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三年蛰伏,餐饮行业终于迎来转机。据国家统计局,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24329亿元,同比增长21.4%。“复苏”——作为今年的餐饮行业关键词,也一同体现在各家的半年度报告中。
据赢商网统计15家餐饮上市企业,绝大部分录得营收增长,仅1家下跌;净利润也同样表现理想,净利增幅均为正数,其中13家盈利,仅3家亏损。
以下,赢商网将按照不同的业绩表现,详细分析15家餐饮企业2023年半年度财报及战略规划——营收、净利双增的企业做对了什么?净利润翻番的企业,如何迅速回血?有人欢喜有人愁。大环境向好而依旧亏损的企业,问题出在哪里?
01 “深蹲回跳”之年:营收、净利双增,扭亏为盈
得益于大环境的回暖,在统计的15家餐饮企业中,大多数营收同比均有所增长,仅有海伦司1家录得营收下降,原因在于特许合作酒馆门店占比提高,而来自特许合作酒馆门店的收入以其门店营业额的一定比例计算,故录得营收的同比下降18.7%。
其中,10家餐饮企业取得了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增长,分别是海底捞、呷哺呷哺、九毛九、广州酒家、同庆楼、全聚德、味千中国、唐宫中国、太兴集团及稻香。从营收增幅来看,全聚德最高,同比增长104.06%,其次是上海小南国的66.94%与西安餐饮的60.15%;
从营收规模来看,海底捞以188.86亿元强势占领“榜一”,其次是九毛九,营收28.79亿元、呷哺呷哺营收28.46亿元。
净利润方面,上半年的餐饮财报一片飘红,但仍有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所幸均录得亏损的收窄,他们也正渐渐从疫情的阴霾中走出来。上海小南国上半年实现收益2.42亿元,同比上涨66.9%;净利润增幅达95.56%,仍亏损314.1万元;西安饮食,今年上半年营收3.79亿元,同比增加60.15%;净利润亏损收窄52.11%,但仍亏损4604.69万元;利宝阁今年上半年收益约9300.5万港元,同比增加约24.85%;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400.1万港元,同比收窄84.20%,亏损减少约2100.9万港元。而亏损大多出于销售、装修改造的折旧摊销、高人工等成本原因。
另一边,2023年上半年有8家餐饮企业实现净利润扭亏为盈,分别是海底捞、呷哺呷哺、全聚德、味千中国、唐宫中国、太兴集团、稻香以及海伦司。而上述企业里面,不少实现了净利润100%以上的增长,完成了三年“深蹲”后的一次惊人跳跃。
02 “火锅双雄”:后疫情时代重振旗鼓
先从火锅品类来看,由于其偏重线下体验的属性,过去三年成为了受疫情影响的“重灾区”,随着疫情全面放开,赛道明显回暖。今年上半年,“火锅双雄”海底捞和呷哺呷哺一起走上正向发展的道路。
“一哥”海底捞录得净利润22.58亿元,同比增长948.87%,接近历史年度最高峰2019年的全年净利润23.46亿元。海底捞将此归功于两大方面,一是消费市场恢复所带来的客流量增加和门店经营好转,翻台率上升;二是“硬骨头计划”重开部分关闭门店,门店总数增加。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捞餐厅客流量开始恢复,累计接待顾客超过1.7亿人次;整体翻台率回升至3.3次/天,同店翻台率3.5次/天。
同期,公司新开5家海底捞餐厅,“硬骨头”计划下,24家前期关停的餐厅恢复营业,同时关闭了18家经营表现欠佳的餐厅。海底捞一改往日的大肆扩张,如今保持着谨慎而精练的开店节奏,将降本增效贯彻到底。
(图源:海底捞小红书)
除了财报数据之外,海底捞在社交网络上的表现也十分抢眼。最近,海底捞凭借“花式抢人”的营销方式频频出圈,吸引了许多消费者的关注。例如海底捞在夜市摆摊、在演唱会外提供免费接送服务、门店新增洗头服务等举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海底捞挽回了消费者的好感度。9月,海底捞还在上海尝试了露营+火锅的户外露营店模式,将创新卷出新高度。
再看呷哺呷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212万元,同比扭亏为盈。虽利润相较微薄,但已实现翻倍的增长,增幅达100.86%。
实现扭亏为盈,呷哺呷哺给出的原因跟海底捞的大差不差,主要由于后疫情消费市场恢复,餐厅客流量增加以及餐厅网络扩张的结果。同时在上半年,呷哺呷哺采取了多项营销活动以及让利措施等,稀释了净利润。
截止2023年6月底,呷哺呷哺在全球共运营1094间餐厅,较去年同期的1008间增加了86间。其中中国内地门店1080家,上半年新开设117家;港澳台及其他市场14间,上半年新开3家。餐厅网络扩张方面,呷哺呷哺依然主打“高性价比”理念,积极开设成本低、效果好的新小店模式餐厅,持续推进餐厅网络南下扩张。同时持续出海进程,并推广新品牌趁烧。
03 推陈出新,老字号“不吃老本”
老字号经历了百年浮沉,在疫情期间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成立于1864年的烤鸭界“扛把子”全聚德,亏损三年后终于照进盈利的曙光。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全聚德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1亿元、-1.57亿元和-2.7亿元,三年合计亏损达6.96亿元。
