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佐夫 Zoff
在去之前,我对Le Labo的上海新店是没什么期待的。
这或许是成见。这两年在太多被冠以大词的,所谓各种“国际品牌首店、旗舰店城市店”,标签打得越霸气,越是抬高预期,它的呈现往往越是让人跌眼镜:用力过猛的艺术装置,形式化装饰化的陈列,为打卡而打卡的网红设计,在过去的几年里层出不穷……这些店或许会让你觉得这老板很有钱,但不一定会打动你。
这些“大力出流量”的店在开业爆火,在满足了游客、博主和投资人的胃口之后,如今都怎么样了呢?不好说。
但不管怎么说,有新的商业内容,总还是要去亲身体验才能下结论。所以,趁着上海新天地人少的时候,跑到这边来找Le Labo。
这家店确实不太好找。在新天地一众红红绿绿的招牌里,Le Labo的招牌实在太低调,最后还是根据排队的人群才找到入口,一番折腾之后,才走进这个“屋里厢”。这个词在上海话里是“家里”的意思,Le Labo初到上海,想要做一个家里的客厅。
而真的走进去以后,给我的感受不是震撼,不是刺激,而是一种有内容的平静。
马上就能理解为什么要限流排队,很简单,谁想让自家的客厅里面挤满了人。窗外是新天地的热闹嘈杂,室内确是安静而丰富,因为这室内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让你看很久,也很耐看。且不说这些摆放香水的柜子桌子洗手盆和浴缸的质感这么真实,因为它们就是真的搬过来的。
的确,迷人的,是水龙头、水管和地板上的铁锈划痕和磨损。就光是贴在墙上的瓷砖、壁纸的肌理花纹,随便一拍都是一个作品。而在二楼的客厅,一个角落里是个很真实的调香实验室,几乎和工厂里的香氛实验间是一样的,甚至连调香笔记都是手写的,而这些“道具”摆放得就是像真实发生过的一样,也让你真的愿意相信它的故事。
不得不说,尽管商业需要“装”,商业场景也是门造梦布景的艺术,可是当对方和你“玩真的”时,它是会打动你的,去创造情感的触动。
Le Labo 上海“屋里厢”
不只是Le Labo,许多的商业空间也是如此。
愚园路上的Element开了很久,到今天它都像一个“工作室、客厅”一样的存在,在快闪策展如云的愚园路上始终有种很理性,并且让人感到放心的吸引力。
REGULAR源野新开的MONDOLI,经过两年多多打磨,它是精致的,是精雕细琢的,但更多的也在创造一种古典美的情感,思考如何柔化室内的光线,从桌椅到窗棂再到陶瓷杯的质感,让所有的空间元素回归到一种秩序中去,温和且持久。
即便如今扩展蛮猛的BADMARKET,不管实在购物中心还是街区上,它都带有着东山口的“便利店”气息,它来自广州原有生活状态的一种实用主义,略粗犷的超市货架,杂货和衣服就那么有意无意的摆上去,始终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选货感觉。
还有很多店是这样,DOE、而意、WABI、山野咖啡、hAomArket、ofr书店、JetlagBooks、一夕餐桌、Aesop等等,而且不仅仅是国内这些城市,在首尔、在东京和曼谷,凡是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商业空间,它都显得不装且不新,在创造坪效的同时,创造着知识、观念和情感。
MONDOLI源野店 / hAo mArket
山野咖啡 DEMOHOOD店 / DOE COFFFEE 阿那亚店
这是一种趋势,如今越来越多的店做得像“老店”,努力的减少新的距离感,而尽可能创造旧的熟悉感,像一个个客厅、书房和茶室,像每天都可以来的社区空间,反而越来越不像个商店。
尤其是以零售为主要功能的品牌店与集合店。
当然这里的“老”,可不代表说复古,Vintage等等,不代表说是风格和年代的老,而是它能传递给你一种真实、自然和亲切的感受,或者说它在创造“情感”,不是震撼你、不是刺激你、而是打动你,让你真的能够相信它,进而去相信它所声称的品牌故事、产品价值。
它能带来什么样的魅力?同一件商品,摆在这样的场景里和摆在其他地方,就是能让客人看它的感觉不一样,会觉得和自己的身份状态很自洽,买它很划算,想要送人,想要带回家。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难以描述的氛围,是灵气,是情感,是暗示,并且这种气氛也随着社会心态,随着人群状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就像现在的上海一样。
上海的线下商业卷到今天这个状态,大家几乎把能想象到的,能靠资本,艺术展览演出和各种五花八门的设计,产品联名,各种PR活动卷上天了,反而现在又开始慢慢回到日常,把面向街头的空间演绎成真实的客厅,不是那种看上去很高大上的客厅,而是要尽可能让大家放松,放下对“商业营销洗脑”的警惕感,可以让人沉浸在里面的客厅。
大家在各种比拼对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创造力,不再用哪些商业空间里常用的内容,比如射灯、展架、堆台等等……而是用各种“非日常”的日常要素创造这样的场景表达,比如书柜、乒乓球桌、矿灯、货架,各种自带岁月和使用痕迹的陈列,来去表达自己对于日常的个人理解。
