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上头的的盲盒困境如何拆解?

袁国宝   2021-11-22 10:11
核心提示:当b站能提供给他们一个二次元的社区,Z世代就会认可它并对其保持持续的黏性和购买力。

本文概要:继口红机、娃娃机之后,「盲盒」这种「不确定消费」的网红产品,也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运气好时抽到只有 1/100概率的「隐藏款」;运气不好也没关系,毕竟拆盲盒、收集盲盒、追逐隐藏款,已成为都市年轻人一种新的解压方式。且不仅备受年轻人的青睐,盲盒还被各路商家与投机者追捧不已。

1、泡泡玛特(需求面积:60-100平方米)是如何成为盲盒第一股的?

2、为何泡泡玛特要疯狂扩张线下店?

3、泡泡玛特的困境如何拆解?

盲盒,下到几十,上到过万,有无数年轻人为其着迷。根据阿里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天猫上每年为盲盒年花费超过2万元的消费者有20万人。在闲鱼上,2019年有42万个消费者在上面交易,最高溢价可以达到39倍。

所以盲盒看似并不昂贵,只是满足了一类群体的爱好,满足了他们未知的新奇感。但一个很小的行业,如果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人喜欢且忠实的复购,它就能成长到一定的产业规模,泡泡玛特就是如此。

盲盒第一股,源于一个玩偶

创始人王宁不会想到,让泡泡玛成长为盲盒第一股的,是一个可爱的玩偶。

泡泡玛特成立于2010年,当时创始人王宁对品牌的定位是潮流杂货领域的屈臣氏,锁定的目标群体为15-30岁追求时尚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年轻女性。

于是泡泡玛特选择开在大型商场,贴合女性消费群体。但是当时泡泡玛特名字并不像今天这么响亮,也没有狂热的消费者追捧,泡泡玛特一度营运困难。

在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有店长带着八个店员集体辞职,创始人王宁招不到员工,还要亲自当店员,进货,卖货。

好在2013-2014年,泡泡玛特相继获得了天使轮及A轮投资,泡泡玛特得以幸存,也让门店数量开到了20余家。

但泡泡玛特依旧什么都卖,服饰品、化妆品、生活用品……还真就像个小型的沃尔玛。而这也是泡泡玛特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没有标志性的产品,没有相应的用户群体,经过五年运营的泡泡玛特,依然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

如果不谋求转型,那么泡泡玛特将很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被淘汰。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泡泡玛特迎来了转折点。

15年底,王宁敏锐地发现自己店里的IP玩具sonny angel的销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种类商品。

于是企业开始探索IP潮流玩具这一从未被开发过的市场,找准赛道之后,泡泡玛特的规模开始了爆发式的增长。

并且在2016年,泡泡玛特找到了自己的“亲闺女”Molly。它是一个拥有蓝色眼睛,嘟着嘴巴的可爱女生玩偶。

当时的创始人王宁发微博询问大家对喜欢收集什么玩偶,评论中50%的用户表达了对Molly的喜爱。

于是泡泡玛特便联系Molly的设计师、签约、包装、发售产品。可想而知,Molly星座系列一经推出便引爆了市场,还带动了泡泡玛特的业绩的持续增长。

从2017年到2019年,泡泡玛特营收从1.58亿元增长至16.83亿元,涨幅近十倍。净利润更是从156万元增至4.51亿元,翻了289倍。

亮眼的成绩让泡泡玛特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又相继获得了三轮融资。

而后,泡泡玛特便于2020年成功上市,成了盲盒第一股,巅峰期市值近1500亿。也让盲盒经济彻底在中国爆发。

疯狂的扩张,是一种自保

挑好盲盒准备拆的那瞬间,是最大的未知刺激。

盲盒,原本就是一种需要即时视觉刺激的产品,当用户看到琳琅满目的盲盒,色彩丰富的搭配,消费欲望就会直线上升。

因此,盲盒线下店,对泡泡玛特来说是越多越好。这一点从泡泡玛特的《招股书》中也可以见得。

招股书显示,泡泡玛特目前的营收渠道主要包括线下零售店、线上渠道、机器人商店、展会、批发五类。其中的零售店和机器人商店依旧占据着近一半的营收比例。

尤其机器人商店的毛利率为72.9%,比线上渠道70.4%还要高出两个百分点有余,开拓门店刺激消费自然是最佳选择。

但这并不是泡泡玛特疯狂扩张的根本原因。看似越来越具规模的门店背后,其实是在资本市场的“不得意”以及来自同类型对手的压力。

2020年12月,泡泡玛特在香港上市。彼时辉煌无比的泡泡玛特上市即疯涨,两个月内涨幅达52.17%。

然而现在,泡泡玛特的股价已经从峰值时期的107港币/每股跌到了59港币/每股,市值也接近腰斩。

一直颇受年轻女性欢迎的泡泡玛特,并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长久青睐。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52Toys、酷乐潮玩、Top Toy等同行业玩家一起,想要赶超泡泡玛特。

