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成都今年的商业更新

感性城市SCity   2024-03-04 12:04

核心提示:无论是旧的焕新,还是新的再次自我更新,客群标签的清晰化,垂直化,观念化,去网红化...仿佛是新商业们共同面临的殊途同归。

​撰文/Lan Zoff

或来自于政策导向,或受力于市场自发,行业从“开发增量”转向“盘活存量”的大势所趋之下,有些城市会呈现出难以掩饰的天赋和活力。

成都显然也算得上这一类选手。

在商业领域,成都毫无疑问的在充分竞争。一是早年已进驻的外资港资,以及国字头运营商,让大型综合体遍地开花;二是渗透了不少民间资本以及各类运营主体,连本土小团队也把各种新商业玩得举重若轻,别有洞天。

成都具备的消费土壤大抵如此:大量净流入的年轻人群,休闲加持的地域文化,开放的消费气氛,纷纷为城市原本的消费活力加成。

不难想象,这样的环境,城市更新,特别是其中的商业创新部分,自然也有异彩纷呈的表现。

于是有了10年前新区造城时的大盘配套,摇身一变成为有意思的“目的地式”生活小镇;也有受困于城市次核心区的老旧Mall,剔除了原有的灰盒子家乐福,成就出国潮目的地和复合内容空间INNERCO。

巧的是,这些当下行业内喜欢提及的“非标”,很擅长另辟蹊径自己玩的选手,在九五后、零零后们开始成为消费主力军的时代,开始走向台前,迎来持续且对味的客流时,也迎来属于它们的时代。

是的,时下可能是商业存量改造的“奇点”。

而持续观察线下商业的我们,也想在此刻盘点下成都商业的更新。成都从老城区到新区,公园里的,街道旁的,各种沉默的存量物业的更新与创新,在2024依然是“正在进行时”。

L'est 城市补完计划

太古里旁,一道街道、生活和温情的补丁

如果城市也是有生命的躯体,而遍布全身的血管一定是大大小小的道路。而核心区的道路,犹如心脏周边的小动脉,在每一天的循环中发挥巨大作用,无限分支、延展,移行为城市这个身躯的毛细血管。

然而,生长往往也伴随着局部老化。诸多的城市核心区,往往也会因为开发年限久远和各种利益的冲突,从而失去活力,留下遗憾。

东大街的L'est 城市补完计划,便是成都核心区,太古里商圈“后街”的一个“补丁”,是激活老旧器官的一个环节。

其实从它的名字也能感知一二。

L'est补完计划最有意思的一点在于,不及一个社区商业的体量,而是成都市中心东顺城南街的一段截面。比起创造一个新现象或是新的非标商业,它更像是在国际化的太古里和日常的老社区之间,缝合一条城市的裂口,而填补的,也是成都原本就有的街巷文化。

的确,背靠城市最核心的商圈,在本来就有原有的苍蝇馆子、肥肠血旺和油条豆浆对面;安排了意大利餐厅Alimentari Grande成都首店,又兼容药厂MEDISN这样保持态度的精酿酒馆,还有将将、INVISI、Ocioso、上森派系、山亭夏日等等这些很有内容的“小品牌”。

有些品牌天然适配于社区和街道,L'est显然深谙此道,它也在实践着日常街角的Crush,让大家在逛完太古里之后有个可以停留和放松的地方。

它也并没有将街面作为一个整体去翻新打造,而是在维持原有街道气氛,让原本就有的小餐饮生态,与新进的品牌、新店面,形成穿插、融合,给街面赋予节奏和变化。

它也是在解释“有多冲突,就有多包容”的成都城市文化。走出太古里琳琅满目的橱窗,转角几百米俯首即是的市井画面,毫无违和到像是被精心设计过。

你很难评价这样的组合不够成都,相反,它们共同构成新旧交融的成都烟火。那些在城市生长过程中的裂痕,或许不用过度改造与重建,而是要保留原址痕迹的基础上,需要更多像补完这样的缝合。

羊市街29号院 N29-3

院子里的年轻、自在与克制

存量改造大概率是命题作文,但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局限之下的创造,呈现效果和影响力往往大过于不设限。

同样在市中心,羊市街29号院,一个70年代的大院里,藏了个600多㎡的小体量改造空间,连通了三栋别墅构成的院中院,它印证了存量改造的一种精确倾向——少即是多,理念至上。由此也很自发的传播开来。

