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宗:恒隆地产不赚快钱、不谈竞争、不传财富

澎湃新闻记者 彭玮   2015-04-20 11:09
核心提示:你可能不认识陈启宗,但你大概知道上海、无锡、昆明、大连、武汉的恒隆广场,你可能不知道北京永福宫的捐资人,但你或许听闻有人给哈佛大学捐了史无前例的3.5亿美元。

  你可能不认识陈启宗,但你大概知道上海、无锡、昆明、大连、武汉的恒隆广场,你可能不知道北京永福宫的捐资人,但你或许听闻有人给哈佛大学捐了史无前例的3.5亿美元。

  “我现在不是恒隆的CEO、CFO或是CTO、CMO,而是恒隆的CPO,你知道P代表什么?”香港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宗4月19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演讲时向台下观众发问。

  台下有人猜plan(计划),他说,“我又不搞计划经济。”

  又有人猜peace(和平),他哭笑不得,“我是做生意的,赚钱就行了,那些不赚钱的事情就算了……”

  陈启宗见台下越猜越远,只能自己揭晓,“P代表Political(政治),首席政治官(chiefpoliticalofficer)。”

  “中国是世界大舞台的重要分子,我需要对世界整体的政治环境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理解,我花在(了解政治)上面的时间,绝对不亚于我花在生意上的时间。”他进一步解释道。

  他言谈中的“好朋友”不乏各国政要,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已故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问及是否曾因不懂政治吃过苦头,陈启宗却用别人的例子轻松避让,“我看别人吃过苦头,我有朋友跑到印度尼西亚做生意,特别是在苏哈托年代,不贪污是赚不到钱的,结果是钱可能赚了,晚上睡不好觉。金融危机一来,印尼的财团都崩溃了,甚至他的人身安全都出现问题。”

  他后来一笑说,“先父从来不跟香港官员打交道,所以很吃亏的。好在香港这个社会基本上还是可以赚钱的,可能不是赚最多的钱。”

  他的父亲陈曾熙祖籍是广东顺德,先后生活在天津、北京、上海和广州,上世纪40年代末抵达香港。

  陈曾熙1960年创建恒隆集团,主营地产开发。此后,他与李嘉诚、李兆基、霍英东等一代新富,共同缔造了战后香港的商业繁荣。

  1986年陈曾熙去世后,陈曾焘接任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任董事。1991年,陈启宗正式接管恒隆集团。1992年,恒隆地产开始在中国内地进行投资。其最早建成的两个项目分别是上海的恒隆广场和港汇广场。

  “1992年我到上海来,因为当时广东太乱了,法规不健全,北京又太冷了,不大欢迎做生意的人。上海比较守规矩,但是又不是死死的。所以我来上海也有政治的考虑在里面。”他告诉澎湃新闻。

  他看上去忙到没时间思考和停顿。他前一天还在华盛顿,后一天到上海下飞机就去演讲、接受采访,接着开会至深夜。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陈启宗保持着他独有的幽默通达和慢条斯理。对于恒隆近日股价翘升的原因,他一针见血,“恐怕是随大势吧,特别是内地沪港通来的钱吧,”他同时半开玩笑,“不要忘记,如果你们沪港通要买,最好是买什么?恒隆地产。”

  不赚快钱

  “做人不能太聪明,要准备吃一些苦,花一些功夫用乌龟的心态做兔子的事业。”这句话一度成为陈启宗的标签。

  陈启宗说,恒隆的策略是建立长远财富,“不是说短线不赚钱,只是说我们对那个不感兴趣,也没有那么大的能耐。我们能做的是比较长远的东西。”

  恒隆地产每年完成建造27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停车场,而真正的租赁销售面积为十几万平方米。

  “要是我们保持这个进度水平的话,那还需要九到十年才能把手上的土地盖好。可能不止九到十年,因为我们还会买新的土地。”陈启宗告诉澎湃新闻,“最重要的是,这十几万平方米的东西是最高档的,你盖给沃尔玛,这十几万平方米算得了什么。你要是搞恒隆广场这样的东西,那十几万平方米是不得了的。”

  他认为,做房地产一年只要做一两个大的决定就可以了,其他的事交给手下的人干。

  而他需要决策的是大方向,这种对时机的预判对他来说并不陌生。

  “如果回到1955年,到哪里去(做生意)?要是有历史的眼光,还是去香港。”陈启宗常忆往昔。

  “1949年我们选择正确,1967年我们选择正确。这都比较容易判断。”他在八年前接受《东方企业家》杂志专访时称。香港和内地的每一次重大事件,都让陈氏父子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

