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二度混改“求变” 国有股东拟最高转让17.5%股份

观点地产网 陆欣   2020-07-27 09:00
核心提示:绿地控股宣布,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拟转让不超17.5%公司股份。绿地此次混改,或大概率引入金融方面的企业或机构,“引战”金额或达150亿元。

  停牌一周之后,绿地发布了开启新一轮混改的公告。

  7月26日下午,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及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拟转让的股份比例合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7.50%。

  与此同时,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绿地控股股票于2020年7月27日开市起复牌。

  在此次股份转让完成之前,上海地产和上海城投各自持有绿城控股25.82%和20.55%的股份,分别为绿地控股的第二、第三大股东。如果该等股份最终转让成功,那绿地控股的股权架构中,国有持股总量将低于30%。

  公告指出,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预计绿地控股仍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但公司控制权结构可能发生较大变化。

  至于最终这17.5%的股份会花落谁家,本次公告中尚未有进一步明确,而据绿地控股方面透露的消息,也仅是以“新势力投资者”来进行代称。

  对于混改,绿地并不陌生,距离其上一次进行混改也才刚刚过去五年时间。在过去这五年里,绿地虽然自己内部少有动作,但却对参与其他企业的混改抱有浓厚兴趣,并投资入股了原宝钢建设、贵州建工、江苏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等众多国企。

  五年前,混改让绿地得以完成上市,顺利敲开资本市场大门;让人好奇的是,五年后绿地的重启混改中,又有着怎样的资本野望。

  绿地股权“蜕变”史

  从完全国有,发展到今天这样一家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业,绿地花了整整二十三年。

  1992年6月,绿地控股的前身“上海市绿地总公司”于上海成立,注册资本为2000万,由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市建设委员会下属企业出资,因此该公司当时是一家100%国有控股的企业。

  第一次股权变更发生在第一个“五年”之后,1997年,绿地职工持股会成立,该组织出资3020.43万元拿下绿地18.88%的股份,绿地开始从国有企业转为股份制公司。

  这样的模式持续了将近十六年,2012年,首破千亿的绿地来到了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转折口。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的公司架构已经难以支撑起绿地今后的发展节奏。

  次年,绿地集团发布公告称,拟挂牌出售约20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0%)的增资扩股,总融资金额约为117.3亿元。

  战投的引入,也意味着绿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轮混改。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绿地还曾经历过数轮股权变更,到2013年底时,绿地的职工持股会持股比例已经从最初的18.88%增加至36.43%,而国有股东的持股比例则是相应下降到了60.88%。

  在一轮增资扩股之后,绿地引入了包括深圳平安创新资本、上海鼎辉嘉熙、宁波汇盛聚智在内的五家战略投资者。由此,绿地内部的职工持股会持股比例被稀释至30%以下,国有持股则降至50%以下。

  2014年初,绿地集团管理层出资10万元成立上海格林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32个小有限合伙安排为有限合伙人(LP)加上格林兰投资作为普通合伙人(GP)的形式,控制3766.55万元的内部人持股,重组后占新绿地28.83%的股份。

  混改进行到这一步已经基本落定,绿地的股权结构也变成了后来被人称为“金三角”的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员工持股。其中,持股最多的是上海格林兰投资;其次是上海地产、上海中星和上海城投三家国企,持股量分别为18.04%、7.63%和20.58%。

  混改框架完成的同时,绿地通过“借壳”金丰投资完成“蜕变”,顺利对接A股市场。

  此后,在2017年4月,绿地还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内部整合,将上海中星持有的927,812,451股股份过户至上海地产。于是,上海地产持有绿地控股3,142,164,770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5.82%。

  至此,最新这次混改前的股权架构形成。

  新一轮混改意图

  在最新一轮混改公告发布之前,或许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绿地控股会选择这个时候启动。

  紧随而来的疑问便是,为何要现在进行混改?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很复杂,事实上,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或许会截然不同。

  从大环境来说,全国国资国企改革提速、上海改革步入深水区是今年的整体背景。今年7月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负责人也曾表示,下半年国资国企改革将全面发力,激发企业市场主体活力,提升改革成效,有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上海作为国资国企改革的前沿阵地显然责无旁贷,而在上海国资委旗下的参股企业中,绿地又是首当其冲。从这一角度看,绿地会在下半年伊始开启新一轮混改似乎更多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车轮推动下做出的选择。

  不过,业内和投资者们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绿地自身也有着对于混改的迫切渴求。

  事情还是需要回归到绿地的股权架构上,据业内人士介绍,在第一次混改时期,上海格林兰投资(即当前绿地的第一大股东)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绿地管理层及员工们的利益,确保他们的股权在当时的混改中不被吞噬。

  然而,在第一次混改后的五年时间里,绿地控股市值的增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相比起5年前刚刚上市时,绿地当前仅935.7亿元的市值显然难以让股东们满意。

  在今年初的2019年度业绩交流会上,绿地董事长张玉良也坦言道,对绿地资本市场的股价表现表示惭愧。“我们认为自己是被严重低估了的。”究其原因,张玉良指出,是大家对地产行业总体偏低,再加上绿地的流动性不够所致。

  “因为绿地两个国有大股东,大家觉得资本没法做,我们现在国有是46.8%,比较高,这个动一动会比较好一些。”

  或许早在那时,预示着新一轮混改开启的伏笔已经埋下。

  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地产主业出现“发展迟缓”迹象或许也是绿地求变的理由之一。

  能够看到的是,绿地在2015年-2019年五年间,房地产主业的销售业绩分别为2301亿元、2550亿元、3065亿元、3875亿元和3880亿元。其中,2015年业绩与上一年持平,此后四年里业绩按年增长幅度分别为10.8%、20.2%、26.43%、0.1%。

  与之相反的是,绿地在主业之外的大基建等业务上却保持着不错的增长。2019年绿地大基建板块在建项目总金额为434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33.04%。

  该业内人士指出,伴随着地产主业的疲软和多元化业务的良好势头,倒逼着绿地不得不去寻求经营管理空间和方式上的改变。其猜测,在此次混改的同时,绿地或许会趁机对自己的产业线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调整。

  除此之外,还有市场人士指出,伴随着绿地规模扩大而一路走高的负债,是绿地急切引入新的资本方的又一棵“稻草”。根据年报显示,2019年,绿地控股的债务规模首次突破了“万亿”,其中流动负债为8297.76亿元。

  也正因为此,有猜测称,绿地此次混改,或大概率引入金融方面的企业或机构,目的便是借助新资本的注入,缓解企业的负债压力。据测算,绿地此次“引战”金额或达150亿元左右。

  不管怎么说,就像是五年前一样,重启混改的绿地如今已经站在了新的转折路口。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观点地产网 陆欣,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