N29 - 3 院落

基于70年代的老社区气息,N29-3呈现出的最直观感受便是修旧如旧,自然而然,且充满克制的更新。

在这里,肉眼可见的原址痕迹,刻意磨毛的墙壁,裸露的管线,70年代的复古卫生间装潢,甚至连楼梯墙面的水渍都保留了下来。处处透露出一种设计过的粗粝感,也让这个新空间和周边老建筑极致融洽。

粗粝的另一端是满溢的细节质感。只不过取代了精巧的装饰,每个细节都基于功能而设置,大量镀锌板、磁吸支架的应用、门口的导雨链,以及随处可见的循环使用的“废料”。背后想传递的态度显而易见——设计应当服务于功能,而非形式。

一楼的院落里有三棵40多岁的腊梅树,环绕中间的树展开来的几个品牌:来自北京、设计风格独树一帜的PIN3·口咖啡手冲专门店,AbuSolutely竹制自行车工作室、UPPERVOID二廊户外探索俱乐部,以及GRC骑行俱乐部。

从品牌的选择也不难看出,N29-3想要打造的空间气质,是务实和关注精神内核的,是跨越时代和周期的、有质感的生活方式表达。

从中也能窥探一些当代年轻消费的态度转变:有关生存以外的生活方式探讨,有关有关环境思考,有关个体和外界的关系...以及去网红化,去装饰化,回归真实。

而它也让我们相信,消费价值的重塑无关物理量级,也不受空间限制,可以和当下的任何一件小事相关。

N29-3 内外环境的极致融合

随处可见设计过的粗粝感

虽然并不是出自项目团队本意,但这个项目就是引起了外界热议,在打开的那一瞬间就“爆”了,为何会如此?

① 设计的去伪存真。不是为了“网红”而设计,而是回归实用需求和态度表达,做一个诚实油腻的设计。

② 品牌有故事、产品有态度。这些代表着有机可持续可循环的品牌,更能够引发探索欲,满足新年轻人的价值观自洽,赋予购买行为之外的精神价值和情绪体验。

③ 懂得年轻人的表达,也懂得表达年轻。从细节到整体,从材料到形式,都在传递某种一致的态度,也是真正决定一个项目能否持续出圈的关键。

N29-3店内场景

COSMO成都

补齐短板,让潮流“更好吃”

聊到核心区,另一个不得不提的选手,便是在过去一年吸引无数同行参观与模仿,但也没人能复刻的COSMO。

前生是2000年代的商业楼+大商超,焕新之后以“青年磁场”的人设出道,还让独立小众的中国潮流品牌有了自己的成都主场。

毫无疑问,COSMO引发了不小的声浪,行业内外皆是。它以一种打破传统商业认知惯性的方式,在被IFS太古商圈虹吸的盐市口,这个背靠着天府广场,几乎被大家遗忘的“死商圈”,用老盒子造出一个年轻目的地。

诚然,创新是及其艰难的,创新意味着敢为天下先,也注定意味着诞生即与争议同行。

就在诸多同行秉持着“几十年的商业经验”、拭以待目它黯然离场时,COSMO仿佛越发找到了它的节奏,开始探索“潮流可持续”。本土潮牌从这里走出去,也有知名品牌走了进来,这里成了成都的潮流文化“口岸”。

是的,不可否认它价格友好、对于年轻人来说很好逛,即便如今依然陈列着一些大部分人看不懂、也不一定敢穿出街的服装,但从一如既往的高提袋率,能看见它受众的垂直度与高粘性,也能看见当初的方向是对的。

不过COSMO有着一个很明显的缺陷——被诟病缺乏餐饮配套,场子里没什么吃的...对于这个问题,今年即将亮相的CO#NER,便像是食堂一样的设置,搭建起一个以餐饮作为介质的社交空间。

同样的裸天花,和外部大空间保持一致的冷峻工业感之外,CO#NER多了一些木质元素,暖黄的海报和装饰,是有温度的轻松愉悦的视觉表达。

我一直觉得这个盒子需要多一些软性空间,来软化它的锋利冰冷,索性COSMO也一直没停止自我探索,在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MBTI的新展上的粉龙,CO#NER的烟火气元素,都无疑是它表达情绪,和消费者沟通的方式。

