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商业的微生长

感性城市SCity   2023-07-13 11:13

核心提示:从策展、社区&小店、街道&微更新、潮流零售、“北上品牌来蓉”等十多个商业场景的洞察分享给大家。

作者/Lan

聊起最近的成都,大家都能感觉不光天气热,商业也蛮热,几乎每周都有品牌新开业。

的确,开幕式处处有,市集策展不断,北上品牌扎堆进入,本地独立品牌依然在生长,很多有意思的场景出现,好玩的事情在不断发生。是的,大家还是能明显感到成都商业的“卷”,新的商业内容源源不断,一个月不去多转转就容易落后。

但现象归现象,现象背后总有本质,尤其是商业。在纷飞的邀请函里,我们也试图去归纳一些逻辑,到底是什么在支撑成都的商业热度?是单纯的投资驱动,消费趋势变化还是城市内在需求?

尽管大的经济环境依然难以琢磨,但作为我们最熟悉的城市,我们始终相信成都的线下商业活力。作为城市消费的核心内容,一些细微的变化中,成都线下商业依然在一点一点“回归”和“生长”。

借由年中的节点,我们整理了关于这几个月以来的成都商业的一些变化和生长,从策展、社区&小店、街道&微更新、潮流零售、“北上品牌来蓉”等十多个商业场景的洞察分享给大家。

以下是内容索引:

「策展&市集」

1. 滑向城市公共价值的表达

2. 越发回归日常和“不正经”

3. 市集的“在地化”呈现

「社区&小店」

4. 走出家门,回归线下

5. 坚定做自己的小店

「街道&微更新」

6. 太古里旁的微更新

7. 轻巧的街头Crush

「零售」

8. 历史街区,品牌的Branding逻辑

9. 从新店看市场风向

10. 国潮零售的回归

策展&市集 /

1. 滑向城市公共价值的表达

最具备商业价值的商圈核心项目里,在这个举办过无数次奢牌快闪的漫广场上,出现了返璞归真的“穿斗”建筑装置。不难感知到,商业项目的活动装置开始更加注重城市公共价值的表达,去除繁复的堆砌和干扰,给与创造最大的尊重,本来也是一种自信的态度呈现。

从过去浮夸的美陈、一次性物料的大量使用,到如今属地化取材、装配式、可循环的建造材料,我们看到交易行为和商品供给之余,“周边”的快速迭代和成长。

本来服务于实体商业的活动与快闪展览,这些年成为了话题和流量的主角,在可持续的思考方面,甚至超过了实体本身。

太古里八周年装置

撇捺之间 裸筑更新

From Arch-Exist

2. 越发回归日常和“不正经”

上周经过玉林,不自觉被一个“乱糟糟”的场景吸引:立在玻璃墙上的床垫,歪七扭八散落一地的靠枕,像是熟悉又日常的、家里的环境,而这个空间的名字叫「Sán起」。

最开始看见这个名称还陷入了几秒钟的自我怀疑,对于会生活的成都人民而言,Sán起是最熟悉不过的动态和“状语”,be like躺平与放空之间的一种,无欲无求但又非常知足当下的,很成都的状态。

的确如此,玉林被网传为成都最具公共感的社区,除了生长出高密度的独立咖啡之外,也是最能承载成都City Walk和本地市井烟火的区域。「Sán起」是零售品牌AllBeings和一介巷子里共创的一处小空间。意图明显,就是在折射这种非常成都的闲适状态,和不加收拾的熟悉氛围,给打工人一个偷闲的下午。

玉林社区「一介巷子里」Sán起 现场照

不难感觉到,零售品牌对于共创空间的选择,越发注重与品牌本身的气质是否一致。氛围之外,是否有其他的价值观加持,双方能不能一拍即合,眼神对味,是一门仿佛可以量化,但是又非常感性的玄学。

在品牌和组织对于城市的解读中,大至历史底蕴,小至市井阡陌,呈现出多元化的差异表达。这也反过来让我们思考,场域提供的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服务,交易之外承载着怎样的属性和功能。

3. 市集的“在地化”呈现

而今年成都的市集现场,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来。荒野之国×银盐复古市集,不再是传统的现场售卖,对于摊主or业主的立体收割;而是比较垂直的主题上,成为了融合策展、演出,以及在地共创交流平台。

