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标商业的15个洞察

感性城市SCity   2023-07-10 10:46

核心提示:存量时代,商业急需新的解法创造资产价值,创造消费热点,而这快的半步来到了“非标商业”。

作者/佐夫 Zoff

商业是流动的,在城市不同的区域里流动,在消费市场里流动,在消费者的认知中流动。

只要是流动,就有竞争,就有相互更迭和替代,共存与共生,落后与超前,相互循环发展,没有尽头,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当下的最优解。地摊成为市集、街头成为目的地、拱廊街成为商业街、百货中心成为购物中心、最后大家反而又开始关注街区、关注家门口的社区商业,关注那些能带来共情和情感的商业场所,总说时尚是一个轮回,商业其实也是一个轮回。

不得不说,做商业是要保持敏锐,更需要去做一些自我更新。这不是传递焦虑,毕竟城市、客群、消费者、品牌随时都在变,内容和需求决定载体,商业同样也需要随之改变。

经验是很重要,可固守经验就是一种束缚,看不到新的趋势是很危险的事;对于创新,也不一定越快越好,慢一步处处被动,快一步也充满危险,最理想的就是“快半步”,在保持内容新鲜感的同时,也让市场和客群保持熟悉感,让客人感兴趣,也能下手,这是做商业最舒服的状态。

快半步是不容易的。这意味着认知和行动都要更向前一些,多思考趋势,多看看商业即将发生什么,对所有参与者来说都不是坏事。

存量时代,商业急需新的解法创造资产价值,创造消费热点,而这快的半步来到了“非标商业”。但不得不说,这是个“大词”,是个略显模糊的概念,需要被定义,需要找到边界,在不同项目的实践里去提取出真正有内容有价值的部分。

在这里,结合我们自己所关注到的所参与的,来总结对于非标商业的思考:到底“非标”在何处?

深圳万象天地(开业时间:2017-09-27、已签约420个品牌) ELEMENT POP-UP STORE

1.

非标商业是在探索商业地产的新解法,是相对于过去20年规模化标准化Mall范式的解构和创新,是在存量商业时代下,对于集合式商业形态的新探索。

大家对于非标商业的关注,其实也是对未来城市商业的关注,这将会影响未来的商业资产模型,新的产品形态、以至于新的商业开发模式。

如今的非标商业,随着时间和市场变化,必然会成为未来的标准商业,会成为消费者和行业习以为常的一种产品。正如我们看到的曼谷、伦敦、东京、首尔这些更加国际化都市的新商业案例,对于这些城市而言是日常,但放在国内都可以称之为“非标”。

2.

非标商业的出现,并非商业概念的炒作,而是在解决商业实际面临的问题所实践出的一种方向。

老化的百货物业该怎么做?公园里的配套商业物业该怎么做?生硬的下沉式广场该怎么做?废弃的厂房和公共建筑该怎么做?死气沉沉的地下商业和“黑盒子”商业改怎么做?各种“文保历保”物业该怎么做?神盘大盘的商业商圈该怎么做?

为了解决这些传统商业难以克服的问题,依托这些非标的商业空间,依托一部分商业团队的勇气,新的商业场景被创造,非标商业的各种呈现案例也就此而生;并且,也应该感谢这些项目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拓尝试,并且也都从市场中拿到了一份答案,供后来者参考。

3.

非标商业不是标准商业的敌人,而是可以和传统标准商业进行互补,成为标准商业的新主力店。

不仅仅是客流的主力店,更是内容、活动与传播的策源地,为新的消费场景、新锐的主理人品牌、新的客群生活方式来创造载体,从而为整体资产价值创造增量,带动商圈与对城市的影响力。

既然非标商业可以带来附加价值,那么从算账逻辑上,非标商业也不应该简单套用传统商业相对生硬的测算逻辑,只看租金回报等,而是将这些客流、传播价值,带来的资源与行业、城市价值都一并算入。并且非标商业的确需要在初期能拥有相对宽松的财务指标,时期在初期可以有相对灵活自由的操作空间,来协调“非标”的内容与品牌组合,先去呈现出一个有特色的理想状态。

4.

关于非标商业“是否挣钱”的问题,从目前来看,非标商业的价值往往在于盘活低效物业。在传统商业维度下不好做,做不动的商业,在非标商业的玩法下可能就成为了优势,变得不仅可以做,还能做出有内容有特色的商业场景。

但总之,非标商业是独特的商业发展机会。它是许多非传统商业地产开发商,在缺乏资源加持下做商业“弯道超车”的手段,是许多新锐和年轻的商业团队做商业的契机,也是不少“行外人”做商业的机会点。

的确,在传统商业地产的赛道上,商业资源只会越来越向几个大型开发平台,港资央企集中,而一些新背景下的商业团队,是可以用这种非标的玩法,通过灵活和敏捷的管理优势来做非标商业。

5.

