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惠誉报告称,2023年中国防疫管控措施的有所放宽有望拉动非必需类消费支出回暖,从而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小幅回升。然而,惠誉的基准情形下,防疫管控措施将在明年的大部分时间继续持续,因此社零回升步伐料将缓慢且不稳定。
惠誉的基准情形预计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自2022年的水平小幅升至中个位数。2022年的低基数受到中国“动态清零”政策下持续实施的防疫限制措施及核酸检测要求的显著影响,其影响在2022年二季度尤为突出。
惠誉认为,消费者对就业和家庭收入的信心受到中国防疫政策的影响。该指标趋弱或预示着2022年零售额增速的回暖将弱于2021年。惠誉假设,中国将继续实施“动态清零”政策,并可能优化调整防疫措施,以加强精准防控及减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央政府于2022年11月11日发布的20条优化措施即体现了这一点。
非必需类消费支出小幅回升料将令那些在2022年因出行限制措施和消费者信心低迷而受创最重的行业受益,如服装、化妆品及餐饮。火锅连锁企业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BBB-/负面)及百货商店运营商金鹰商贸集团有限公司(BB+/稳定)等企业有望恢复营收增长。惠誉预计这两家企业2022年的营收将分别同比下滑18%和16%。
与上述行业2023年的预期销售趋势不同,非必需消费品类中汽车的销售或将在2023年录得低个位数降幅,这主要考虑到,燃油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即将到期且新能源汽车价格竞争加剧。价格竞争也可能蔓延至传统车型,并导致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BBB+/稳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A/稳定)及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稳定)等车企的利润率承压。传统车企的市场份额受到滞后的电动化进程及利润重于销量的企业策略的影响也即将面临挑战。
惠誉认为, 2023年食品饮料等必需品的零售销售增长料将保持强劲,与2022年的水平相若。在价格传导机制下,该指标也可能反映温和通胀的影响。不过,生猪价格可能除外。随着生猪供应水平趋于正常,生猪价格可能下跌。零售销售增长有望支持万洲国际有限公司(BBB+/稳定)和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A-/稳定)的国内业务营收增长保持韧性,而生猪价格下跌或令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B+/负面)的利润率承压。
线上商品零售销售表现可能继续优于线下销售,但鉴于疫情相关出行限制措施的优化调整有望促进线下消费,惠誉预期线上零售业的市场份额增长将放缓。在遭受最初的疫情冲击后,中国2021年线上与线下零售的表现呈现了类似趋势。前述预判亦基于惠誉预测,2022年中国线上商品零售渗透率为29%,与其他国家相比已处于较高水平。
若实际发展趋势与惠誉的基准假设有较大偏差,中国的零售销售将呈不同走势。加快且持续放宽防疫管控措施料将改善经济指标,包括在度过疫情蔓延扩大导致经济波动加剧的最初阶段后,将推动失业率下降并最终促进消费者信心和支出(尤其是非必需消费品支出)在2023年下半年加速回升。反之,更加旷日持久的严格防疫管控(包括重启2022年上半年实施的硬封控措施)将削弱消费者信心和消费复苏前景。
第三季度,15家上市文旅集团总计营收314亿元,同比下降33.76%;亏损为主基调,约七成企业净利润同比为负增长。
中国咖啡市场在2013至2018年期间高速发展,复合年均增长率29.54%,并预计以25.99%的复合增长率继续增长,2023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806亿元。
三季度,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餐企缓慢复苏,25家上市餐饮企业累计营收1380.31亿元,同比上升1.49%。
商品零售额增长3.0%,餐饮收入下降2.0%。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6.8%,粮油食品类增长7.8%。
40万亿夜经济并非几个典型品牌就能描述清楚,但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新阵地。互联网巨头、大型连锁、新消费品牌、中小商家等都能从中分一杯羹。
连锁咖啡店、独立咖啡店以及便利店三类品牌差异化明显;咖饮茶饮化趋势渐显;咖饮品牌可瞄准下沉市场掘金……
今年1-10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69.07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0.44亿元,增长5.4%。
2021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9.6%;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