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消费VS报复性存钱 你选择哪个呢?

赢商网 陈健玮   2020-03-27 09:05
核心提示:疫情过后,普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水平、消费能力。

  疫情下的超长“假期”里,被禁锢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还有五花八门的消费需求。

  伴随各大购物中心、商铺陆续开业,快递外卖恢复运营,不少被憋坏的宅男宅女将“报复性消费”付诸了实践。

  浙江杭州大厦恢复营业,五小时销售额破1100万元;

  海底捞(需求面积:800-1500平方米)、喜茶外送订单早已饱和;

  广州陶陶居堂食回归,不少食客一早就前往排队……

  可同样受疫情影响,是消费者们的钱包,不少人收入骤降甚至没收入,“报复性赚钱”、“报复性存钱”等声音不绝于耳。

  近日,微博发起了一项投票:疫情结束后,你会进行“报复性消费”吗?20.7 万人参与的投票,仅有3.1万人表示会买买买。

  说“不”的理由有两类:一是反问“拿啥报复”,二则表示“好不容易在家省点钱”。

  可预见的是,疫情过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报复性消费”与“报复性赚钱/存钱”二者间的battle还将继续。

  报复性消费,拉开大幕?

  不能聚会吃大餐唱K,出游计划泡汤,婚礼也被推迟,孩子不能正常去游乐场……因为一场疫情,所有属于“春节档”的消费黯然离场。人们“收缩”的不仅仅是生存空间,同样还有消费欲望。

  当正常的消费需求被压抑得时间越长,影响消费的因素就会变多。再加上,疫情本身给人带来焦虑、恐惧、抑郁等诸多受限的负面情绪。

  于是,“买买买”成为消费者们常见的一种解压方式。尤其在全国大面积复产复工,门店开始营业,快递业务逐渐恢复后,一下子释放出的消费需求催生了“报复性消费”的苗头。

  虽然对于“报复性消费”这个议题,持保守意见的人占多数,但不能盖住其讨论热度。360趋势显示,进入2月后,“报复性消费”一词的关注度有明显的波动上升,甚至在3月5日呈现最高峰。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疫情转好,消费者压抑的需求会得到释放。财经作家吴晓波也在其演讲中提到,“2020年下半年,我们会看到的分别是货币宽松政策、产业大规模投资、民众报复性消费。”

  当然,经历过疫情“重塑”后,时下无论是商家的卖货方式,还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已然与疫情前有着很大不同。而这些变化,同样改变着“报复性消费”呈现的模样。

  去线上,依旧是最热潮流。据淘宝3月12日发布的《淘宝经济暖报》显示,近期有12000个线下品牌入驻天猫开新店。“38女王节”期间,参与的商家是去年的2倍,参与的商品总量增加了60%。超过2万个品牌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超100%,淘宝直播一天最高带动成交量增长了650%。

  过去两个月里,加入淘宝直播的新增商家环比飙升719%。其中,直播商家获得的订单总量平均每周都以20%的速度增长。

  不难看出,为了求生存,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从线下转战到线上,试图为品牌寻找新流量,而直播成为了品牌在线上获取用户的有效手段。

  相比线上,线下的“报复性消费“来得晚了些。过去的3周时间里,华兴投行消费互联网行业组调研了1000位消费者,约55%受访者预计疫后短期内出现报复性消费行为。

  此外,从最想进行的线下消费活动排序结果可看出,社交属性强的大众消费预计会率先反弹。正如一些网友所言:“我的报复性消费,主要是指报复性地吃喝。”

  饿了么数据显示,2月10日复工开始后一周内,上海人消费了16万单奶茶;到了第四周,这个数字变成了33万单,其中一名用户一次性下单77杯奶茶。近期,不少商家更推出了类似于桶装水的“桶装奶茶”,引起热议。