尽管这些表达方式,对于传统的商业场景而言,可能是残缺的、不完整的,甚至是缺乏品质或是各种的不可控,但就是这些不完美,让这些空间本身充满了一种情感表达。
是,因为生活本就不完美。谁能一直保持精致,能一直活在聚光灯和小红书的滤镜之下?传统精致化商业空间是一种规训,是教导,处处体现的是阶级、圈子和身份,暗示着上个世代的价值观;而在当下,更有吸引力的“情感式”商业空间,更多的是包容,是克制,是平等交流,是回归分享好东西初心。
很明显,后者更加符合当下的社会情绪。
当大家普遍对未来预期不高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会走向那些能带来情绪价值的地方,能够容纳自我情感的角落。是的,因为人总归需要自洽,需要自我心态的平衡。谁更简单一点,谁就更容易得到更多人的喜欢。
现所二期
“非标商业”的价值往往也来自于此。
“非标商业”的意义不仅仅说在于“非标”,反标准化两个字,不是一切要迥异于传统商业的形态,这只是一个产品形态之别。
事实上,非标商业实在传统商业的逻辑和架构上,提供了更多的体验维度。比如更强化的单一主题,把某种消费内容方向,比如潮流、比如可持续、比如自然环保等等,把这种方向一口气做得足够的全面深入,成为某种生活方式的“专业卖场”;或者说在遗留下来的老旧物业里,不管是老建筑、工厂、各种非商业用途的空间里,保留这个空间曾经的气息和形态,但却植入新的商业内容,让大家在感受建筑的同时,也能去体验商业带来的产品与生活。
但不管通过怎样的方式,最终,这种非标创造了崭新的商业空间的情感。它会让你想起小时候被父母带着逛公园的体验,会回忆起留学时学校附近街区里适合坐着的咖啡馆和烘焙店,或者是在野外在山里的某种自然的气氛。总之,它们都打破了传统商业的千篇一律,和“刻意让人消费”的目的性,而是能在消费的同时,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情感,社群的,自然的,安全的。
这种情感吸引着人,吸引着新锐品牌,谁都希望得到此时此刻独有的场景不是吗?就像我们为什么总是会不厌其烦,翻来覆去的说REGULAR、阿那亚、现所等等这些案例,提到种在院子里的几颗让人可以近距离接触的灌木丛,提及海边一栋栋让人心动而孤独的小房子,以及藏在社区里弄的那些小街区,小的院落……终究是在努力描述它们所创造出的情感,这与传统的购物中心截然不同:非商业的商业,让舒适的自在的生活情感,与商业的消费状态在这些场合里得以共存。
如今,提及商业地产都会说“存量过剩,招商内卷,品牌内容不够用云云”,我不否认这是行业的系统性问题,只是过剩的总会是那些千篇一律毫无性格的商业空间,而这种“标准商业”越多,只会显得这些“非标”的,拥有独特情感体验的案例就会越稀缺,价值也更凸显,不用做什么推广大家会发自内心的愿意来,品牌也总是会主动找过来。
情感、气氛、情绪、精神、观念……所有这些看不到的,无法量化的,难以被描述的,才最终树立了商业价值的护城河与天花板。
宁波DEMOHOOD带梦胡同
关注空间情感,就是在塑造一种更轻的“平价美学”。
这种思路特别契合当下经济环境,也特别回归商业场景的本质,契合大家如今对消费内容的诉求。
说“平价”,不一定是真的平价,而是不依赖“砸钱”,不靠重的成本去堆砌装饰、装置和活动,而是尽可能的减少硬装,减少固定成本,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内容的生产和呈现里,把场景做轻,把门槛做低,把内容做重,把故事做多。
在这个逻辑里,装饰设计一点都不重要,是要让客人更直接的来感受你的产品和内容。
是的,过去是“贫穷限制想象力”,而今其实是“富裕限制想象力”。能用思考、创意和策划解决的事情,就尽可能的不要用钱解决,能用“非商业”的思路解决的,就尽可能的不要用商业要素来解决。这听起来有点玄学,但其实是在尽可能放大差异,从而构筑起一道内容的壁垒,因为传统的商业的要素总是雷同的,都可以砸钱,可以整合;唯有想法、创意、观念才能原创新的商业内容,放大差别与个性,直到无人可以与你竞争。
这将是创作者的春天,给与才华和想法新的商业机会。
这也是为何大家越来越关注“主理人”,无论是品牌还是商业体;因为在这个逻辑里,灵活独特的商业个体,反而要比沉重机械的大平台更灵活,更能抓住商业内容的本质。
雅诗兰黛旗下香氛品牌「LE LABO」即将入驻和平饭店,目前已经建立了围挡。目前,Le Labo在上海、深圳和北京开出了4家门店。
LE LABO的品牌还有很多非常细腻而精巧的品牌细节值得称赞,从产品和品牌塑造到为顾客提供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
今年6月,Le Labo在上海新天地开出中国内地首店;8月,Le Labo在上海前滩太古里开出中国内地第二店。
“品牌新五感”不仅是一种新营销策略,而是对年轻人内心世界的深入洞察和精准把握,更是一种与年轻人建立情感连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