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增利:行业追求差异化和体验化意愿强 思维太过狭隘

赢商网 记者 陈巧明   2013-12-16 17:33

核心提示:郭增利认为,在2013年,购物中心在新开数量上增速还是很快,同时旧项目也进行调整,两方面的作用导致商业地产快速增长得到延续。开发商对差异化和体验化的追求意愿非常强,但思维太过局限。

  (赢商网记者12月16日报道)毋庸置疑,2013年将成为中国商业地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地产大鳄纷纷加入,项目开发林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华景象。然而,在同质化、泡沫化的重压之下,开发商也必须居安思危,探寻变革。

  在接受赢商网记者采访时,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认为,在2013年,购物中心在新开数量上增速还是很快,同时旧项目也进行调整,两方面的作用导致商业地产快速增长得到延续。

  “从经营层,开发商对差异化的追求意愿非常强,但解决同质化的思维还有点窄”,郭增利表示,这点在开发商打造体验化商业上也有同样的表现,“开发商把体验商业捧得很高,但仅仅是加大餐饮、休闲、娱乐的业态比例就说是加强体验了,这太过狭隘和局限了”。郭增利认为,体验式商业的打造,应该让消费者参与进来,并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同时,加入科技、艺术、文化、生态的元素,并融合到一起,给消费者营造一种在室外逛街一样悠闲自在。

  对于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郭增利表示,行业应该从过去注重追求规模扩张向品质运营层面转变,开发商要注重单体项目的运营效果。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

  商业地产行业快速增长

  赢商网:2013年即将结束,纵观商业地产一年的发展,您认为今年的商业地产在发展过程中,整体出现了哪些变化?面临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郭增利:首先从量的角度,我们觉得在增量方面还在进一步上升,每年超过350家购物中心开业,又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存量方面我们叫优化调整,就是说购物中心增加之后,购物中心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新项目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对老项目也有一些冲击,不过老项目也在加大调整的力度。所以,存量和增量共同作用,就让整个中国商业地产快速增长继续得到了延续。

  从经营层面,我们在2013年感觉最大的变化是,大家对差异化的追求意愿非常强,但是解决同质化的思维还是有点狭窄,只是一味地扩大餐饮、儿童等业态。

  其实,对于购物中心业态组合、品牌组合角度而言,是一种协同共享关系,而不是片面的去强调某一个,这样就没有办法真正形成协同作用。比如说餐饮加大到50%或60%,购物中心的主体功能就发生了变化,服务的对象变成了用餐的人群,有可能原有设定的零售类就完全不适用了。

  所以,我们觉得对主动对差异化的追求愿望是好的,但是解决方法要跳出所谓的业态思维。

  赢商网:您觉得购物中心在差异化方面应该怎么做呢?

  郭增利:我觉得应该有一种互为配套的理念,无论你要强化哪一个主体,其他的附属都应该是服务主体的,尽可能要达到一种协同的效果,而不是单一放大某一个业态,可能会使购物中心未来的客流很难持续。

  无论购物中心内的业态怎样变化,都要是零售的表现形式,哪怕购物中心中的零售业态占比只有40%,服务的主题仍然是零售,而不能只是简单的餐饮。但是现在购物中心中在提升餐饮的比例后,其他还是搬老路子,最后形成了以餐饮为主,其他配合型业态都处于下降的状态。

  所以,购物中心追求差异化、主题化,都没有问题,但是业态的思维要放弃。要站在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评估购物中心是给谁在做配套服务的,是社区配套还是区域购物中心,或者是整个广州市,因地制宜的需求导向,这样容易让项目成功。

  体验商业被捧得高 落地却很局限

  赢商网:在今年,购物中心在探索体验商业方面也比较热门,你怎么看?体验式会否又成为购物中心同质化的另一灾区?

  郭增利:大家要说2013年商业地产热词一定是体验,而且往往谈体验就把电商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电商今年的增长是低于预期的,或者电商本身增长也有阻力,也面临很多的困扰。

  比如说双十一有大促销,但是你发现双十一之前一个月冷冷清清,双十一之后因为大家该买的都买了也冷冷清清。所以,我们发现电商的持续性也没有做到,也需要加入一些新的理念。

  在这个角度上看,我觉得在目前阶段谈电商对购物中心实体店的冲击,倒不妨站在两者融合借鉴的角度更好,也就是说电商要结合实体商业的优势,实体商业也要考虑线上优势,双方互相融合。

  目前,国内购物中心在体验商业的打造上有点太过局限,体验背后的东西过于单薄,力度不够。我们对体验的理解应该是持续的现场服务过程,必须要让消费者亲自参与、融入其中,并且能够对消费者的精神产生影响,这才是体验。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都是一种体验。

