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成都争议最大的两座商业:SKP、COSMO

购成都   2023-02-28 08:01
核心提示: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在如此激烈的内部商业市场竞争中,造就了成都当下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商业发展格局,从这一点来说,成都人民是非常幸福的。

作者/邱洪森

位于城市中轴线南北两端的「COSMO成都」和「成都SKP(开业时间:2022-12-20、已签约20个品牌)」几乎是同一天对外亮相,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商业项目,实际上蕴含着令人深思的共性和差异性。

从去年12月15日开业至今,整整三个月过去了,SKP和COSMO在社交网络上的热度丝毫未减:在小红书搜索关键词“成都SKP”,有7万+篇笔记,搜索“COSMO”有5万+篇笔记。

仔细翻阅这些笔记,不难发现SKP和COSMO的共性是:均拥有超高的网友自发讨论度和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而差异性源于二者在网络上的口碑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这也是最令行业意外的一点。

我们先来看看SKP和COSMO较为显性的共性部分。

随着SKP和COSMO持续的火热出圈,不可否认地是二者为成都商业市场注入了强烈的新鲜感,并且其持续不断的大众讨论和络绎不绝的行业考察亦表明了两个项目的初步成功,我想这更多应该归功于二者在建筑设计上的突破创新——从源头上区别其他商业体,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风格、走出了更敢为人先的道路。

成都SKP,亚洲最大下沉式建筑、全国首个下沉式高端时尚百货,项目地块长700米、宽370米,总建面32.4万方;其中商业体量15万方,地面为公园景观层,地下包含零售空间和停车场在内的下沉建筑共有5层,项目总投资额约50亿元。

■成都SKP平面效果图

“亲自然”设计理念下的整体规划,将时尚、科技、艺术与设计进行交融汇聚。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SKP地面公园景观由纽约备受赞誉的Highline Park高线公园项目设计方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负责,用占地26万方的公园景观回馈成都,以“织锦”为灵感串联起33处自然景观,让每个顾客的到访路径的每次到访都有新鲜体验;成都SKP和SKP-S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则由SKP长期合作方——来自英国伦敦的国际化设计与建筑事务所Sybarite负责,Sybarite以“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生态公园+高端零售”融合其他可持续的设计考量,致力将成都SKP打造成城市综合性新地标。

■图源成都SKP官微 by MIK米克

COSMO成都,传统盒子购物中心,商业体量约5万方,前身为2007年开业的COSMO财富中心,历时3年多改造升级,化身为如今年轻力十足的“青年磁场”。

特别之处在于,项目二层是由COSMO和CLAP共同打造的复合空间INNERCO。

■COSMO成都自营空间INNERCO

该空间由MOJO STUDIO设计打造,建面7000方,整体空间分为两层,以中心筒的独立楼梯串联整体 。设计团队将动线活化、区域模糊化,实现虚拟和现实暧昧不明的空间自由,以INNERCO为核心在垂直动线设计上进行创新,以此来区别于其他商业体。

通过最大限度地商业空间让渡,把自由留给顾客,实现空间的包容性,给予全新消费体验,不得不说这实属行业一大创新,也展现了COSMO不破不立的决心 。

需要特别赞扬地还有,SKP和COSMO所呈现出来的时尚未来感。

它俩可能是成都商业中拥有最多电子屏幕和科技装置的百货及购物中心,二者均不谋而合地在项目设计中采用了科幻场景的主题营造,打造出极具先锋主义的未来场景,这极大地赋予了两个项目在设计层次和故事叙事上的延展性。

众所周知,想要在街区和盒子的建筑形态中寻求再突破着实不容易,尤其是对比回看SKP和COSMO最初的建筑规划,会更觉惊讶...这背后离不开政府对商业场景创新的支持,以及业主方押注成都的坚定信心。

再来看看SKP和COSMO令人深思的差异性部分。

■小红书成都SKP相关笔记截图

仅从我个人刷到的小红书笔记观感来看,成都SKP在试营业初期,不可忽视地出现了较多负面评价,梳理来看大部分网友的负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停车场出入口狭窄,内部动线混乱,停找车均不方便

·装修奥莱化,动线混乱,找不到路,对游客不太友好

·休闲业态太少,公区休息区太少,尺度太大,逛得很累

·付款方式单一,仅支持微信支付,不支持支付宝

·宠物不够友好,仅街区可以带宠物,室内需抱着

·公司管理制度过于严苛,产生大量内部工作人员的负评

■小红书COSMO成都相关笔记截图

而COSMO在小红书上的整体评价则较为正面,大部分网友的好评主要集中为:

·潮到风湿,帅哥美女超级多

·空间感特别,动线非常清晰

·视觉统一度高,细节标准高

·艺术展陈多,场景非常出片

·国潮品牌多,性价比十分高

为什么社交平台上会出现如此两极分化的网友反馈? 甚至是与我们行业观点完全南辕北辙的看法,更呈现出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特殊现象?

