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ay便利店创始人:日本模式难复制 有无人非便利店核心

36氪 夜叶   2017-10-12 13:40

核心提示:便利店是餐饮连锁,鲜食很关键,只有如早餐、中餐、宵夜、小吃、下午茶等一日六餐连锁,这样才会有高频、高黏性。

  没时间吃饭,来便利店,点份热餐、买杯咖啡、吃点零食……成为许多都市奔波的人群,“温暖”的选择。在Today便利店创始人宋迎春眼里,Today寄托着他想建立民族便利店品牌的情怀,以至他在门店接连亏损时依旧坚持,有国企2010年出价千万多元收购,反覆纠结后,他还是选择自己走。

  宋迎春是湖畔大学首批学员之一,日前他接受湖畔大学《湖说》节目专访,与IMS集团创始人李檬聊了聊Today便利店9年来路的感悟,未来的去处,和对当前受资本、商家青睐的无人业态的看法。

  交谈中,宋迎春多次说到自己是“蒙牛人”。他曾入职蒙牛集团,4年时间,从基层业务员做到外籍大区经理。期间,他骑过自行车去挨个扫街,铺货、贴海报,别人做30个网点,他能做50个。那时他秉持着一种观念,即每次行销,每次走市场,都是机会,所有的工作都为未来某天出去做积累准备。

  2007年底宋迎春离开蒙牛创业,2008年他在南宁开了首家Today便利店。原本他想的是用两年,把模式、团队运作起来,结果耗费了六年,遇到了重重困难。他谈到,当时开的前两家店持续亏损,每件产品虽说很多都是快消品,但渠道也各异。还有的挑战是培养店长、培养人才。

  想要扩大规模就得有钱。对Today便利店来说,2014年是个转折。那年宋迎春拉来了红杉的投资,他的精神偶像一手从无到有缔造蒙牛集团的牛根生也投进一笔钱。据赢商网6月的报道,Today便利店全国门店总数已超200家,年营业收入超3亿元。

  中国便利店的结构会不同,鲜食很重要,卖标品是没有意义的

  近年,越来越多手持综合业态的大企业把重心朝便利店业态转移。无人、智能、自助各类模式层出,亚马逊无人便利代表Amazon Go,京东称要开百万家便利店,阿里的天猫超市……过去销售商品的线下零售门店,一时间成为巨头们眼中的香饽饽,被视为流量入口,与线上生意相得益彰。

  宋迎春同样看好便利店的前景。他提到,日本作为便利店发展成熟的根据地,自1974年开首家便利店以来,在自动贩卖机普遍,涵盖卖饮料、日用品业务的药妆店等满大街的情况下,日本达到每2000人一家便利店。台湾达到同等指标用了38年,而他判断国内大概需要20年左右,这意味着约有70万家便利店,以日本便利店年1000万营业额计算,有7万亿的市场规模。

  算上如夫妻店等传统便利店,宋迎春说中国大概有五六百万家便利店。但多年过去,中国并没有出现好的内资品牌,而“舶来品”7-11、罗森、全家到中国发展平均有20年了,在他眼里,这三大外资便利店在国内发展并不太好。这对Today便利店而言,是挑战,也是机会。

  他认为,商业环境、技术环境、历史背景的差别,使得过去台湾、日本的便利店模式难以复制,中国便利店的结构会不同,“便利店就是本土化、在地化的产品,当地百姓吃什么、喝什么,就把这个转化成既有品质又好吃的产品。”国内传统便利店多是卖如等快消品,但实际对便利店来说,宋迎春觉得很重要的点是,便利店是餐饮连锁,鲜食很关键,只有如早餐、中餐、宵夜、小吃、下午茶等一日六餐连锁,这样才会有高频、高黏性,“卖标品是没有意义的。”他说。

  便利店看不见的才是竞争力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到的都是便利店台前竞争的火热,宋迎春则一语道破:看不见的才是竞争力。便利店意味着全产业链,上游从工厂的生产研发、到整个物流体系、前台运营,再到前台行销和前台全部IT系统。想要规模化,最大的挑战是供应链的能力,对商品研发能力同样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宋迎春提到中日两国便利店发展间的差异。他指出,日本供应链后台非常发达,无需自己建立物流中心、鲜食工厂、面包工厂等基础设施,假如你开了家便利店,把前台品牌运营、产品需求做好,然后找工厂帮你研发生产出来即可。但国内情形则不同,过去传统便利店没有卖鲜食产品的,完全从0到0.1,得自己建工厂、管工厂,且行业还缺相关人才。

  有无人并非便利店的核心,无人业态可作为补充

  要说2017年上半年的风口,无人零售定然是之一。短短半年,无论如阿里、亚马逊、娃哈哈等电商、零售巨头代表,亦或是缤果、F5等创业公司,都闯进无人门店的赛道;而自8月以来,更简易的办公室无人零售货架模式迅速获得巨头和资本倾心,背靠巨头的饿了么、每日优鲜等企业悉数入局,各类创企不胜枚举。据36氪统计,截止目前,已披露融资的无人货架项目超三十家,累计投资金额超30亿人民币。

  宋迎春则把无人的新形态,视为技术对零售业的赋能,是未来方向之一。在他看来,无人并非全然无人,且有无人也不是核心,关键还是供应链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另一方面,人是资产,是能为便利店注入温度和灵魂的,他表示,有些产品离开人就难以实现。无人同样有无人的好处,他认为如自动贩卖机、小区、广场等能用无人店来做些辅助。之后,Today也会考虑有人便利店、自动贩卖机、办公室无人售货架,三位一体,为零售业态赋能。

  “中国便利店的未来是丰富多彩的。”宋迎春说。

  反思好与不好

  回顾宋迎春的经历,他着重提到了几点对过往的反思。

  首先,他说在蒙牛工作的时候,学到了选择比努力重要,要选择未来性、朝阳的行业。落实到他便利店创业,他则提到要选对地方,Today便利店最初是在南宁,而想进一步发展为全国便利店,宋迎春看中了武汉。他指出,华中市场相对空白,而武汉是九省通衢,还是大学生人口最多的城市,加之城市化速度快,市场潜力仍待挖掘。

  当问及一路走来所犯的错,宋迎春表示有很多,他强调了一点:太早跨区域。那时Today便利店在南宁刚1年,然后就跨区域到了长沙。后来他反思,企业规模从0到100,100到200,对体系、组织、供应链的要求均不同,市场的信心也不同,很快他们撤出长沙,“应该先深耕南宁,把南宁做得比较透。”2年后,Today才再次进长沙。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36氪 夜叶,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