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最会赚钱房企”光环,中海在11月份迎来了销售的加速增长。
据中海发布的销售业绩显示,2017年11月,中国海外的合约物业销售金额约为187.39亿港元,同比增长约74%,环比增长约10.6%。而相应的楼面面积约为118.16万平方米。
今年前11月,中国海外系列公司的累计合约物业销售约为2,193.34亿港元,同比微增约6%,相应的累计楼面面积约为1,360.30万平方米;这意味着中海提前完成了今年年初定下的2100亿港元的销售目标。
从销售区域来看,11月份中国海外系列公司在各区域的销售分别为:华南地区31.82亿港元、华东地区14.44亿港元、华北地区32.77亿港元、北方地区24.28亿港元、西部地区26.14亿港元。
可以看出,11月份西部地区销售已经超越了北方地区,环比增长182.59%,这显示了西部区域销售的潜力。
而前11月,销售业绩最好的前三个地区,分别为华北地区、北方地区、华南地区,销售金额分别为425.6亿港元、334.63亿港元、253.1亿港元,再次包揽区域前三甲。
此外,中海11月份在港澳有8.57亿元的销售额,相比于10月份的10.67亿港元销售额略有降低。不过,中海似乎有继续发力港澳的迹象。11月中旬,中海地产董事总经理游伟光曾透露,中海明年于香港将推出包括荔枝山及飞鹅山道项目,连同正在推售启德1号、鸭脷洲南区·左岸等项目,涉及近1600伙。
而中海的另一个地产平台,中海宏洋的业绩却并不理想。11月份中海宏洋仅实现合约销售额26.12亿港元;而前11月,其累计合约销售额则为341.96亿港元。
除了业绩之外,中海11月份的土储扩张也值得关注。
尽管前三季度累计土地支出费用达815亿港元,10月份已基本完成全年千亿港元的购地目标,但时近年关,中海仍在马不停蹄地进行拿地扩储。
11月份,中海在北京市、南京市、成都市、天津市和长沙市,收购了七幅地块,应占楼面面积合共约259.25万平方米。中海就相关土地收购应付的土地出让金约为人民币131.77亿港元。
为了降低风险,中海仍旧倾向于寻找合作伙伴经营土地,在11月份拿下的7幅地块中,有4幅地块将会以合作模式发展。
相比于11月初在扬州21亿连落两子,中海48亿全自持拿下国内第一高楼才是最引人关注的。拿地的过程中,你追我赶,竞争激烈,但中海仍旧志在必得,最终经过竞自持、抽签的环节,以高溢价率107.79%将地块收入囊中。
据悉,该地块将打造集观光、旅游、酒店、办公于一体的677米的超高层地标性建筑,且建筑设计需紧扣熊猫主题,项目总投资不得低于200亿。业内人士分析,中海拿下此宗地块或许昭示着中海未来发展商业地产的坚定决心。
另一方面,在拿地规模增加、拿地成本上升情况下,扩大融资规模也就成为了中海的必由之路。近期,中海地产宣布,与15家著名国内外银行组成的俱乐部签订一项180亿港元五年期定期贷款。据悉,这是中海历史上金额最庞大的一笔银行融资,也是参与银行数量最多的一次。
3月8日 ,中海宏洋宣布收购龙光汕头在建物业,总代价10.24亿元。该住宅物业的预售预计10月开始 , 2024年6月竣工 。
4月23日,中海宏洋发布公告称,颜建国为专注及投放更多时间于其他工作承担,决定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由郭光辉接任,自4月22日起生效。
全球奢侈品销售走向并不明朗, 特别是中国消费者未来在哪个国家消费都很难预测, 太古内地商场的重奢零售销售都受到了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