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对于海底捞(需求面积:900-1200平方米)而言,这是一个看似痛苦却又不得不做的决定。
一周前,海底捞发布公告,决定在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客流量相对较低及经营业绩不如预期的海底捞门店,并强调公司不会裁员,将妥善安顿相关门店及管理层。
海底捞目前拥有门店数量是1597家,关闭300家就是关停20%的门店,这在连锁行业,并非小事。而这则消息也很快登陆各大平台的热搜,同时也引发网友们的热议。
一些网友表示,人均150元的海底捞早就应该关店,不仅价格贵,产品没有特色,就连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也过头,让消费者在就餐时会有压迫感。当然,也有一部分网友力挺海底捞,觉得其服务一如既往的好。
消费者不同声音的反馈,也仅能作为企业决策和改进服务的参考,并非决定性的因素。
但海底捞的关店决策却非突然,在此前就有征兆。今年6月,公司创始人张勇在一次交流会上表示,过去的一年,海底捞大举扩张存在战略上的失误,盲目自信,导致业绩下滑。
纵观海底捞创立的26年间,取得过不少辉煌的成绩,一本“海底捞你学不会”更将其奉上餐饮业神坛,拿下“火锅第一股”头衔后,在资本市场也是一路攀升,成为行业标杆企业。
也许在市场上升期或品牌快速发展时,外界和内部会忽视甚至忽略一些隐患,只有当经济下行、市场或行业走下坡路时,那些被市场增长所掩盖的问题才会逐渐暴露。
当然,关店止损并不一定是错误的决定,但却是为过去的决策和战略失误埋单。
目前看,关店止损也许能为海底捞减轻压力,有更多灵活操作的空间。但运营效率下降、业绩下滑、口碑两极分化、市值蒸发是海底捞面临的难题。同时,靠扩充茶饮和酒品类等提高服务和增加营收。
海底捞的现状或许只是火锅餐饮行业的缩影。
1
海底捞跌入海底?
在海底捞的这份公告里,将关店原因叙述的非常直白:公司在2019年制定的快速扩张决策导致的。相较其他行业以一句“劳动密集型”将锅甩给市场,或者甩给投资人而言,海底捞的解释宛如一股清流。
过去的半年中,海底捞无疑是扩张最“疯狂”的餐饮企业。去年6月,张勇判断疫情3个月后就会结束,并拍板作出“逆势扩张”的决策,随后的一年中,海底捞新增544家门店,平均每天开店1.5家。
海底捞的疯狂与同为餐饮行业的其他企业形成鲜明的对比。
彼时,西贝老板贾国龙正为枯竭的现金流向各路投资人和市场“哭穷”,大部分的餐饮连锁企业也在疫情期间选择“保命”,停止扩张。
在张勇做出要扩张的决策时,迅速燃起资本市场对其的关注。2021年2月,海底捞一度创下85.75港元/股的纪录,总市值接近4700亿港元,市盈率更是达到令人瞠目的780倍,被不少投资人直接视为“火锅中的茅台”。
但在今年3月发布的2020年财报,又给了资本市场一针镇定剂。
财报显示,2020年海底捞门店数量比2019年增长68%,海底捞每年新增门店分别为99、193、302家,基本以60%~70%左右的增速扩张。与此同时,消费者并没有给予同样的热情回馈给海底捞。
2020年财报显示,海底捞集团全年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7.8%;净利润为3.09亿元,同比下降86.8%,营收是2016年的4倍,但净利润不及该年的一半。对比海底捞在2018和2019年16.46亿元和23.45亿元的净利润,更是大有不如。在2018年、2019年,海底捞的营收分别为170亿元和266亿元。
财报不及预期后,海底捞管理层对此进行解释,疫情对整个行业影响巨大,年内集团利润出现大幅下滑,暴露了管理短板和应对能力不足的缺陷,管理层会进行深刻反思。
今年8月,海底捞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财报,海底捞营业收入200.94亿元,比去年同一时期上涨105.9%,用半年的时间已经要超过去年全年286.1亿元的营收。
