杜斌说。阿里盒马鲜生、永辉超级物种、百联RISO等“超市+餐饮”的新业态很可能替代购物中心原有的超市主力店,而运动健身的热潮则给了体育零售卷土重来的机会。

  上海的国金中心和嘉里中心店都为Lululemon留出了绝佳位置,比如嘉里中心店就位于一层,毗邻轻奢品牌,这在以往的运动品牌选址里是从来没有的 。而主打人文、艺术的K11新近在负二层开设了“运动专区”,并引入了李宁收购的女性运动服饰品牌Danskin中国首店。

  至于体验业态所囊括的品类,也在突破餐饮、影院这样的陈旧组合,向更高的“娱乐性”迭代。瑞安地产旗下的上海瑞虹天地月亮湾就大胆引入摩登天空旗下的live house作为主力店,K11新近成为了英雄互娱的合作方,计划引入电子竞技赛馆、VR 体验馆等项目。另外,跨界复合店、书店、DIY手工坊等文创业态进驻购物中心的数量在三年间翻了三倍,购物中心都试图用丰富的“体验”留住顾客更长时间。

  不过,从购物中心本身,到商业地产招商咨询机构,没人能断定谁才是“H&M们的替代者”。快时尚从带客能力到舆论声势,在中国零售史上似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难再有别的类型可以重现辉煌。

  也许一个分众时代的本质,就是再没有某一种模式能一劳永逸了。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36氪,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