自洽是COSMO的第一步,重金改造下的硬件是基础,出圈之外,所需的只是更多时间与耐心,让这里多一些餐饮,更待得住一些,更像一个真正的“潮流综合体”,一点点渐入佳境。

神仙树Village

老富人区里,属于年轻人的“桃花源记”

如果说有种更新算得上“以小见大,自然而然,恰到好处”,最符合的非神仙树Village不可。

成都南门、城市次核心区,公寓+商业的组合,在曾经老钱云集的神仙树片区,离小店云集的玉林一步之遥,同时兼具松弛感和烟火气的场所亟待唤醒。

当然不会只是居住和商业的组合,去创造一种城市年轻人的理想居住环境,让年轻人重回市区、重拾生活,让社区真正“社区化”...都是神仙树Village想要实现的状态,你可以说它其实没有承载太大的理想,愿景朴实,但它又在引起当代青年生存状态的深思。

从公区裸露的混凝土、钢结构、以及微水泥地面,水磨石墙面等基材也不难感觉到,和垂直村落这个名字的立意一致,神仙树Village想要营造的不是“网红”,而是与年轻一代共情,是低成本的获得理想生活,是随处可以坐下的公共空间,是轻松的去楼顶花园看天际线,是能够在这里遇见同一类人。

而它不到两千平的商业集合空间“VillageHub”,也堪称“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小空间里尽可能做出有趣的丰富性;同时,它会有点曼谷的气息,会有一条自然而然的小内街和随意闲坐的大台阶;也会有让人舒服的咖啡烘焙鸡尾酒Bistro...总之,它会是随意的,自在的,共情的,一个让你在工作和社交的疲惫之后,下意识想去发呆的小角落。

回到行业视角,神仙树Village也可以被理解为,城市存量资产局部改造的一次试验,也是关乎青年理想居所,当代社区状态的微更新尝试。

而我对好项目有个私人化的判断标准:当你从模糊了边界的街道走进去,你觉得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给到每个人不同的触点,预留充分的想象。

东郊记忆

一个逐渐完整的青年商圈“拼图”

更新离不开城市基因,更离不开在地。

尤其是城市工业化时期留下的厂房,更是施展创意和灵感的天然容器。东郊记忆显然是这一类选手,更特别的是,几十年以来,经历了不止一轮的更新,也赋予了当下的它更丰富的层次。

2022年底,东山Re°est亮相,这个园区东南角,占地1.5万方的区域,以“东山”为灵感开始了新一轮更新;而高热度的复古业态的保活,引导对面天荟的潮流业态到来,则彻底的激活了东郊的年轻气质。

2023年,依次亮相了办公+商业组合的7号创意集盒、北街美食区以及城市事件的天然承载地——成都舞台三大组团,一来强化了本就强势的艺术内容,二来补充着过去有些缺失的休闲餐饮业态,本土网红茶饮、地方菜系,结合天然的园区外摆优势,品牌和消费者都能找到最舒适的状态。

难以复制的工业建筑符号,集中度最高的剧场演艺、音乐戏剧市集,以及鲜活的潮流内容,如今东郊记忆也成了到成都必去的旅游景点之一。取得24年春节单日客流超10万人次的成绩。

可以说东郊记忆让市场看到一个商业项目性格养成的过程,如同城市的性格一般,经历了文化的更迭与消费代际,留下不同时期的痕迹,得以更加饱满;而一轮轮的更新,也让“东郊”这个年轻活力的大商圈大拼盘,愈加丰富好玩起来。

此地CyPARK

以观念为先的城南更新实践

沿着成都主动脉,一路向南。

大众认知中的更新仿佛=市中心上了年纪的老旧存量物业,其实新区也有renew在发生着,又是完全区别于老城区的商业生态,很有意思。

比如在上海发声先于成都的此地CyPARK,与LABELHOOD 携手出现在上海红砖建筑圆明园公寓的一楼。

在成都,它是大剧院&图书馆&青少年宫&展览馆,依托于高新文化中心,造出一个极具人文属性的商业公园;在上海,它是时光周间隙的一次POP UP,从脚下水洗石上面一簇簇的蕨类与芒草,也透出生活与自然有机融合的巧思来。