  其实,现在很多开发商都把钱花到购物中心外立面上,对内部环境的塑造力不足。购物中心应该创造一种室外的感觉,要让消费者像在逛室外街一样悠闲自在。比如加入科技、艺术、文化、生态的元素,并融合到一起,才能实现我们说的体验。

  然而,目前国内开发商完全不是这样,把体验捧得很高,但是落地的时候很薄,增加餐饮、娱乐的比重就说是体验,我觉得这有点狭隘和局限性。

  赢商网:现在很多购物中心也在打造O2O模式,但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出来,你觉得购物中心未来应该怎样结合消费趋势打造O2O模式?

  郭增利:我觉得首先得承认线上、线下融合是大势所趋,因为既然大家愿意花时间在线上,而且电商发展这么快,这就说明消费者形成了线上引导型消费习惯了。所以,对于购物中心而言一定要牢牢抓住这种消费习惯,而不要试图改变。

  开发商要顺着消费者在线上对选择要求越来越强的心态,通过线下实体良好的互动效果,拉近和消费者的距离,让其接受甚至喜欢。这就是所谓的线上、线下相结合,要培养这种结合型的忠诚顾客。

  社区购物中心可能成为主导产品

  赢商网:今年开发商关注社区购物中心模式比较多,您认为社区购物中心会成为开发商下一个突破点吗?

  郭增利:随着都市购物中心、区域购物中心布局逐渐饱和,或者说同质化严重、商圈恶性竞争情况下,社区购物中心缩小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指向性更加清晰地做出生活方式优化。

  因为,消费者在考虑价格和质量的同时,也更注重享受和便利,对于要开车一两个小时,又很难停车的市区购物中心去,日常所需的生活类商品更希望就近解决。

  但社区购物中心和社区商业又有区别,因为社区商业发展要基于有很好的城市规划,所以,要把社区商业做起来的难度要比社区购物中心要大得多。我觉得社区购物中心因为体量大,功能足够多,品牌组合丰富,所以能吸引更多消费者,所以,我认为在目前中国城市规划思维不变的情况下,社区购物中心有可能是一个主导产品。

  赢商网:目前开发商做社区购物中心,你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哪些?对于社区购物中心,您有没有一些建议?

  郭增利:上海、深圳、北京、苏州这四个城市在社区购物中心上有一些特色的项目出来,比如说上海的嘉里城应该属于商务区的社区型购物中心,浦东的绵阳广场,是一个典型的、诞生比较早社区购物中心,深圳有绿景开发的佐阾购物中心,北京有绿地缤纷城,苏州有邻里中心。

  最近,北京金隅万科广场开业,这个项目体量大,处于独特的区域,完全定位社区购物中心有点勉强,实际上是有个生活化的次区域中心,但可以泛泛的划到社区购物中心范畴。

  以前,大家一谈到社区购物中心,会觉得地段,很多开发商会不屑一顾,但是现在开发商大佬万科都开发社区购物中心,这对其他开发商有很大的震动,给行业的示范效应会比较大。

  其实,万科给大家传递的一个信号是,开发商要做的购物中心是亲民的,是老百姓所需的,而不是你开发商所需要的,我觉得万科传达的这一理念给行业做了很大的贡献。

  像我们这样“学院派”的人倡导和建议都没用,开发商会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万科从企业资金、产品模型等角度,给行业有个示范作用。

  行业应从规模扩张转化到品质化运营

  赢商网:三中全会结束之后,对于房地产的政策并无多大详细提及,您觉得三中全会商业地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郭增利:从这十年的房地产政策来看,基本上没触及到商业地产,原因很简单,商业地产未来的成长会随着市场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转型确实存在一些增长需求。

  现在商业地产行业的问题不是过多,而是过快了。因为集中在一个阶段投入这么多,会觉得量是不是大了,假如还是同样的量分配在三年到五年逐步进入市场,市场会有消化能力。目前,商业地产可以说是阶段性供应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赢商网:你对2014年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有怎样的预测和期望?

  郭增利:中国商业地产应该从过去注重追求规模扩张向品质化运营转变,就是说过去可能强调跑马圈地,但是竞争激烈之后,要注重每个单体项目运营的效率。

  就像零售业在做单店的运营优化一样,商业地产也不能停留在规模扩张的层面,有质的增长才能保证行业可持续发展,否则就有可能会出现某个阶段,某个区域的某个项目做得还可以,但是整个行业呈现整体负面东西太多的时候,大家就会对行业失去信心,开发商压力就很大了。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