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推行、IPO红绿灯,消费投融资何去何从?

沥金   2023-02-03 08:01
核心提示:这两天,金融市场放出了三条消息:一是全面实行注册制;二是主板IPO行业红绿灯规则;三是美联储加息。

作者/Capybara君

开年第二篇,聊聊最近的“炸街”新闻。

这两天,金融市场放出了三条消息:一是全面实行注册制;二是主板IPO行业红绿灯规则;三是美联储加息。

于是全体投资人的朋友圈开始割裂,“人民币基金投资人都在发证监会的公众号文章;美元投资人都在发一串看不懂的代码。”

于是消费企业和消费投资人都两眼一抹黑,“消费投资再见!本人今天开始看芯片!”

说好的信心呢?说好的消费大利好呢?消费未来的退出难道只剩下并购和港股这两条路?创业者怎么办?VC还要不要加注?

为探究这三条信息背后带来了哪些信号,沥金特邀知名消费投资人Capybara君,来了一篇短平快的热评。

2023年,消费投融资将何去何从?一起来看看!

先说第一条。在新华社报道中,全面推行注册制被认为是“一场牵动资本市场全局的改革”,这基本是定下了大基调。

回顾2019年的科创板和2020年的创业板,当时推行注册制之后,市场反馈普遍良好。本次的全面推行显然比预期晚了许多,这是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

但这一改变无疑有着振兴企业信心的重大意义。

回首此前经历的两次IPO关闸,特别是2012-2014年那漫长的13个月,拟IPO企业的融资渠道被彻底切断,加之一系列财务大核查,企业生存变得无比艰难。为了活下去,各种八仙过海的骚操作被企业轮番上演,现在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伴随全面推行注册制的放开,行政干预资本市场自主运行的时代将渐行渐远。同时,这也大大规避了核准制下的灰色地带、高昂的壳价格等制度套利的空间。

注册制的全面推行也对传统PE的P-IPO投资业务及一级半市场业务带来较大冲击。此外,各板块的功能定位也基本被定调。

总的来说,经历了大疫三年的经济下行,如今推出注册制是为广大中小企业降低了IPO周期的不确定性,拓宽了融资渠道,打了一支强心剂。

再说第二条,行业红绿灯规则。多位投行人士表明,近期确实接到了相关指导,且目前如核酸、教育、互联网平台等的IPO已经实质性禁止。

但该行业指引或许就像禁止房企上市一样,不会作为正式文件下发,只会在执行过程中酌情掌握。虽然具体尺度尚不明确,但“总归不会像核酸卡得那么死”。

目前A股处于正常审核状态的主板IPO排队企业257家,其中77家已反馈,156家已预披露更新,21家过会,3家正在发行,其中涉及“红灯行业”的消费企业有54家。

至于第三条,美联储加息是预料之中。美国通胀率目前仍然高居不下,在上一篇2023年的消费预测中,已经对美联储加息、人民币升值,以及带来的出海机遇、目标市场等进行过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全面注册制放开后,二级市场的预期活跃度及流动性也会提升。

除了A股的传统艺能每逢大事“利好茅台“之外,大概率会进一步调整以家庭为单位的资产配置结构。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不足及二级市场的热度提升,将从固定资产投资转向更灵活的金融资产投资。

当然满仓涨停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少,但家庭现金流将随之改善,购买力得以进一步释放,对整个消费大盘而言是潜在的促进机会。

消费企业和相关投融资正越来越被公众熟知。

据烯牛数据,2022年消费行业共计完成1510笔融资,其中并购143起,IPO42起。消费项目进入公众市场的占比高达12.25%,而热门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的这一占比仅为4.2%及6.5%。

另一方面,近两年明星消费上市公司也出现了诸如完美日记千亿市值蒸发、奈雪首发破发、每日优鲜曾跌为仙股等事件,一二级市场的倒挂风险远没有预期那样得以纾解。

这在一级市场也有体现。多家经营出现了暂时性流动困难的新消费品牌创始人均表示,最近一段时间想要开启新一轮融资缓解压力,但目前的经营数据都远远难以支撑上一轮的估值。

曾经风风火火的明星项目无人问津,“之前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投资人给的估值太高了,现在很难融到钱。即便一些投资人表示兴趣,但估值没办法达成一致。我们想要维持之前的估值大概要20倍PS,我自己都觉得疯了。最后还是要靠企业自己的造血能力“。

当下,开放与禁止这两个完全对立的词汇在消费类企业面前结合在了一起,也给投资人的退出道路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假若红绿灯监管持续收紧,预期消费市场可能会重现奔赴香港上市的热潮,就像当年的海底捞、呷哺呷哺、九毛九等餐饮企业一样。

虽然发行成本逐年走高,但港股仍旧具有审核周期短、上市标准明确且门槛较低、更多国际化视野等优势。而消费企业的业务模式相对简单明晰,更容易满足港股上市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港股市场在逐渐回暖。当2021年10月底恒生指数探底后,港股走出了一波快速上涨的行情,整个1月份有40家上市公司公布再融资方案,募资总额达350.73亿港元,较去年12月环比增长138.23%。投资者对港股上市公司的信心增强,流动性大幅提升。

除此以外,并购也是重要的退出路径。

纵观2022年消费一级市场的投融资情况,各类CVC基金较为活跃,而传统VC/PE对消费的热度下降至冰点。

注册制全面推行后,预期各消费品上市公司再融资及并购的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虽然大概率不会重现2017-18年那样的盛况,但主板“突出大蓝筹”的定位,也将推动各消费品上市公司寻找新的增长点或第二曲线。

预期在并购方面,行业对产地、原料、研发、新品牌的关注热度会进一步上升。相辅相成,创业者们的心态也有了较大变化,视野的扩大使其不再拘泥于过往老板们“千军万马闯IPO独木桥”的心态。如今创业者的心态愈发平和,对于融资、并购、甚至SPEC等模式都更加开放。

对于创业者而言,打造一个新品牌、或是推出一款消费者热爱的产品都会是某种成功,而IPO将不再是成功的唯一标志。

总的来说,对于那些仍然关注并坚守消费的投资人而言,新的监管背景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对于PE机构来说,传统业务空间被注册制进一步压缩,倒逼其向更早的阶段布局,其未来的挑战将在如何“投得更早”。

至于VC机构,如果PE机构进一步早期化,如何更好地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披沙沥金,快速找到优质靠谱的项目,需要投资人具备更强大的“火眼金睛”,其未来挑战将在如何“投得更好”。

当然,机遇也一样并存。如上述预判准确,未来消费项目的退出路径将更为通畅和明晰。而海外上市、并购等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也将加快投资人的退出周期。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沥金,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