同样首次进入成都的凡几,也从华东区域带来大量年轻化的品牌,更像是带动着两个城市品牌主理人的“行业交流”,跨越地域认识伙伴。

我始终觉得市集是最能快速Get消费需求和商业变化的集合体,是很多新想法的土壤,灵活、多变、即兴,市集才是衡量出一座城市商业和生活活力的标尺。

成都的市集,卷频次、卷主题、卷内容、“卷”而快乐着,大家依然享受其中。

麓湖荒野之国「银盐复古市集」

From 银盐SPACE

社区&小店/

4. 走出家门,回归线下

生活在成都感受比较明显的是,社区感逐渐成了走出家门、决定停留时长的关键要素,成都最早带给我“社区”感的店铺是几家街头的面包店。

在缓缓耕耘的节奏中,成都有代表性的独立烘培品牌醒食,依旧落地在万象城相对“街头”的首层转角铺,如同ta的名字一般,延续了原有的Sense。

而我真正想表达的是,所谓的社区感,绝不只是廉价的露营设备和粗粝铺装,不是简单的室内场景室外化,而是店铺主理人赋予的独一无二的人格。是如同植物一般,不断成长的空间,是你在其中能够感知到的,真实的生活温度感。

最能带来这种生活感的,就是给一整天的忙碌打气的早餐,和加完班回家前的深夜食堂,亦或是路边的烤串,升腾的热气最能掩盖疲惫和情绪。低成本和“低心理成本”的生活抚慰,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存在。

万象城C馆街角「The Sense 醒食」新店

5. 坚定做自己的小店

都在聊行业式微,小品牌生存唯艰,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任何阶段,常规业态的红海中都有些一眼就能辨别的稀缺个体,不依靠低客单、快周转和高复制,却能够靠足够专注,足够坚持,稳稳的守住自己的生态位,MONDOLI就是其中之一。

REGULAR源野的MONDOLI新店,打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是为了让这场景里每一个细节、装置、物件、产品,都去契合主理人,品牌本身的价值观,不管是审美的,还是理念的。

从兰桂坊到大慈寺,再到Regular源野,诗意古典而又秩序的风格定调,低饱和配色+木质家具,价格不菲的软装背后,ta创造的独有氛围,以及从中所延展的精神,才是支撑持续经营和客群高粘性的关键。

独立咖啡「MONDOLI」成都 Regular源野店

古典与秩序的结合

而大慈寺背后的SOLUSOLU集合空间,名称寓意为时间的不断流转和沉淀。静静坐看享受时间被浪费,本也是大城市里的奢侈。

这几年城市的老街巷里,越发多的生长出一些非常“自我”的小店,不超过30平米的使用面积,延展出的却是传统空间里的连锁品牌所不具备的厚重感。

依然是传统业态,并没有打破基本逻辑,不得不承认审美是有鄙视链的,也有不同的方式来建立护城河。大店越来越难创新的同时,小店开始越来越有意思。

街道&微更新/

6. 太古里旁的微更新

放眼这两年整个城市的to do list,我觉得极其有价值同时也值得期待的呈现,一定少不了ta——太古里旁的街道微更新,慢慢的,给城市和商圈留下的空白“打上补丁”。

城市微更新,犹如给上了年纪的老器物进行“锔补”,容器的整体是完整的,但是由于常年使用局部磨损,如何在保持容器原有风貌和功能的同时,注入一些与时俱进的成长的内容,注定是慢工细活,听起来与效率至上的当下实在不符。

东顺城南街公共厕所「L'EST」展览

而这条街道已经亮相的品牌中,就有主营Brunch、主打橄榄芝士冷切肉的上海老牌意餐Alimentary Grande,背靠太古里,也符合东顺城南街没那么商业化的气质,很难讲在Bistro风之后成都街头会不会刮起一阵Brunch的风来。

After all,成都的独立咖啡店和Bruch很多都在早上10点半以后开始营业,再看看上海安福路的店晚上11点还在排队,同地段人气王的RAC BAR,一个平平无奇的工作日,早上8点营业,踩点过去已经需要等位了。

「Alimentary Grande」成都太古里店

然而就在同一条街道,十几米外,涂鸦板场的隔壁就是大慈寺社区白家班川剧院。你能在路过时听到阿姨“25块钱喝茶看戏”的吆喝,川剧的唱调就是陆冲的BGM,这个看似魔幻的画面,难道不是城市市井及包容特质的最好解读。

除了商业空间之外,城市中心街坊巷弄的“锔补”,看起来是细微的、不够宏大叙事的、不够张扬的,但ta的背后是城市更新这个持久命题的细节实现,是核心城区的资产价值提升的实践,也是微小而美好的精神价值。

让老街巷重新拥有生命力,不是拆拆建建,涂粉抹指,而是在尊重和维护的同时,来填入新的内容,生长式的,更是可持续的。

7. 轻巧的街头Crush

上个月的小惊喜来自于上海品牌短句Short Sentence的街头POP UP,落地成都没有选择社交媒体铺稿或传统的发布露出,而是有点随机的“空降”,可能就在你每天上班路上的咖啡、书店、面包店,意料之外的出现一个粉黄条纹Crush。