以名创优品旗下的Top Toy做对比。

泡泡玛特在品类上只有单一“盲盒”,TOP TOY则覆盖潮玩全品类,面向全年龄层的更大市场;

泡泡玛特以自研IP为主,TOP TOY则自研、外签双通路并行。不仅有两百多个设计师自研IP,更与全球近百个知名IP合作。

并且虽然Top Toy是2020年成立的新品牌,但其成绩也十分亮眼。TOP TOY“梦工厂店”的单店月销售额在200万元左右,测试中的C类店月销售额在60万元左右。并且在同一商圈里,Top Toy业绩最好的店接近400万,是泡泡玛特的两倍左右。

加之Top Toy由名创优品运营,而按照名创优品既往病毒式开店的商业模式,不把Top Toy开到每个商圈,想必也是不会“罢休”。

而且不仅仅是Top Toy,潮流玩具的各大品牌也都在茁壮生长,他们疯狂的签约IP,制造爆款,切入泡泡玛特还没有占领的更大市场,对泡泡玛特形成夹击之势。

这不得不泡泡玛特重视起来,疯狂开起了门店。于是我们看到,光是2021年上半年,泡泡玛特就新开了32家门店,126家机器人店。

可泡泡玛特的困境,是疯狂开店就可以解决的嘛?

潮流文化社区,或成转型突破

开店解决得了一时,解决不了一世。

泡泡玛特最大的困境,其实还是在于商业模式的单一化。

盲盒经济的确是一个利润率非常高的行业,根据泡泡玛特《招股书》来看,其所有销售渠道毛利率几乎都在65%以上。

但盲盒经济的一大弊端是,它和盲盒一样是拥有不确定性的。

当盲盒处在风口之上,自然可以牢牢的抓住消费者的心,以强IP属性和未知的快感吸引他们。

可当盲盒里的廉价玩偶被卖出天价,出现倒买倒卖的现象;当玩偶被曝出抄袭整个IP都轰然倒塌时;当盲盒经济席卷各个行业,越来越疲软时;盲盒何去何从?泡泡玛特又何去何从?

因此,只是卖潮玩玩具显然是不够的,毕竟论IP ,背靠名创优品的Toy Toy更多,52Toys也有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知名IP;IP小站更是超过700多家IP授权。

泡泡玛特想要维持好市值,重获资本市场的认可,就需要向他们证明,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可行的,是有成长性的。

而“潮流文化社区”,或许就是泡泡玛特的突破口。

自去年起,泡泡玛特开始玩跨界投资,跨的还是年轻潮流文化的消费市场。

在美妆领域,先是和橘朵联名,推出了泡泡玛特联名口红,而后的Fresh、科颜氏、IPSA、丝等也都是其合作对象。

这是完美契合泡泡玛特的消费人群的。根据泡泡玛特2020年招股书显示,其消费人群的年龄大多在18~35岁之间,女性消费者占据了75%,主要是白领和学生,并且学生的占比越来越高,Z时代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而这恰好与美妆市场的消费者画像高度重叠,选择美妆市场将会充分发挥泡泡玛特既有的消费者优势,更加深入的绑定Z世代女性消费者。

除此之外,在Z世代新消费领域,泡泡玛特还先后投资了十三余(一个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汉服品牌)、Solestage(北美规模最大的限量款球鞋寄售品牌店)以及猫星系(泛二次元零售品牌)……

这并不意外,因为泡泡玛特几乎就是在Z世代的追捧下火起来的,在新消费时代,更是“得Z世代消费者得天下”。

根据彭博社报道,中国的Z世代约占家庭支出的13%,而美国仅为3%,英国为3%,中国的Z世代将拥有巨大的购买力。

并且从b站的成功也不难看出,Z世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是新消费、新文化的主导力量。

因此,当b站能提供给他们一个二次元的社区,Z世代就会认可它并对其保持持续的黏性和购买力,同样的,如果泡泡玛特能提供一个潮流文化社区,其商业模式必然会更加成熟,去单一风险化。

似乎也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泡泡玛特步步向Z世代领域靠近,先后投资了《白蛇2》和《哪吒重生》试水电影。

而这频繁的动作,还投资动漫电影,让人们纷纷猜测泡泡玛特是不是在向迪士尼靠近?

的确,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经说过,他觉得在五年以后,他们有可能会是国内最像迪士尼的企业。

但其实泡泡玛特并不像迪士尼,迪士尼是先有内容,再有IP进而有衍生品,而当前的泡泡玛特走的路则是反过来的,即先有衍生品,再有IP,进而再输出内容。

但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泡泡玛特能够从迪士尼的商业模式中,落地到实际上的中国市场,哪怕真的做不成中国的“迪士尼”,做独一无二的中国“泡泡玛特潮流文化社区”,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文章关键词: 泡泡玛特Z世代盲盒
本文转载来自:袁国宝,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