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风潮带动了整个餐饮行业的变革,很多餐饮企业开始积极寻求谋变之举,以探索更为适应时代趋势的经营模式。智能化、数字化、零售化等互联网元素的迅速注入,使得餐饮这一古老的传统行业逐步迸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今年的GIIS2018中国餐饮服务及零售化领袖峰会上,点评微生活董事长孔令博提及,餐饮新零售的本质是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未来,餐饮企业的经营模式必定是“双轮驱动”,即实体门店网络与虚拟服务网络。其中,实体门店网络重在打造体验场所,形成心理感知;虚拟服务网络重在打造增值服务和持续营收通道。
其实,早在餐饮新零售概念被明确提出之前,一些餐饮企业的发展就无意暗合了这一逻辑,比如星巴克、西贝还有国内榴莲比萨开创者乐凯撒。
携手点评微生活,乐凯撒加速餐饮零售化
在业内,提及乐凯撒,人们的赞赏之情亦是溢于言表。IT业出身的创始人陈宁以互联网思维跨界餐饮创业的故事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从2010年推出第一款榴莲比萨开始,经过8年时间,乐凯撒开设直营门店120+,遍及上、广、深地区,将榴莲比萨这一细分品类发展至极致,风靡于大街小巷。
众所周知,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开始慢慢成为消费的主体,他们热衷于更为便捷的消费方式和更具趣味的消费体验感。
2017年,乐凯撒在深圳与上海先后推出两家概念店:分别主打“快休闲”和 “趣玩馆”主题。尤其是趣玩馆,以 “数字化”著称,无论是点餐、支付或是与顾客互动都充满了科技感与趣味性,致力于为进店顾客带来沉浸式的就餐体验。趣味馆的上线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喜爱与驻足,获得了大量的客流,为乐凯撒品牌积攒了持续的客流能量。
同时,依托线下堂食店获取的大量客流,乐凯撒开始布局线上的外卖业务,拓展自己的延伸价值与增量营收,全力拥抱外卖时代的新契机。
线下流量引入线上,线上服务赋能线下。在餐饮零售化的方向上,乐凯撒已经走在了国内餐饮企业的前端。
2018年4月,为了打造更好的客户消费体验,乐凯撒全国120+门店正式上线了点评微生活系统。
点评微生活深耕餐饮智能软件领域多年,有着深厚的行业、产品、技术能力与沉淀,是乐凯撒实现数字化餐饮转型的有力助手;此外,凭借点评微生活成熟稳定、层次分明的会员体系以及丰富多元、开放共融的接口管理,乐凯撒可以依据自身品牌调性灵活地制定更具特色的前端设计与营销玩法,为顾客带去更多兼具趣味与优惠的消费体验。
赋能餐饮企业,打造“双轮驱动”的餐饮零售化模型
点评微生活,智能餐饮SaaS服务系统,以会员营销管理、会员电商系统、点评反馈系统与员工绩效管理工具为核心,为线下实体连锁门店提供涵盖消费者“陌生客-体验客-常来客-储值客-忠诚客”整个生命周期的营销运营服务,协助商家提高运营效率,扩展交易空间。
目前,点评微生活业务覆盖全国200+城市,为10000+知名连锁餐饮品牌提供技术支持与运营服务,其中不乏西贝、云海肴、避风塘等知名连锁餐饮品牌,为其餐饮零售化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评微生活能够为连锁餐饮企业提供的服务涵盖消费者移动端的预订、点餐、排位、外卖、点评以及融合支付等功能,可以有效实现连锁餐企的智能化管理,从而帮助企业在消费体验提升方面走在行业前端。
伴随餐饮零售化浪潮的侵袭,发展线上平台成为餐饮企业的必经之路。未来,连锁餐饮企业将成为不同于传统电商平台的新型电商。
点评微生活通过对接连锁餐饮商户平台,为其搭建自有线上商城。连锁餐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色的零售化方向售卖为消费者定制的食材原料、预包装食品、品牌IP周边衍生品甚至是礼品卡、积分卡、优惠券等虚拟产品。
连锁餐饮商户还可利用商城进行积分换礼与限时秒杀活动,以配合线下门店的营销策略,以丰富多样的产品与灵活多变的活动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实现营收的增长。
此外,为了充分满足消费者对于堂食、零售食品及外卖食品的全方位需求,连锁餐饮商户还可以通过点评微生活为其开通的电商平台实现外卖服务,从而完成线上与线下的高度整合,完成连锁餐饮企业“一个线下门店+N个线上渠道”的完善布局。
作为助力餐饮企业实现零售化转型的有力助推者,点评微生活正在加速新品研发的步伐与进程。未来,点评微生活将会以更为开放的连接姿态、更为稳定的数据系统、更为精准的营销体系,帮助更有前瞻性的连锁餐饮企业完成“双轮驱动”的餐饮零售化转型,用科技赋能产业,不断为客户带来全新的体验革命。
据赢商大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天津共计引入各类首店116家(城市及以上级别首店,下同),其中全国首店6家,区域首店5家,天津首店105家。
强者恒强、新秀起势,迭代产品线,炸场新作不断,创意满屏;传统商圈复兴、续写新故事,一个个“非标”项目拓宽商业想象的边界。
美国精品咖啡Reborn Coffee将进军中国市场,首家旗舰店将落地广州,预计开在“游客熙攘的中心历史街区”,后续会向上海、深圳等城扩张。
关键词:Reborn Coffee精品咖啡 2024年05月14日
谭仔国际2024财年收益为27.48亿港元,同比增长5.9%;溢利(撇除政府补贴)同比增加34.2%至1.17亿港元;香港以外地区经营亏损收窄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