今年上半年,全聚德录得净利润0.28亿元,同比增长118.28%,去年同期净亏损1.53亿元,实现扭亏为盈,结束三年亏损。总的来看,主要由两大方面促成全聚德上半年的增长。首先是作为主业的线下餐饮,离不开老店升级、新店拉新以及菜品创新。
全聚德前门店(图源:全聚德公众号)
位于北京前门大街、王府井以及和平门的三大全聚德直营店经过升级焕新后表现亮眼,如春节黄金周期间,王府井店宫囍项目接待近万人次,拉动门店连续三日销售额超80万元;五一期间,实现单日111万元的好成绩。新店拉新以四川饭店和平门店为例,该店上半年新增会员超过4000人,会员消费占比达到门店整体收入的45%。在菜品创新方面,全聚德今年4月29日推出了新版菜单,财报指出,菜单上线一个月,创新菜品销售占门店堂食讲究菜之外菜品销售金额的16.5%。
另外一项增长动力,则是今年以来大热的预制菜概念。今年上半年,全聚德完成了常规礼盒、真空烤鸭、年夜饭、新品酱鸭等一批预制菜产品的升级打造,使得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33%,电商全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200%。
同为百年老字号,同庆楼的涨势更为凶猛。今年上半年,同庆楼归母净利润约1.46亿元,上年同期约为2112万元,同比增加589.46%,接近6倍的增长。
同庆楼被称为“宴会第一股”,宴会和婚庆作为主业,自然是同庆楼塑造品牌辨识度的和营收增长的重要渠道。除此之外,其业绩增长同样离不开预制菜的发展。
这家创立于清朝末年的徽菜企业积极拥抱创新,2021年成立子公司重点布局食品工业,打造除餐饮、宾馆外的第三大增长极。
(图源:同庆楼公众号)
目前,同庆楼的预制菜产品已可以基本覆盖消费者“一日三餐”需求,既有鲜肉大包,也有家常菜式“大厨菜”与传统大菜。上半年,同庆楼的食品业务营收实现了翻倍增长,实现营收 8124.12万元,较去年同期 3797.47万元增长 113.9%。同庆楼方面预计,上述食品业务可在2023年内实现盈利。
04 “小酒馆第一股”扭亏为盈;“披萨第一股”忙拓店
2023年上半年,此前一度陷入巨额亏损的“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终于迎来了拐点,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57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2022年,上市刚满一年的海伦司即遭遇疫情的重击,客流锐减、营收惨淡,野心勃勃的拓店计划就此折戟,年内亏损更高达16.01亿元。过往的海伦司一直以 “重资产直营模式”扩张,在疫情之下,租金、人力等成本更是其沉重的负担。海伦司CFO余臻曾在2022年报业绩发布会上公开表示,“我们放弃掉可能短期内扶持不上来的一些门店,做一些闭店,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我们选址的精准性,调动社会优质资源开新的酒馆。”
(图源:Helens海伦司公众号)
今年的海伦司开始践行上述策略,对客流不佳、效益不好的一批门店进行了经营调整,上半年新开25家酒馆,关闭139家酒馆。截至2023年6月30日,海伦司的酒馆网络从去年同期的846家减少至653家。而从今年6月30日到8月25日,海伦司门店数量进一步缩减至562家,净减91家。
“由重转轻”是海伦司寻找另一条新出路。今年6月,海伦司重启「嗨啤合伙人」加盟计划,并于今年7月开出第一家「嗨啤合伙人」门店。截至8月25日,合伙人签约数量达80余个,已开业酒馆11家。
海伦司方面称,将继续积极调整发展战略,从线性连锁模式向平台型公司转型。
今年3月份刚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国披萨第一股”达势股份(即达美乐中国),则将门店扩张作为首要任务。过去两年餐饮行业经历着“关店潮”,而达美乐中国仍在加速扩张。上半年,达美乐净开店84家,拥有直营672家门店,布局中国内地20个城市。此外,达势股份计划于2023年开设约180家门店。报告期末至2023年8月20日,已增开20家门店,另有28家门店在建,25家门店已签约或获批,有望实现2023年全年的开店目标。在2024年,达势股份还计划再开240家新店。
达势股份预测,公司的品牌实力将随着其门店网络的扩张而逐步增长。同时表示,随着品牌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及品牌声势日益高涨,公司将继续执行走深走广的网络扩张战略,于进一步渗透现有市场的同时,进入更多新城市。
结语
头部玩家业绩普涨,必然提振了行业及从业者的信心。而如今的餐饮行业始终是一个存量竞争的市场,看似强劲复苏的势头,终会迎来更剧烈的内卷竞争,价格战、“万店目标”的频频提出或许就是一种预示。从挫折中走出的餐饮企业应该能更加明白,除了扩张速度,供应链能力、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及数字化水平更是长久的考验。
从荣华鸡到海底捞,违背餐饮规模不经济的商业特征,一次次规模扩张换来经营惨淡的事实,也在告诉我们,个体的努力或许很难和宿命对抗。
在这一年中,超市业态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虽然收入规模下滑,但盈利能力正在提升。
16家餐饮上市企业2023年业绩强劲复苏,15家营收全部上涨,平均增速33.35%;净利润全部增长,平均增速高达172.17%,7家扭亏,3家减亏。
42家百货上市企业中,同时实现营收、净利同时增长的企业仅有17家,占比不足一半。再看盈利能力,32企业实现盈利,其中22家企业净利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