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全球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市场做得最大的地方,而且该领域也较成熟,香港基本是它的一半,国内现在不具备条件做,而且和我们合作的公司也在新加坡,所以选择了那里。”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期间,对于不久前,绿地控股(600606.SH)计划将旗下19家酒店打包并通过REITs形式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的做法,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张玉良看来,其中最大的意义在于轻资产化进入资本市场,而且未来还能不断加大。“现在第一期是210亿人民币,先从国内的酒店开始,再到国际的酒店,甚至除了酒店外,绿地可能也会把其他资产,经营与效益比较好的业务比如整栋商业office都放进去。”
除了探路轻资产运营外,张玉良也对绿地的大基建、大金融等战略性板块、全球化业务以及房地产主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大金融是我们比较重要的一个板块。”张玉良说,金融可以和实体协同发展,这一板块绿地成长很快,今年至少有50%的成长。
而在大基建领域,张玉良称,绿地的特点是从投资到专业的施工相结合,比如投高速公路、投污水处理厂,包括海外一带一路的基建投资也在探索当中。
“基建今年的收入可能会超过1000亿以上。”他预计,未来三年是大基建板块将会是高速成长的业务,利润估计会超过20亿。“如果加上投资的收益可能会更高。”
在地产业务上,张玉良认为,商业地产总体在中国供大于求,住宅市场和2015年一样,仍然好于非住宅市场。绿地也已把重点调到住宅为主。至于在区域选择上,绿地更重视经济快速成长、人口导入比较快的城市。
而对于如何从供给侧推动楼市转型调整,张玉良此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是调整供地结构,增加刚需和改善型住宅用地,以及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创业等新兴产业用地,控制商业办公用地比例;其次是盘活存量资源,通过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存量工业用地、灵活调整土地用途等方式优化用地结构;第三是鼓励优胜劣汰,政府应在融资、税收等方面加大对企业和项目兼并重组的支持力度;第四是推动行业创新,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房地产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业分工,提高供给效率。
在房地产企业的全球化探索上, 张玉良表示,政局变化、领导人更替、货币汇率变化、重大政策变化和文化差异等等,都是中国房地产企业在全球化时面临的挑战,但只能选择迎难而上,不断适应和提高。
张玉良谈到自己对全球化的三点体会。一是世界越来越平,企业无论在全球哪个地方发展,即便没有出国发展,也可以与全球公司互联;二是全球经济要素的流动是自由的,都是按照价格规律和市场经济政策在流动,虽然有一些政策阻碍了流动,但是本质上是自由的,都在间接地加快流动,而如果只是埋头于一般性的战术层面思考, 企业将随时有“触礁”的可能;三是创新没有边界。很多中国公司到海外创新,也有很多海外技术引入到中国,全球创新已经融为一体化。
他提出,现在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应该加强“四项修炼”:一是培养全球化的思维;二是在服务世界的过程中将自己打造成全球性的企业;三是要整合全球性的资源;四是塑造全球化的文化。
继阿里巴巴、万达、京东、恒大等巨头企业斥资数百亿投资东北后,张玉良此番加急的市场动作,与之前绿地在东北发展的阵痛大相径庭。
绿地2017年营业总收入达2901亿,离3000亿的目标有小差距。对此,张玉良表示不刻意追求规模,但还要再努力,已拿出嘉定等区域地块做公租房。
绿地开始披露了上市后首个完整财年的业绩数据,2016年房地产全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550.04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了10.8%。
“绿地在国内的布点基本完成,在海外也有资源配置,来自全球的商品已成为绿地旗下零售实体抵御商业地产同质化的重要武器。”
绿地香港2021年度目标600亿元,但截至11月末,其合约销售308.49亿元,仅完成年度目标51.41%。除销售市场外,绿地香港在拿地上也逐渐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