这算是一个好看的数字,但营收的增加更多是摊子变大之后带来的。
从盈利角度看,海底捞上半年净利润是9650万,和去年上半年亏损的9.65亿元比起来,尽管扭亏为盈,但和去年全年净利润的3.093亿元相比,同样有所不如。
净利润下滑是无法掩盖的事实,而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翻台率,2018年海底捞是5次/天,2020年降低到3.5次/天,2021年上半年只有3次/天。
总体收入提高,但盈利能力下降,就是来自于每桌能带来的利润下滑,尽管对比火锅行业平均2.25的翻台率,海底捞依然是强者,但从数据比对,海底捞的天花板已清晰可见。
此外,海底捞股价的表现也不理想——截至11月5日收盘,其股价已跌至21港元/股,不及最高点的1/4,市值蒸发超过3600亿港元。
2
海底捞的内忧、外患
在本次海底捞发布的公告中,给出了四个因为快速扩张导致的问题,分别为:部分门店选址出现失误;优秀店经理数量不足;各级管理人员无法理解且疲于奔命的组织结构变革;以及过去信任KPI指标。
快速开店背后,门店质量的问题也容易显现。
首先,从选址来说。疫情过后,海底捞进入不少城市,其中不乏客流量一般的商业中心。一位餐饮连锁负责人告诉《灵兽》,趁着疫情期间,不少餐饮关店,海底捞捡漏不少。
众所周知,选址对于餐饮、零售企业的重要性,这直接决定了客流量。餐饮巨头布局门店时,都有专门的团队通过模型和大数据去决定其位置,而高速扩张时期,参考的数据范围会进一步放大,这其中或许会出现一些门店选址偏差,但近300家门店的关闭就无法用数据偏差来解读了。
在过去,海底捞细致打磨经营模式和效率的那几年,是商业综合体眼中的餐饮宠儿,自带招商属性。
上述餐饮连锁的负责人还称,曾经的商业综合体在招商时,很青睐海底捞,甚至降低入驻门槛和租金,就为了能让海底捞带来流量,这两年明显热度降低了,反而是一些新型的消费品牌更受青睐。
其次,从海底捞的连锁模式来看,无论是门店复制,还是人员培训早已成熟。大举扩张500多家门店,相比其他行业和玩家而言,正是因为成熟,扩张的速度也会更快。在市场不好时,也比其他行业玩家更惨,遇到的挫折更大。
海底捞给出的原因之一是“优秀的经理数量不足”。
在疫情后的扩张时期,海底捞开启了全民拓店,每个员工都可以找店,输入平台系统,系统评估可行性后再详与甲方谈商务,签订合同后谁找的店谁拿奖金。
这一改变引发不少海底捞的员工爆料,原本海底捞新员工的培训时间要6个月,为了开新店,缩短为不足1个月,甚至今天招人,后天就开始独立看台,培训时间的减少,导致海底捞的门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同样,店长也是如此,晋升店长的时间也大为缩短,导致各个新开设的门店管理水平相差甚大。这也是为何海底捞近年来频频引发网友的吐槽,服务和口碑更是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
一直以来,海底捞“逆天”服务的背后,正是拥有完善的人才激励和人才培养。在顺势扩张期间,海底捞并非松懈对人才的管理,不断优化海底捞学习发展中心,培养餐饮职业经理人,强化核心竞争力。
而如今,海底捞的公告中,直接将关店的锅甩给经理和高层管理,这不免有些牵强。或许一个优秀的店长可以成就一家门店,但又能有多大能力影响海底捞的业绩呢?更何况,300家门店的“落寞”不应该同时是300个店长的责任。
当然,海底捞关店除了“内忧”外,“外患”因素也不少。
3
海底捞的未来
海底捞关店并非个例。
在今年8月的时候,呷哺呷哺也被爆出关闭200家亏损门店,这一数字相较总共1061家门店而言,占比近20%。当时,呷哺给出的关店原因与海底捞有相同之处,一方面是部分门店存在选址错误,另一方面是管理层人事变动。
火锅界的顶流品牌相继做了关店决策,关闭低效率门店,并非偶然事件。
近些年,火锅因菜品标准、工艺简单、复制性强等特点,成为创业者和投资人都青睐的餐饮品类,今年从1月到9月,火锅企业注册数量就达到了50762家,其中不乏新锐和相关食材品牌。
