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不下来的武汉东湖

感性城市SCity   2024-06-26 14:59

核心提示:热烈而旺盛的年轻个体,是东湖最大的想象力。

撰文/小万工

编辑/73

七年前,我刚从北京搬迁到武汉,东湖是好友口中的“美食荒漠”,却是我眼中的“好山好水好地方”,天然的湖居生活成为在此安家必不可少的缘由。

如今,作为把家安在东湖高新区,已度过第七个年头的“新武汉人”。从日常湖边漫步到周末环湖骑行,从湖畔露营到湖中赛艇桨板...在尝试过众多打开东湖的方式后,也见证了东湖这些自发生长的可能性,一点都不比别的城市差多少。

伴湖而生的品牌小店、独立工作室、艺文空间...让原本只有“自然风景”的湖居生活变得更立体,更充满活力,俨然成为武汉年轻人的"私藏地"。

如今,提及这座后花园,自然离不开生活在此的年轻人们,他们既乐于凭着兴趣在此创造一方天地,也乐于在此独自享受湖居生活。从一家骑行店、一个咖啡馆、一间画廊、一处工作室...用年轻的创造性发掘东湖,理解东湖,让东湖的好玩停不下来。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东湖的年轻人们如何创造着更新鲜有趣的湖景商业。

01

场景的自然生命力

需要恰到好处的植入

不同于西湖的精致和腔调,东湖有着一种来自广袤自然的松弛感,平易包容、丰俭由人、老少皆宜。

虽位于武汉东部,但作为这座城市的“旅游顶流”,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凌波门的日落日出,落雁岛的夕阳微晨,马鞍山的林间鸟语,磨山的落樱缤纷…

骑行是东湖最好的打开方式之一,无论是扫码即开的共享单车,还是十几万一辆的“豪车”,自然赏赐给大家的是一样的风景。

/7 cycling coffee & club

东湖绿道上的7 cycling coffee & clubyou由几位铁杆骑友组织成立,最初只是为了方便自己在绿道能有修车歇脚喝咖啡的地方。108公里的东湖绿道,注定吸引了全武汉乃至周边地区的骑行发烧友。

店里的手冲咖啡师,也是此前每周来东湖骑车,在自租的十平米店内,给自己做一杯手冲,只营业半天的骑行爱好者。在7 cycling coffee & club成立最初,就被邀请来了这里,如今这儿不仅满足了他的骑行需求,也现实了他的手冲爱好。

从东湖驿站到骑行主题咖啡,7 cycling coffee & club通过公开招拍获得了东湖驿站的经营权。

他们将这里以骑行运动为支点,打造东湖绿道骑行俱乐部。各类骑友和各类运动爱好者可以用骑行旅程兑换咖啡、喝到各种限定特调和手冲,可以修自行车、买小到气门芯大到头盔等所有骑行相关的配件、可以寄卖二手自行车、还独家代理了漂亮的公路车tokyobike,可以寄存你的爱车,可以从零开始购齐全套装备秒变达人,也可以轻装上阵直接过来提车出发。

@图源7CYCLING

开业仅数月,就吸引了众多运动品牌来做活动,从lululenmon到自创二手骑行市集,从每周三的咖啡课堂到周末的城市骑行体验,针对公路车、小布等骑友和各类运动爱好者的运动课堂与骑行活动都在这里展开。

原以为在共享单车的冲击下,传统的自行车店渐渐消失,瑞幸库迪manner已经把咖啡做成了红海市场,没想到在东湖绿道,骑行+咖啡的组合,却如此具有吸引力。

将咖啡作为载体,将骑行运动作为内容,借由天然的骑行场域,通过社群组织活动的形式持续输出方式并不少见,如成都的028.C青年创意社区,杭州的Back Road…皆是如此。

将时下流行的生活方式,植入正确的场景,也就构造出全新的自然商业生命力。

02

旧村子+新艺术

反差成为新流量入口

东湖有许多的景中村,因为限制开发,也不能拆迁,反而吸引了有意思的新村民。

*坐落在东湖景中村的Maison 191 画廊

/Maison 191 画廊

坐落在191号巷道尽头的Maison 191 画廊就是沙湾村的新村民。主理人郭立放弃金融圈,选择“回村治疗”,回到东湖沙湾村,将自家村里的房子改造,变成了一家小而美的画廊+咖啡空间,经营艺术和咖啡生活。

走进Maison 191 画廊,1-2楼是艺术画廊展厅,3楼为咖啡休闲区,4楼的露台能吹吹湖风。

Maison 191 画廊几乎每月或者每个季度,都会策划“文创、艺术、生活方式”的主题市集去慢慢展现自己,吸引来社区居民,乃至更多的城市青年。

对于Maison 191 画廊来说,在东湖景中村做小而美的艺术空间尺度刚刚好。老村落的质朴、纯粹与艺术带来的一种说不清楚的时间凝滞感相得益彰。

在这样的场景之下,Maison 191 画廊自然不会太过“正经”。不似需要正衣冠才能进入的画廊,处处充满了松弛的生命力,你可以长久地凝视一只热情的鸽子,也可以自由自在地观察一尾傲慢的鱼。