  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楼市暴跌,到1998年6月,香港住宅的价格已比最高时期的价格跌去一半有多。在价最高的时候出售了手中的物业,同时也没有什么土地储备的恒隆,成为金融风暴后香港地产界的少数赢家之一。楼价下跌后,土地价格也随之大幅降低。此时恒隆开始进行大量的土地储备。

  他之前因投资保守受到的嘲笑和批评,自作鸟兽散。

  他如今谈及当年的土地储备不急不慢,“土地储备还有好久才能卖完,多久?我也不知道,市场知道。”

  对于在内地发展商业地产或住宅地产的步履,他自有研判。他告诉澎湃新闻,“先把商业地产盖起来,住宅那些慢慢再说。当然我们的住宅都是最高档的,在商场旁边、在最好的写字楼旁边,把注意力先放在回报率最高的商业地产。大连、昆明、武汉,都是先把商业地产盖起来。”

  不谈竞争

  陈启宗的谈吐间总透着老牌的精英主义,所以你会看到他在牛市中仍不屑杠杆金融套利,也不屑一度高歌猛进的内地房地产开发商。

  有人问他,万达在内地一二线城市扩张快,恒隆是否感到压力。

  “一点没有生存压力。我们根本不是一个领域的,根本不是竞争的关系。”他回答干脆利落。

  他随即反问,“要是你是Prada,Chanel,你到一个二线城市去,真的可以下手租的有几个商场?我说了,最多两三个,更可能只有一两个,所以我的直接竞争对手只有一两个。因为有水平的商场少之又少。地点要好,够大又不能太大,建筑用料和设计必须是世界级的。"

  更多的时候,陈启宗不谈与同行的竞争,而是和自己较劲,与自己竞争。

  陈启宗在接受采访时称,“你在建筑和设计里不花钱不花时间去研究,那你的产品一定是持久不了的,长远是没有竞争力的。这点我们早就看出来了,所以我们要么不盖,要盖就盖最好的。你现在问我,整个浦西最漂亮的还是恒隆广场,毕竟上海80%的人口还住在浦西。”

  他1992年来上海时,率先遇到的是同淮海路商圈的竞争,不少上海人告诉他,外地人才去南京路购物,上海人会去淮海路。

  而他看到南京西路从陕西南路这段起变得开阔,比淮海路更适合造大型五星级商场,“否则在狭窄道路上造高楼会视觉上感到压抑。”

  后来,陈启宗拍板拿港汇广场5.2公顷的地,动土仪式的时候,港汇门口两个交响乐团奏乐。当时别人以为他疯了,买那么大的地,哪有那么大的市场?实践证明,5.2公顷并不算大,只是当时内地的开发商没有财力和经验去做大型的商业项目。

  陈启宗说不用担忧房地产的泡沫,他向澎湃新闻解释称,房地产市场总是有波动的,没波动的就不是房地产。不懂得应对市场波动的话,大概就不大适合做房地产。你去搞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赚钱,市场波动不大。市场有波动才有赚大钱的机会。

  不传财富

  陈启宗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钱不留给后代,都用于做公益、做慈善,除了养我妈妈以外。”

  去年,陈启宗频频见诸报端均与巨额教育捐助有关。

  去年9月8日,陈启宗、陈乐宗兄弟的家族基金晨兴基金(TheMorningsideFoundation)宣布,向美国哈佛大学捐赠3.5亿美元,支持该校的公共卫生学院。这笔捐款是哈佛大学1636年创校以来获得金额最大的单笔捐赠。

  去年9月16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晨兴基金计划向南加州大学进行捐赠,陈启宗曾在南加大获得MBA学位。

  他曾说,在内地行善,有时会自讨麻烦。对此,他在采访中三缄其口。

  他在当日演讲中表示,“在香港,有十个八个大学都来找我捐款,我很懂得怎么说不,我说你敲错了,应该跑到内地,因为内地的钱比我多,而且他们刚开始做慈善事业。”

  一个多月前他请朋友去北京参与慈善活动,“他们都在想钱赚那么多,慈善事业怎么做是他们很注意的。”

  根据福布斯的统计,陈氏两兄弟经营恒隆集团和恒隆地产,净资产合计高达30亿美元,在香港富豪榜上排名17位。

  从父辈开始,陈氏家族有不成文家规,家族财富不传承。

  他甚至在财新传媒采访时称,把钱留给孩子是最傻的事情,给孩子道德认知和教育机会就够了

  陈启宗的一个儿子在恒隆工作,而谈及儿子是否会拥有一些优先权,他告诉澎湃新闻:“那当然有,否认也没用。管理给你机会,钱不一定给你机会。”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澎湃新闻记者 彭玮,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