非标商业并不是一定要“高成本”,需要的是“高认知成本”。

的确,相较于规模化模板化的传统商业,非标商业的在于没法套用传统商业的打法,而是需要处处创新,从审美、从传播、从与主理人的沟通、从对场地的分析与想象力等等,认知决定结果,想得到才有可能做得到。

这一切所需要的能力,都要超出传统商管的维度。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不少非标商业背后的团队都相对多元化,都要“会玩和会生活”,因为这些不同的视角都有可能成为这个项目独有的亮点,去创造这种“非标”。

6.

新锐品牌、新消费品牌、小众独立品牌、传统品牌的支线&创新品牌、国潮品牌、主理人品牌、DtoC品牌、网店品牌等等,都是与非标商业可以相互融合支持的品牌伙伴。

这些品牌迫切的需要新商业场景,更有街区感和松弛感,更有“场所精神”,更有地方的故事性等等,但同时也需要专业的商管和物管服务,而这个时候,非标商业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一个好的非标项目,也会是一个新品牌的放大器,“赋能品牌”这件事才真的可能发生。非标商业为新锐品牌造新的场让品牌有独特的表达,非标商业带来城市关注和社交媒体流量可以放大品牌的声量,非标商业相对灵活的合作模式,不管是固租扣点、短租快闪,直至联营自营,等等形式,也可以适配不同阶段的新锐品牌,一个好的非标商业,就是新锐品牌的线下孵化场。

7.

关于非标商业的开发落地,从当前各个项目的实践来看,依然需要有一个灵魂人物存在,即整个项目的核心操盘手,也可以说是“主理人的主理人”,能够直接决策、协调资源、统筹招商企划、打破传统商管链条之间的障碍,把控呈现审美,让价值观通过无数个决策落实下去。

团队管理也需要尽可能简洁多能、管理扁平、财务独立、时刻可以根据招商运营状况而进行即时调整,而非为了“流程正确”拖慢节奏,导致正确而平庸的决策。

的确,若让所有决策者都能够满意的决策,不光会带来大量的沟通成本和Paperwork、得到的结果也大概率是一个安全却平庸,四平八稳,没有个性的选择,这对非标商业的营造没有任何好处。

对于新商业从业者而言,能够全程参与一个非标商业将是宝贵的职业经历。这也需要团队能有超出传统商管团队的投入,能有ownership、在指标和绩效之外,能对项目的服务、审美和内容进行把控,注入心血以及热爱,来为项目带来软性价值。

8.

非标商业因为其场景和内容的独特性,在客群组成上必然是高度复合:周边社区的家庭、全城的年轻客群、以及各种青年游客、旅居人群和学生群体等。复合型让各个消费时段的客流稳定,也能使项目的价值更加多元化,不断跨越地域,在媒体上出圈,并且也让品牌做MKT,做POP-UP的动力。

因此在运营和客户服务上,都应该对这些客群有所考量,要有旅游攻略,有存放行李的地方,有,有针对女性、家庭和亲子宠物的服务设施,尽可能的让大家都被照顾,还不相互打扰。

9.

各种大盘“神盘”,文旅及超大体量的商业综合体,都将成为呈现“非标商业”的温床。

不仅是大体量项目可以投入更大,更好算账,可以为非标商业的呈现留下时间空间,消化掉一些传统商业难用的面积;同时项目越大,非标商业所带来的形象和特色就越能被其他产品(购物中心、公寓酒店住宅)所分摊,完整消化非标商业所带来的影响力。

10.

非标商业的招商,最理想的方式依然是“社群化招商”。非标商业所需要的独立品牌、或是头部的主理人品牌,在传统商业传统品牌面前都容易有边缘感。是的,大家都需要安全且被认可的生意环境,和志趣相投的人和品牌在一起,需要扎堆和建立价值观一致的场地气氛。

这也决定了小体量的非标项目,往往需要做好对这些主理人的功课,不只是招商谈判,更需要让熟悉认可的彼此,能够聚在一起,从而营造好一个非标商业的品牌组合。

而非标商业的企划,规模和声量大小并不重要,甚至吸引客流带动销售也没那么重要。非标商业总有自己非标的独特场景和垂直人群,所以是要最大发挥其价值,企划在配合日常运营的同时,需要先去将公共区域的活动展陈做打样,让优质的品牌方能够看到,非标商业的公区环境到底能够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在推动场内品牌做内容做活动的同时,也不断去吸引外部更好水准的品牌在这里做快闪做内容。

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的去做坚持项目理念和符合场内品牌和主理人水准的内容,不断的对外输出去“讲故事”,让所有台面台下的内容都可以为项目的理念和方向服务。

11.