但在内容创作上,Maison 191 画廊却有着独特想法,与不同的青年艺术家合作展开不同形式、丰富的艺术策展活动。将社区的改良和在地文化生活方式反复探索。

“艺术家带一jio”,通过与武汉本地品牌联动,展开不同的咖啡路线;“MAISON191画廊奇妙夜”通过周二-周五不同内容,成为东湖青年解忧地。

在这里,看着远处的山,吹着湖畔的风,眼前是隔壁村民们晾晒的衣服,身后是咖啡香气、青年画作,还有东湖特有的长满高大水杉的路,身心一旦安宁下来,就能短暂拥有时间停滞感停。

以“画”为载体,关注每一个真实的人对美的感觉,将旧村子与新艺术组合,用“画”链接出新的场景,借此提供一处私人空间作为艺术、文化、生活的归宿。

03

跨界重组,商业创新的源泉

年轻人的执行力和冒险精神

@图源“蛋是”艺术设计工作室小红书

艺术和东湖的碰撞,也会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比如做一本叫“海光”的野生杂志,比如为这本“杂志”开一家文创小卖部,做一场展,最后变成独特的青年艺术文化。

/蛋是艺术设计工作室:海光杂志

村外有景,景中有村是海光杂志右上角一句小字,却精准诠释了这本野生杂志想要传递的内核,它讲关于东湖的野生杂志,讲东湖的人和事,介绍东湖的绿道和各种有趣玩法,参与创作这本杂志内容的人是都来于这个“东湖大社区”。

《海光》将目光聚焦在东湖景中村,分为六期不同的主题,通过青年人的视角打开更为真实、年轻的东湖村落艺术。以亲历者的视角还原真实的东湖生活,从中感受流动的东湖风景与人。

/无远弗届x海光艺术小卖部

既然海光的内容是讲关于东湖的人和事,自然离不开去走进东湖的空间与场景中。

不妨在东湖绿道上放置一个展示《海光》的窗口,于是就有了无远弗届,一起打造出新的海光艺术小卖部。

这里将售卖与东湖场景相关的原创小物件,比如户外折叠椅-小椅巴...同时也会持续展开不同的主题策展与活动。

提及东湖文创,除了耳熟的“跳东湖”,如今更多了《海光》,若前者是东湖的城市文化,那么“海光”则是东湖的日常生活。《海光》的日常则源于附近,在探索附近的边界同时对东湖生活展开立体的表达。

村落是附近、湖畔是附近、人也是附近,都归于东湖这样一个大场景,如何为这个宏大场景融入不一样的东西,那就是这群人、这些店的跨界重组后的执行力和冒险精神。

也就是那句“村外有景,景中有村”。

04

历史与现代,运动与风景

构成难以磨灭的城市记忆

“海光农圃”是东湖风景区的前身,1930年,民族资本家周苍柏先生为了让沉溺于鸦片、赌博的市民有一个户外游乐、休闲、锻炼身体的地方,在东湖西北岸自发创办了免费的开放式公园,这便是东湖风景区的前身。

在给这一风景区命名时,深谙传统文化又曾漂洋过海留学美国9年、有着开阔视野的周苍柏先生,弃用了湖光、渔光等词汇,用了一个传统且大气的名称——“海光农圃”,将东湖的景观赋予“海韵”。

听涛景区便是其中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在东湖的水上运动也极为丰富。

租上一艘皮划艇、桨板划水逐浪,感受湖水带来的清凉与快乐。划着赛艇,到湖中央,看朝山间湖面冉冉升起,那宽阔无垠,湖面闪烁的就如北方橘子海的海光。

/听涛水上运动营地

去年,听涛运动中心再次回归武汉人视野,这座拥有40余年历史的“老游场”在改造之下,摇身一变,成为了集合游泳配套设施与水上休闲运动项目的“水上运动营地”。

将传统的旅游观光型的湖景,变成了可参与、可体验的深度嬉水湖景,而水上休闲运动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游湖体验,新引入了的皮划艇、桨板、龙舟等水上运动,使得这里变成了时髦好玩的“亲水乐园”。

多么幸运,在城市中心,仍然留下了一个如海一般宽阔的东湖,它的宽阔足以承载少年记忆中的场景——凌波门的日落,珞珈山的樱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还有那水间一树树的水杉,在深秋渐渐转红。

喝足了东湖的水,没有人会忘记这个海一般大气热情的城市。

后记

对武汉伢而言,东湖从来就不可被替代。

江是司空见惯的,说到江城,你能想到重庆、武汉、南昌这一连串的城市,但是有江又有湖的,只有大武汉。

以前觉得商业的未来就是大尺度的综合体,后来到阿那亚,开始关注内容,意外好的场景年轻力,更多发生在街头巷尾。它让这些年轻人自发生长,野生灵动的商业,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充满审美力和生命感的烟火气。

越来越觉得商业本身是对城市的爱,“万里归来颜愈少”,正是这些少年,越来越多的留在东湖,建设东湖,回归东湖,也让这湖越来越动人。任何美好的场景都是和人相关的,那些热烈而旺盛的年轻人的生命,是东湖最大的想象力。

而这,才是任何商业不可或缺的内容。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感性城市SCity,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