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下半场,稳健长跑型的房企正收获更多确定性。7月18日,远洋集团、远洋资本与红星控股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以40亿元平价获取红星地产70%股权。交易完成后,红星控股持股比例将降至30%。该事件成为远洋集团2021年实力增长的关键节点之一,助推其在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管理等领域进一步夯实基础。同时,远洋步步为营的渐进式入股策略,也成为行业中一个典型的收并购案例。
战略吻合+优势叠加 助力远洋再上新台阶
盘点房地产市场一系列优质收并购案例可以看到,其中的逻辑在于锚定契合度高的优质资产包,实现优势叠加,进而发挥“1+1>2”的效果。
从远洋的此次收购来看,不论是在战略吻合度上,还是在优势叠加赋能上,都符合行业优质收并购案例的大体逻辑。
在战略上,双方的战略布局方向趋同,主业布局契合度高。远洋集团已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华中、华西等经济发达区域,布局70余座城市。2020年以来,远洋集团提出“南移西拓”的发展策略,追求更加均衡、有质量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截至2020年末,远洋集团土地储备逾4700万平方米,其中“南移西拓”区域(即华东、华中、华南、华西)占比超过50%。而红星地产的土地资源分布,与远洋集团当前的区域布局策略不谋而合。数据显示,红星地产待售货值近千亿,在华东、华中、华西三大区域占比超80%。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房地产市场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收并购事件将更加活跃,而战略趋同的企业如果因此“联姻”,将更进一步发挥优势资源的协同效应,实现内部生态和未来发展的正循环。因此,这次收购符合远洋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未来两年,红星地产每年将贡献300亿元至400亿元的销售规模,远洋集团的区域布局亦将更加完善和均衡。
与此同时,收购之后所形成的优势叠加,将对企业的发展形成深度赋能。以本次收购中红星地产旗下拥有的21个商业项目为例,位于上海、天津、福州、苏州、长沙、西安等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优质资产,估值占比超过70%。显然,红星地产上述优质商业的加入,将为远洋的商业版图扩张增添动力,不但能贡献源源不断地现金流,亦有助于远洋的城市深耕和稳健发展。
谋定而动 “稳健式”收并购为长跑者蓄能
当前,“三道红线”压力下,房企集体“降档奔绿”成主流。因此,具有财务优势的房企便能够脱颖而出,扎实稳健的财务盘面,给企业发展留下了足够的运营和拓展空间,也让企业有更多的精力聚焦经营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在土地拓展、销售规模等方面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稳健式收购或成为未来实力房企的重要选择”分析人士称。所谓稳健式收购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在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中,因“收并购”踩雷而引发企业债务危机的案例数不胜数。因此,标的物财务状况稳健,也成为保障收购方安全的大前提之一。以此次远洋收购红星为例,双方更像是建立在某种“安全认知”的基础上的。从财务状况来看,红星地产整体资产负债表结构优质、安全性高。截至2020年12月31日,红星地产总资产约1000亿元,其中存货逾600亿元、现金90亿元、预收账款约500亿元、有息负债168亿元、净资产167亿元。
其二,徐图渐进,不为规模诉求所裹挟。梳理两家公司联姻的时间线不难判断,远洋集团收购红星地产的决定,并非一蹴而就的。2021年3月,远洋资本战略性入股红星企发;6月,远洋资本将红星控股旗下7个物流子公司收入囊中;7月,远洋集团发布收购公告,预计将于2021年7月30日、2021年8月10日及2022年1月10日或前后分阶段完成收购红星地产余下的22%、11%及19%的股权。可见,远洋集团每一步走的都十分扎实和稳妥,其与红星控股合作的升温,更多基于详细的尽调,以及对红星地产认知情况的加深。
此外,远洋集团仍然保留了红星控股方30%的持股比例,并允许其享受利润回报。通过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方式,远洋集团最大限度推动各股东通力合作,从而高效释放红星地产的规模优势和利润价值。分析人士指出,坚守安全底线、坚持稳健前行的发展策略,将为远洋集团的长跑提供持久蓄能,在逆周期发展中收获更多确定性。
截至2020年末,红星地产控股股东红星企发净资产167.49亿,计算得远洋所收购的红星地产70%股权对应价值为117.24亿,远超最终成交价40亿。
远洋收购红星地产、融创收彰泰、金茂收购中国宏泰...于收购方而言,地产行业的收并购为专业并购基金提供一个大施拳脚的绝佳舞台。
远洋称,红星地产原则上将继续委托爱琴海对21个商业项目进行运营管理。媒体分析,被卖掉的不仅是红星地产的资产包,还有职业经理人团队。
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质呼和浩特市红星美凯龙世博家居广场有限责任公司,出质股权数额1亿元,质权人上海大众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远洋资本表示,本次战略入股红星企发获得18%股权,股权转让对价为10.3亿元,传言中“200亿元”对价并不属实。
红星美凯龙将红星地产18%股权卖给远洋资本,对价200亿,集团去年净利大跌,债务压力也不低,截至去年9月末,总负债规模达800亿。
业内人士表示,直接地看,SOHO中国当下难以出售,不论是整体还是零售,继续自持似乎是潘石屹当下唯一的选择,但写字楼的生意也不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