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购物中心增量持续入市,据赢商网不完全统计,12月共有11个拟开业项目(包含已开业)亮相,仅16日就有5个商业项目同开。
伴随着新开商业的面市,多业态融合的各类生鲜超市、刷脸支付的无人便利店、沉浸式体验的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排队几小时的网红品牌等也纷纷亮相,成为魔都热议话题。因此,对于商业地产市场而言,即将结束的2017年可谓风起云涌。
据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及中商联合发布的上海商业地产市场2017回顾及2018年展望的最新数据表明,2017年,上海市商业项目存量面积1616万㎡,新入市项目46个,其中新增购物中心体量296.3万㎡;增长体量方面,过去4年呈现持续高增长趋势,预计2018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06万㎡,上海依然处于增量提速中。
就中国商业地产活力而言,上海依然位列首位。由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商业地产活力40城》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市场已明显分化为三个梯队,上海市场领先全国。一方面,上海市场经过多年沉淀在消费市场上已形成规模效应,品牌和消费者双向买单。不仅国外品牌进入内地首选城市是上海,新业态、新品牌的孵化和市场化通常也是集中于此;另一方面,互联网新科技的涌入也让商业焕发出新的生机,2017年,人工智能与共享经济成为当红关键词,从分布的城市来看,无人便利店与无人值守货架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推广,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将逐渐辐射至一二线城市。
2018年,商业供应依然井喷,市场竞争将持续升级,围绕IP场景打造,品牌业态创新,大数据驱动的精益化运营管理,将成为项目重要抓手,上海也将迎来更多新业态和更加多样化的产业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增量提速,上海商业地产市场还呈现出了5大趋势。
一、存量项目升级改造
2017年,上海共有127.72万㎡商业经历改造,这些改造项目主要位于内环及中环内。其中,核心商圈所处的内环地区改造面积占比57%,既有购物中心业态不能满足商圈消费需求的项目,如南京西路818广场,也有受线上冲击严重的百货,如第一百货。
整体而言,存量项目改造力度及范围空前,存量与增量在开展新的博弈,这波改造热也预示着商业存量项目的密集改造高潮的到来。
二、大体量商业项目比例小幅上升
相比2016年,2017年上海新增购物中心3万㎡以下“小而美”购物中心比例有小幅下降,超过10万方的多个项目在下半年集中入市。如上海爱琴海购物公园、龙湖宝山天街等。
三、职住商分离有待平衡
在生活成本及容纳量的趋势下,新城区吸引迁居人口,但存在区域职住商的不平衡,就业岗位与商业资源远远地域常驻人口需求,人流的日常流动带走本地大量消费,且消耗大量交通资源。
据2016年—2040年上海总体规划,将将宝山、闵行、虹桥等纳入主城区管理,将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培育成有辐射带动能力的节点区域,以此来解决这些问题,届时,也将为这些地区的商业带来新的机遇。
四、轨交商业蓬勃发展
上海2025年新一轮的规划将依托轨道交通网络,实施集约紧凑的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发展模式。
数据显示,2017年新增购物中心离地铁站点距离平均为1km,2/3的新增购物中心离地铁站距离800m内。轨道交通拉近了既有商圈的距离,对存量与增量市场提出了更高的差异化要求,商圈特色细分化成为必然。
睿意德联合中商数据发布的《2025年规划中上海商业项目分布指南》显示,每个站点附近3万方以上的商业项目(包含落成、在建及未来拟建)达515个。
五、最后一公里,机遇与挑战并存
互联网经济中,实体消费被大量分流至O2O端口和电商渠道。作为离消费者最近的“最后一公里”可以满足就近消费、高频日常消费,与消费者生活存在不可替代的链接,因此成为近年来市场上的热点商机。
但是,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商业存量面积已经超过960万㎡,找到社区人群的长期复合型需求,提升当地社区的内部价值,成为“最后一公里”实体商业的使命。
美国的购物中心等实体商业是基于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而做业态分类的,并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行业的发展而不断细分。
RET睿意德发布《深圳商业2021年度回顾与趋势预测》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深圳或将进入最强供应期,潜在供应量768万平方米,商业体量将会暴增。
庐山·品庐将特色民宿、艺术文创区、文创体验街区、庭院式咖啡馆等特色融入整体规划中,打造集合食、住、游、娱、购的山谷云海伊甸园。
上海嘉亭荟二期开业,是上海首座以汽车文化为主题的购物中心,引入了不少特色品牌,其中城市首店及品牌最新概念店超18%、区域首店超30%。
这个总建面约10万方的商业体预计将于6月13日开业,以盒子Mall和开放式Village街区相结合的形态打造活力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