CyPARK也是首个以数字化和社群运营为导向的商业公园。开放、自然、社区,便是它带给市场的预期标签。

虽然CyPARK还盖着层层面纱,但是不得不说,成都城南依然需要更多的“绿洲式”的公共空间,而更重要的,是一些新的生活态度,关乎年轻一代的自洽、鲜活的生活状态,传递积极美好,以及对有机和循环的追逐...而这些,似乎也是CyPARK所在努力表达的。

建议有空去小宇宙听听CyPARK的播客“志在生活”,蛮有意思。

麓镇LUXETOWN

成为新区里寓意美好与温暖的“市镇”

在十多年前的天府新区打造一个8.5万方的南法小镇,难度不亚于在荒无人烟的生地造一座城。当然,前者后者都被麓万华一手实现了。

去年底开始被M stand全国首家古堡剧院店刷屏,才恍然这个低调了很久小镇开始自我更新、。

有种“存在感”是主动低调按不住的,这便是哪里有好内容,哪里就会有人,这一规律在当下尤其适用。

对于我这样长期生活在城南的新成都人来说,麓镇的焕新,吸引到全城以及外地游客,重新活跃于小红书,其实会有种很特别的认证感。自带故事感的南法小镇,平原地区稀缺的地势高差,这样的基因和好内容相遇便是乘法和指数,它要是不火真的意难平。

所幸,如今的麓镇确实也用不乏国际品味的热闹烟火来回应了前些年的那些“三环外不属于成都”以及“新区没有生活”的评价体系。

除了M stand,Grid Coffee西南首店、法炏全国首店、米乐乖乖宠物生活馆西南首店也纷纷落地麓镇新雨街,不难感觉这一年麓镇闷头干大事的魄力。

从国际大展到现象级首店,它的持续焕新也没抄袭和模仿谁,就是麓镇独有的新城市生活场景之路,满足两个钟需求——一边成为麓山社区的生活承载地,同时也成为成都微度假的目的地。

而再次出圈的背后,是它多年前种下的建筑基底,是十余年时间留下的“包浆质感”,是经过生长的“年轻浪漫”,以及与当下消费情绪极度匹配的鲜活内容。

麓湖CPI

关乎自我关照和永续生活的“花园”

提起大盘配套,依然在麓湖,另一个不得不提的板块,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小岛——CPI。原始功能是早期的别墅样板间,后续经历过短期的精品民宿,就在近年麓湖团队对这个小岛启动了更新,也算得上是三次商业利用。

所以,什么是CPI?

可以先看看这几个描述:有高差的临水坡地、轻量化的建筑材料、融合了零售与文化的社群生活。

不妨从物理空间感受下它贯穿始终的“轻”:在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现场利旧与改造扩建;使用混凝土、红砖、欧松板等自然元素材料;就连公共座位也是利用现场置石、挡土墙加设装置优化而来。

想象一下这些场景同时发生在一个被植被包裹的小岛上,叠加上这个带着些未来感的名称,展开的是当代且真实的森系时尚生活方式合集,确实让人兴奋。

说起来擅长“造城”的麓湖,也一直是近郊文旅目的地的运营者,从CPI的态度能看出它依然会丰富和完整大盘的版图,除此之外,“围绕精致生活体验、主张绿色、环保及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融的美好生活社区,使日常提案永续生活与温度社区有机结合”也是这个小岛更新的主张。

比如提出Self-Care的自我关照,希望大家在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下,环保意识自然而然的养成,回想一下,这其实也是那些持续被信任和追捧的百年品牌们,常年秉持的价值内核。

不难感觉到,从营造的场景、到品牌选择、再到消费内容,CPI都在努力践行更新行为中的核心原则,坚持可持续的价值观。

保持原有的自然/文化基底,用轻的方式去激活,通过内容去影响当代的年轻消费群体。城市更新的浪潮走到如今,或许这些才是每个项目都应该去思考和践行的Core principles。

CPI 户外社群活动

后记

于我们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无疑,商业也在经历去中心化的阶段。

无论是旧的焕新,还是新的再次自我更新,客群标签的清晰化,垂直化,观念化,去网红化...仿佛是新商业们共同面临的殊途同归。

从功能消费到意义消费, 从体验至上到情绪渗透,我们正在经历着商业史上价值代际的加速。

而我们也愿意相信,不同的城市基因,叠加了主力群体更迭、消费态度转变的更新,将会越发的真实和有意思,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核。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感性城市SCity,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