择址太古里,却选择在附近的街巷闪现,以如此轻巧和松弛的方式来say hi,与品牌的理念不无关联:珍视日常生活中的灵感。而我相信这样的现象在未来只会更多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品牌意识到,隆重的形式很难为业务产生实质的增量,持续的审美力、需求洞察,才是keep竞争力的核心。

「Short Sentence 短句」成都太古里

西南首个线下零售门店

零售/

8. 历史街区,品牌的Branding逻辑

Patagonia、观夏、木木美术馆的组合,成都的祠堂街能同时聚齐这几个品牌,有些意外但又合乎逻辑。少城鱼骨上不到600米的长度,城市中心最后一个保留百年街巷格局和历史遗存的街区,这个容器,注定要承载起一些上升到城市文化的使命。

于是我在Patagonia对于原有建筑空间不加修饰的使用中看见百年品牌的自信,无需任何多于的室内设计,无需浮夸的货品陈列和装饰堆砌。在观夏蜀馆进店处的“洗手”仪式中到触及到中式香氛的高级感。

成都祠堂街 东方香氛「观夏蜀馆」

背后是文化品牌的Branding逻辑。时刻意避开传统盒子和街区,不追求“精致”或是“松弛”的某一类特定标签,而是找寻有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包裹的建筑,去使用老空间,由内至外释放与品牌契合的气息和价值观。从北京的国子监四合院,上海的湖南路的老洋楼,品牌在一路实践。而祠堂街,也在老成都、历史建筑和新品牌、新客群的碰撞之中,寻求一种新的融合,来实现城市更新的制高点。

成都祠堂街 户外品牌「Patagonia」

9. 从新店看市场“风向”

越是迷雾般的市场周期,越是容易诞生一些黑马品牌,能在快速的判断和决策下精准占领市场,这些品牌有敏锐的嗅觉和需求洞察,能够在短时间内从线下到线上活跃于社交圈。这种存在于零售行业的高周转模式,仿佛也总是会周期性的出现。

Basement FG的线下门店便是对于这种现象最直观的解释,零售大卖场模式,潮牌快时尚的垂直赛道,人群定位清晰,超高SKU,几乎可以做到每天上新,100-300元的主力客单区间,提袋率达到80%+,而门口是络绎不绝的排队人群。2000㎡+的尺度,更是完美的解决了地下低效空间的利用。

上一次见到这种排队的场景还是不久之前的BadMarket大促,我想这完全可以理解为年轻客群“悦己”的动机从来不会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只是需要将钱包的额度稍作调整。

「BasementFG」卖场一角

而同样的逻辑,也存在于Tagi这样的生活杂货店铺,不需要太精细的做工,保持独有的设计风格和出新速度,低客单是消费闭环的要素,满足年轻客群“常换常新”的生活态度,至于是不是极简,有没有LOGO,不重要,数据可以反馈给产品后台,进而维持爆品或者快速迭代,这也是效率推动商业发展的最好体现。

「Tagi」成都Regular 源野店

10. 国潮零售的回归

继安福路及北京工体店后,“BM”大陆第三家店进驻成都东郊记忆,与BF并行的两大少女潮牌纷纷在成都落地。加上不少在地复古品牌,东郊记忆的性格开始越发清晰起来,不再是那个没有活动的时候很难聚集人群的旧厂房群落,有阳光的中午,在大挑高的OLDSPEAK FACTORY呆坐,也可以惬意的享受时间被浪费。

成都东郊记忆 复古咖啡「OLDSPEAK FACTORY」

而从Crying Center到24ans,COSMO也开始进入了稳定的运营阶段,一边是国潮零售的回归势头,一边也开始有KANGOL这样的品牌,以很成都的形式来融入。不难发现零售品牌开始走向重运营的逻辑,在目前的零售的生态中,也逐渐发现日益增强的竞合逻辑。

成都COSMO「KANGOL」

除了新场域,文化项目对于潮牌也是乐于接纳的状态,所以你在祠堂街看见百年经典品牌的时候,也能看见MISBHV这样的年轻潮牌。

是的,潮牌反而越发的包容和自信,不难从这种潮流品牌背后洞悉到这年轻的内生动力,有欲望,有表达,除了核心商圈和年轻主题商业,相信他们以后会出现在更多的地方。

这一年,身在成都,有比较庆幸的体会。作为新一线城市,它在积极的承接最前沿的商业类型,另一方面,它也没有停止放大在地的特性和气质。潮流、时尚、先锋、市井、社区、温度,它不断的吸收,再造出与这片水土匹配的,成长的内容来。

这始终是城市商业的本源。

的确,在这里我们依然能看到对市场的敬畏,对在地的尊重,对产品内容的持续创造,对客户体验的优化追逐,很庆幸,成都的商业依然在正向反馈中生长,卷归卷,但所有的参与者都越来越认真,驱动成都商业更理想的想象力。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感性城市SCity,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