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前,施怀雅家族踏入中国内地。这段历史,相较于这个老牌英资200年的历史来说,实为短暂。
然而,有历史积淀的企业,往往已经在时间的陪伴下,形成适合自身的商业之道。
太古地产亦然。
5月21日,太古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附属公司太古地产以23.75亿港元出售香港北角楼高26层的商业大厦50%权益,预计将录得约港币9.65亿元(按法定基准计算)、或约港币17.59亿元(按基本基准计算)的出售收益。
这是太古地产又一宗非核心物业出售。事实上,重资产运营需要强大的现金流能力,太古地产在数年前就已将出售非核心物业提上日程,并已经陆续完成出售。
这种通过出售非核心物业回笼资金,再用于核心物业的获取、建设与修缮,是太古地产在商业项目上的主要运作方式。但是,对项目获取的审慎态度及打造的高标准,也使得“慢”成了外界评论太古发展地产项目速度的主流感慨。
“我想这是一个马拉松,而不是一个短跑的竞赛。”白德利在接受观点地产新媒体专访时曾回应过,太古地产的布局规划一直立足于长远的视角:“太古地产拥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与业务方向,我们相信这样的模式会在中国市场创造出成功的故事。”
再见“英皇道”
5月21日的一纸公告,让太古地产的一宗出售事项浮出水面。
公告中表示,太古地产与Jacko Rise Pte. Ltd.(买方)订立协议,出售所持IslandLand Development Limited(目标公司)50%权益,代价为23.75亿港元,可予以资产净值调整。
目标公司拥有英皇道625号,一座位于香港北角楼高26层的商业大厦,在土地注册处登记的地段编号为内地段第7550号。
“这几年资产价格很高,对太古地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资金回收期。”莱坊执行董事林浩文在接受观点地产新媒体采访时分析,由于现在很多业主的持货能力很强,价钱不高不愿意出手,所以很多基金都很难买到写字楼。
所以,太古地产在这次资产出售中能以一个比较高的价格成交。观点地产新媒体于公告中获悉,2018年12月末,目标公司及太古地产各自的经审核财务报表显示,预计太古地产将录得约9.65亿港元(按法定基准计算)、或约17.59亿港元(按基本基准计算)的出售收益。
出售事项完成后,预计太古公司将就其于太古地产的82%权益录得约7.91亿港元(按法定基准计算)、或约14.42亿港元(按基本基准计算)的应占出售收益。
公告中同时提及,此次出售事项与中华汽车有限公司(中巴)的全资附属公司Communication Holdings Limited出售其于目标公司持有的余下50%权益予买方,须同时完成。
中巴出售事项的先决条件为——中巴须于2019年9月16日之前获得其股东批准。若该批准未在最后期限或之前获得,此次出售事项及中巴出售事项将自动终止。
如此看来,这宗交易仍存在部分不确定性。
“今年春节以后,香港住宅和商业地产的成交量都很大。但由于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稳定因素,最近一两周有些弱了,买家都还在看。”但是,从整体来说,林浩文依旧对今年香港商业地产抱有信心。
太古地产“慢步”
“简单来说就是资产重置。”对于这次物业出售,林浩文称,近几年,太古地产在香港的主力都是发展东区鲗鱼涌的太古坊,英皇道项目并不在太古坊范围之内。所以,会通过出售此类非核心资产,把所得资金用于太古坊的重建工作。
具体来看,2018年4月-8月,太古地产就先后出售香港物业,包括位于加列山道的物业、位于香港九龙湾的办公楼及位于香港鲗鱼涌太古城中心两座大厦。
对于出售物业,太古地产董事局主席及常务董事施铭伦曾在2018全年业绩会中表示,将已经成熟的非核心的物业出售,符合太古地产的发展战略。
适时出售非核心物业回笼资金,再用于核心物业的获取、建设与修缮,是太古在发展商业项目上的惯性操作。
或得益于对项目质量的高要求,太古坊、太古广场、广州太古汇、三里屯太古里等商业,都扮演着当地地标的角色。2018年,太古地产的租金收入总额为121.17亿元,内地租金收入上升12%。
写字楼方面,太古地产香港整体办公楼租用率为99%;在中国内地,太古汇办公楼租用率达99%,颐堤港一座租用率达97%,香港兴业中心一座及二座租用率达98%。
零售物业中,在香港地区,太古广场购物商场、太古城中心、东荟城名店仓租用率均100%,零售销售额分别增长11.8%、5.6%、4.3%。
在中国内地,三里屯太古里、广州太古汇购物商场、颐堤港购物商场、成都远洋太古里及上海兴业太古汇租用率分别达100%、100%、99%、99%、97%,零售销售额分别增长10.8%、11.4%、0.3%、21.5%。
2018年2月26日,太古地产对外公布,以13.49亿元收购上海浦东新区前滩一幅地块50%股权,这是太古在上海继兴业太古汇后第二个发展项目,亦是在中国内地的第六个发展项目,命名为“前滩太古里”。
不过,十八年六项目有些慢了。慢,似乎已经成为了太古的代名词。但事实上,不仅仅是太古地产,恒隆、恒基、新鸿基等老牌香港地产商,在内地的扩张速度均远低于内资发展商。
若与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相比,更像是一场“龟兔赛跑”。
对此,有分析认为,港资(外资)与内资的商业发展逻辑截然不同。一方面在于投资回报,另一方面则在于产品质量的高要求。
“如果速度太快的话,可能会出现一些无法弥补的错误。”他们秉持的论点,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全球奢侈品销售走向并不明朗, 特别是中国消费者未来在哪个国家消费都很难预测, 太古内地商场的重奢零售销售都受到了波及。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租金不尽人意,但太古地产旗下写字楼物业的出租率却保持了稳定,展现了一定程度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