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在于评论者看待项目的身份和角度问题。

不难发现,小红书上更多的是大众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但如若从行业角度来看、从商业性出发,我相信大部分人会更看好成都SKP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性。

■成都SKP时常大排长龙的LV

从定位及受众来看,SKP定位高端时尚百货,COSMO定位中端潮流购物中心。从SKP当前所呈现的业态组合来看,其业态较为丰富,致力于提供全客层覆盖,主要瞄准的是辐射全城的高净值家庭客群,且客群年龄大致在30-50岁之间,跨度较大;而COSMO的受众则更加精准及垂直细分,瞄准的是热爱潮流文化的Z世代年轻族群,业态以潮流零售为主,客群的年龄层整体偏小,大致在16-30岁范围内。如果仅从目标受众来看,显然SKP的高净值家庭客群更具购买力。

从运营模式来看,SKP属于百货公司,COSMO属于购物中心,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收银方式和与品牌的合作模式不同:

SKP与品牌更多采用的是联营模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除独立门店外,SKP还创新性地打造了极具品牌号召力的自营潮流买手空间SKP Select、SKP-S,其优点在于项目对商品筛选组合和促销活动力度拥有绝对的把控性,而且随着运营实际的增长项目对品牌商户的掌控力和号召力越强,但缺点在于需要项目强大的现金流做支撑,目前在成都与SKP同样拥有自营买手空间实力的业主方仅有九龙仓和王府井。这样的模式之下百货方和品牌方目标高度一致,是强绑定关系,最终均是以出业绩为强导向;

而COSMO则与品牌方更多地是租赁模式,业主方仅与个别主力店品牌商户存在股权关系,但整体双方的绑定程度还是相对较浅,因此业主方难以对品牌的促销活动和运营进行深度参与和掌控。这也很好地解释了COSMO开业至今鲜少有大力度促销活动,基本是以各品牌自发的季节折扣为主,但其在品牌门店空间的设计营造和良好的购物体验提供上却拥有更多自主权,所以我们能看到如Randomevent 、1807、AFGK等COSMO的主力店品牌门店呈现出面积更大、装修更特别、店铺层级更高的现象。

从业态组合来看,我始终认为商业的核心本质还是在于品牌商品力的供给。

SKP的品牌齐全度和商品丰富度在成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一口气囊括了1300个品牌,其中有222个首店品牌,凭借一己之力几乎涵盖了春熙路商圈的所有高端品牌,且所有大牌均以品类进行门店划分,如:现代时尚、珠宝腕表、美妆、时装、鞋履、亲子儿童、家居精品、家用家电、美食餐饮、SKP Select、SKP-S等,如此呈现在成都尚属首次!

据Gomall购成都独家消息源显示,成都SKP在今年春节档期间表现亮相,项目一月总销售约5亿元,超出市场评估预期,值得玩味的是目前项目还仅仅处于试运营期,1月也并非活动力度最大的时候,试想未来在其Chanel/Hermes/Dior/Prada/miumiu/moynat等出业绩的大牌们悉数到齐开业之后,再叠加4月和11月促销力度最最大的两次店庆,届时项目业绩将获得怎样的爆发性增长?

以潮流零售为主,生活配套和休闲餐饮为辅的COSMO,全场包含近100个品牌,其中不乏如Randomevent、Old Order、grkc、24ans、1OAK、普通食堂等西南首店。以客单价来看,众多国潮品牌都较为平价,对年轻人来说相当友好,但如若从商业视角来看,全场缺乏中高客单品牌,几乎仅有时尚买手店CLAP作单薄支撑,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项目业绩天花板较低,营收增长点是需要项目前置考虑的重点。

不过据消息人士透露,COSMO目前1807、Old Order、badmarket、Candymade、<xmxx>等品牌均拥有不俗业绩表现,1807甚至一度追平天荟店,当前项目客流和业绩双双超预期。

通过新消费场景和游逛体验的强势革新,SKP和COSMO一跃成为了全国游客和行业从业者争相打卡的商业地标,但我认为两者带来的价值意义远超所谓的打卡性和地标性。

对内来说,SKP的进驻为成都市场带来一定的鲶鱼效应,重塑了成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格局,为成都今年的消费主线提供了重要抓手,同时也让过去报团取暖的春熙路商圈多了一份危机感;而COSMO的开业则为成都市区未来大量的存量改造项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革新范本,为各区的城市旧区焕新注入强大活力及信心;

对外来说,SKP的开业巩固了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地位,进而带来城市商业格局和商业大环境的质变,让成都从过去单一的中心商圈到如今的双中心核心商圈发展格局;COSMO的升级改造直接将成都的国潮文化推至新高点,其文化占位的魄力不可小觑,值得业内尊敬及考察学习。

毫无疑问,在城市扩容和奢侈品消费市场扩容的双重加持下,未来成都将吸引更多以消费为目的外来游客。

至于大众对于SKP的负评,甚至是误解,我想会随着时间地推移,伴随着项目地面景观层和多出入口的开放,在SKP正式开业之时得到有力回应。 不论是其包裹着购物中心外衣的大尺度街区百货形态,还是效率为王的目的地性纯购物模式,我想这些都还需要早已熟悉了一站式吃喝玩乐购消费模式的成都人们进行持续性消化及习惯,与此同时运营主体也应思考如何结合本地化手段在宣传和舆论引导上主动进行积极表达;

而对于COSMO来说,我希望运营主体能透过大众热闹的表象之下看到项目可持续性经营的本质问题,我认为其在商业视角下的运营力还需要补强,尤其是对于喜新厌旧的Z世代来说,“场景”只是引流的敲门砖,后续运营核心还是在于能否运用推陈出新的圈层活动、主题策展、新兴品牌、丰富的商品力等来不断保持新鲜感。应时刻注意如何保持强势的内容输出能力,而不仅仅是昙花一现。

不过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在如此激烈的内部商业市场竞争中,造就了成都当下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商业发展格局,从这一点来说,成都人民是非常幸福的。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购成都,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