  虽说线下shopping不如吃喝那般“刚需”,但同样是线下“报复性消费”的一大不可获取消费场景。

  2月20日,浙江杭州大厦购物城正式恢复营业,尽管当日营业时间缩短至五个小时(中午12点到下午5点),但杭州大厦全店销售额突破1100万元,超过上年同期全天营业12小时(早10点到晚10点)的销售额。当日,该商场 成交的 第一单是耳钉 ,成交额价值六千元。

  相较而言,高级腕表等硬奢侈品品牌的线下客流和销售业绩都已接近正常水平。杭州大厦的销售人员在接受前述杭州网采访时提到,“名表价格高,顾客还是要到现场比较放心”,而表款细节前期都可以通过线上渠道沟通好,所以顾客到店付完款取好货就能离开,可以实现最短时间的停留。当日,该商场最高客单价成交的就是一单名表生意,成交额超过35万元。

  以上,不难看出,被压抑的消费的确获得释放,但很明显地集中在某些领域,尤其是那种“小额、密集频次”的产品与体验。

  报复性赚钱/存钱,是大势所趋?

  可在“报复性消费”时常登上话题榜时,一场关于“报复性存钱”的反方讨论,同样戳中众多消费者的心。

  疫情的持续,让相当一部分人群收入及预期收入明显降低,是个不争的“残酷”现实。“如果一直没有收入,你的钱能支撑多久?”

  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本来存款不多工资不高,还有信用卡、花呗、房贷等各种支出。而在疫情之下,不少“上班族”甚至直接被公司裁员了。

  在这些场景下,报复性消费不过一句“过于美好”的空话,反而存钱、赚钱还能保住一份安全感。

  就这样,在社交网站上,能看到一群与消费主义背道而驰的年轻人,正展现出了对赚钱的无比“执着”及堪称硬核的储蓄执行力。

  腾讯理财通对国内10000名基金投资者发起《基民投资理财行为大调研》。在疫情期间,68%的基金投资者比平时更加关注理财投资相关资讯,59%的基金投资者在疫情期间增加了投资理财的操作次数,67.76%的基民在疫情期间申购了股票及混合型基金。显然,投资理财成为报复性赚钱的一种“手段”。

  而以往不少只用支付宝“花呗”消费的网友,疫情后大多成为“宝呗青年”,一边花钱,一边赚取微薄的利息。

  据阿里大数据显示,近期30岁至35岁年龄层电商消费表现最差,消费金额较往日缩水20%左右,所谓“新中产”平日里喜爱的高端护肤品、高档红酒等产品的销量也都大幅跳水。

  奢侈品行业,同样受到一定的打击。近日,线下销售额备受影响的奢侈品行业开始在线上寻求突破口,比如Prada、Delvaux等选择在天猫、京东开设旗舰店,吸引线上客源。

  尤其是得知Prada开设天猫旗舰店后,大部分网友虽然表示“这样方便多了”,但也吐槽“都想买,但我穷”。

  除了少消费或不消费外,“划算”的替代性消费,亦是“报复性存钱”下的一类典型行为。

  一方面,从疫情爆发到复工之后,“云娱乐”、“宅经济”一直火爆,买菜、逛展、健身等都能在线完成,网上消费习惯向传统的刚需领域延伸。一些消费者已经意识到,相较日常“买买买”不停,多元的消费、娱乐、休闲方式,也是不错的替代性选择。

  此外,根据一些市场调研来看,人们口中的“报复性消费”,恐怕只是一种“补偿性消费”,填补自己在疫情期间被压抑的需求。其消费内容主要在吃喝玩乐,补偿的心理期非常短暂。

  待这段时期一过,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非必要性支出,将会有所减少。比如我们平时下午茶所喝的星巴克,或会因疫情期间钱包“紧缩”,要不选择不喝,要不选择相对便宜的饮品替代。

  总结:

  经此一“疫”,不少人的人生观、消费观有所改变:一方面明白到“及时行乐”的意义,并带着这样的理念,开始计划“买买买”;另一方面意识到面对突来的灾难,“手里有余粮”同样重要。

  但不管是“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存钱/赚钱”,都是人们对疫情之后生活的一种想法。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无分对错,不争高低。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