比如今年2月,懒熊火锅完成A轮融资;6月,巴奴火锅拿到5亿融资;8月,周师兄同样拿到A论融资,而锅圈食汇(火锅食材店)在8月拿到D+轮融资,新入局的玩家,一边搅局市场,一边对存量市场造成威胁。
尽管火锅食材超市颇受资本市场的关注,《灵兽》此前预测,疫情过后,居家火锅消费频次低、需求并不大、复购率也变低,与火锅店聚餐相比,还缺少社交属性,味道和体验也有一定差距,火锅食材超市未来恐怕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即便如此,火锅食材店只要存活一段时间,就会对火锅市场造成一定影响。而如今疫情的反反复复,也会对海底捞和餐饮火锅玩家造成陆陆续续的影响,尤其是店内的客流持续受限。
再从市场规模的数据来看,似乎更为宏观。
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火锅行业市场规模是5295亿,2020年因为疫情的影响,下跌20%,打到4246亿,到了2021年,回归到同2019年数据持平。从数据分析,火锅作为餐饮行业交易金额最大品牌,增量已达瓶颈。
正因如此,餐饮火锅品类的存量市场进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洗牌阶段,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相继做出关店策略也在情理之中,是存量火锅餐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之一。
那么,如此残酷的市场竞争下,海底捞的未来会怎样?
首先,如果关店300家,摆在海底捞面前最直接的困境就是,营收会下滑,并且在公告中称,关店不涉及裁员,其将在公司集团内部安排相关店门的员工及管理层,人员成本方面也不会有大幅度减轻。
其次,海底捞剩余关店时间还有不到2个月,短期内大规模关店还会涉及店面租金违约等事宜,尤其是海底捞偏好用长期租约以降低成本,因此,海底捞的支出也会骤然增加。
在营收下滑、成本增长之下,可能对海底捞以后的财报会被波及,进而对股价和市值有所影响。但无论如何,海底捞是“勇敢”的,勇于直面过去战略错误。甚至张勇直言,“作为海底捞的最大股东,我是不抱有希望的,任何企业都不会持续增长”。
这句话的背后道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曲折。
《经济日报》近日也发文评论海底捞关店之事。文中称,海底捞的自我剖析比较客观。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冒着被质疑的风险及时止损,企业至少还有打翻身仗的可能。这就像跑马拉松的选手发现鞋带松了,就停下来把鞋带系紧一点;发现跑步的节奏乱了,就调整一下呼吸,找准节奏再发力。
同时,文章强调,其他企业不必嘲笑正在系鞋带的海底捞。海底捞走过的弯路,其他企业未必不会蹈其覆辙。海底捞此时主动关店是刮骨疗伤,痛一时,利长久。
当然,海底捞也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如今其正站在十字路口。接下来,如果放弃以扩张换增长的规模化经营模式,重新追求经营效率,凭借过去的成功经验,也许海底捞又可以重新获得消费者和投资人的关注。
海底捞仍是行业标杆。
经济日报评“海底捞关店300家”,海底捞此时主动关店是刮骨疗伤,痛一时,利长久;其他还在狂奔的企业,也该低下头检查检查自己的鞋带了。
蜜雪冰城新增“幸运小食部”商标信息,申请日期11月8日,商标状态“商标申请中”。此前该品牌在郑州开设首家体验店,增加炸串等产品品类。
第五次出手!喜茶的投资出手带着明确的产业投资色彩,兼具调性的偏好,主要围绕茶饮,集中在产品、供应链有明确长板的品牌。
11月12日消息,蛙来哒已于日前完成A轮融资。蛙来哒方面表示,融资后,品牌将从两湖、江浙、两广等地区有序布局,2022年目标门店数量5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