审美是非标商业的无形边界。它不仅仅是对整个项目的VI、导视、风格色系和活动展览进行整体把控,更重要的在于将这样的审美延申到具体的商户里面,联动项目与品牌,整体控制审美感受。

尽管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尤其是在当前品牌方强势的环境里,但统一审美方向,是对项目和商户同时利好的事情。控制场景的整体审美,也是对非标商业团队专业度的衡量,是否在定位设计前期就能确定核心商户,让品牌能够前置参与到项目打造中,从而统一场景风格很重要;同样,项目团队本身的审美和设计能力,是否能和品牌在同一纬度平等对话,也是重要的审美控制能力。

审美本身就是符号,就是商业价值,被项目独占的审美风格,也将是品牌和客群选择你的决定性动机。

12.

关于网红化的问题,其实网红本身并不是问题,网红是一种难得的商业效率,在最快的时间里带来传播和热度,最终实现客流和转化。问题在于是否是“可持续网红”,是否对于商业本身带来正向作用,并且可以自我循环,而非是长周期的纯投入。

只要非标商业呈现出来,初期的网红打卡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毕竟一个全新的,大家未曾见过的商业场景突然呈现,谁都会有好奇心和冲动去体验消费一番,这个周期基本在3-6个月之间。

问题在于,这个“网红化”持续的基础是什么?如果只是因为表面的建筑设计装饰、只是因为场景的新奇、因为品牌的新所带来的网红效应,往往都难以持久,毕竟不可能一直更新装修设计,做的再好再有趣的商业场景都有看腻的一天,来一次两次,很难来第三次;但如果是通过足够多,且有商业逻辑的展演、快闪和各个品牌的社群活动内容来支撑的网红效应,无疑会更持久,更能去建立客群认知中的热点。

当然,风格与定位也会决定持久性。越日常、越是生活化、偏向自然感高级感的场景风格会更加耐看一些,也更容易经受时间考验;而越是强刺激性的场景,不管是复古、潮流还是所谓设计感,刺激越强,越容易爆,但更会容易过时。

13.

非标商业一定要有“去商业地产”的意识,而要更像品牌一样to C,有理念有价值观,有自我的坚持、克制和拒绝。

这其实是做非标商业最难的一部分。

传统的商业往往受制于决策机制,很多时候以指标为考核点,谁给得起租金谁就可以来,广告牌和各个“多经点位”,谁给得起费用谁就可以用,纯粹以指标为最终追求,在如今这个商业量饱和的背景下,指挥越做越Low,越追求指标越得不到指标,因为它离真正的好产品好内容会越来越远。

同时,虽然呈现出来要有“去商业地产”的感觉,但同样非标商业,需要商业地产的专业性:保持商业逻辑的专业,各种技术上的,以及开发设计、运营管理的专业度。“非标”的部分往往体现再内容、场景和品牌,但底层的商业运营逻辑依然需要以专业为基础,否则容易发生基础性的错误,而让整个项目有新意却没法看细节,有体验却处处都是bug,只能看照片视频而不能现场感受。

而对于品牌内容的判断和抉择,选择谁不选择谁,如果项目整体的价值观清晰可以按价值观行事,如果不清晰可以以项目灵魂人物的个人爱好行事,尽管这种方式显得独裁了一些,但不得不说,独裁是是控制许多模糊边界,做定性判断的最好方式之一。

14.

接上点,是的,非标商业需要有项目本身的价值观。或许在最开始谁都说不清这样的价值观,需要以具体的人来作为边界去控制,但价值观其实是始终存在的,可以被逐步实践和提纯出来。

为什么年轻人热爱街头?因为街头感松弛感就是一种去身份化的价值观。所有的人在这个场域里,暂时放下身份的隔阂,可以用人和人最简单平等直接的方式沟通交流,相互认识,激发善意和沟通的欲望,这种气氛所创造的商业氛围,都是传统商业难以做到的,但有价值观的非标商业可以。

同样,可持续、可循环也是一种价值观。放弃掉那些为装饰而装饰的成本,尽可能的减少浪费和多余损失,对城市负责、对我们生活的社区与环境负责,并且通过各个细节表达出来:循环利用的公共设施,减少涂料和污染物的使用,保留那些原生的残缺和痕迹不去遮盖,尽可能选择有同样价值观的品牌和客群,等等这些都是可持续的具体表达。

在地性与公共性也同样是一种理念。它往往为非标商业创造着和城市大多数人的共情,为场景寻找本地记忆,让项目成为一个大家没有压力就可以来的“大公园”,让松弛自然而然。

而对于定位年轻和潮流取向的非标商业,态度很关键。放下身段,不以居高临下的甲方姿态,来去和真正的年轻社群玩在一起,才是理解年轻消费的最好方式,也是打动这个人群和品牌的最好方式,让自己的心态变得年轻开放,比看一万份年轻商业打法更重要。

15.

一个持久、高水准,和理想化的非标商业,忌形式、忌表演、忌刻意;克制比得到重要,逻辑比呈现重要,情感比精致重要,内容比形式重要,在地比精致重要,持续比打卡重要,原创比模仿重要,理念比项目重要,真诚比套路重要。

以上。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感性城市SCity,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