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IFC沙龙现场直击 | 勇立潮头、重焕新彩,岭南非遗文化匠心之粹

广州IFC   2022-08-12 10:19
核心提示:对话非遗,感受岭南文化的N种可能。

四时流转,千年绵延,血脉共鸣,新旧共生。在一代代技艺人的传承与探索中,岭南非遗文化经历数千年漫长的传承、探索、吸纳、创新,发展至今日,拥有了丰富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8月10日,由广州国际金融中心主办,越秀商投、狮涵文化、潮汇龙舟、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铖榀集、广州市天河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支持协办的「对话非遗·造物」艺术沙龙在广州IFC[M空间]如期举行。现场,国家级非遗大师崔克勤等3位优秀非遗传承人代表进行了对话,希望通过非遗文化新旧的碰撞、兼容传递出非遗造物的精神,让非遗文化带着崭新的生命力走入人们的视野。

下面一起来现场直击,聆听老一代与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创意背后的故事与心得,感受传统技艺融合新思路重焕新彩的无穷魅力。

图片来源:广州IFC

对话【非遗·造物】,用心沉淀·倾心造物

千年文化古韵,为岭南缔造了一片浩瀚星空,璀璨的非遗项目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它们穿过时空隧道,从星际缓缓飞到我们面前。一代代非遗传承“守”艺人以匠人之心,用木偶演绎人生百态、用木雕记载历史、用彩扎技艺传承文明……这些独特的文化展现形式在历史长河中,汇成绚丽多彩的岭南“非遗画卷”,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活力,绽放时代芳华。

崔克勤

广东木偶戏 演一出精彩传奇

“木偶,源于汉,兴于唐。”在本次分享会现场,我们请到了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崔克勤为我们分享了他和木偶戏的“一生情缘”。

木偶戏,是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艺术之一,诞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其中,拥有七百年历史的广东木偶戏,又称“岭南木偶戏”,以其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而独树一帜。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戏剧文脉,被誉为“百戏之祖”。

国家级非遗大师崔克勤  图片来源:广州IFC

广东木偶戏的木偶制作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在崔克勤与剧团演员的解说下,我们一起了解了木偶包括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皮影四大种类,各个种类的木偶雕刻制作、操纵技艺以及艺术风格、神采各异,传神逼真,栩栩如生。

图片来源:广州IFC

“我们知道,木偶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它要在操偶师的手中‘活起来’,达到无生命而化为有生命,无情感而化有情感的艺术。”崔克勤与剧团演员通过一段杖头木偶戏《帝女花》表演,让我们对木偶戏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整个表演中,木偶之间、演员之间的视线、动作、情感都非常到位,从中看到了驸马与公主的情意绵绵。

图片来源:广州IFC

沙龙现场,还通过《三打白骨精》《哪吒》《垃圾大战》等经典剧目的作品赏析,让现场观众进一步感受到了人偶表演的魅力。

崔克勤解释道,“木偶戏发展到今天,它的艺术性越来越高,它的舞台综合性越来越强,木偶也是有生命、有情感,可以感动人、打动人。”随后,崔克勤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杖头木偶戏《人偶情》。

图片来源:广州IFC

一曲《梁祝》乐声响起,偶线在他十指间游刃有余地穿过,而木偶也像是有了灵魂一般姿态万千,木偶手中一根约10米长的红绸蹁跹,活灵活现。现场的表演惟妙惟肖,人与偶“四目相对”,情意绵绵,脉脉动人,达到人偶合一的超凡境界,这段不朽的传统爱情故事以木偶戏的形式呈现,令人沉浸其中,赞叹不已。这场精彩的演绎不仅让人感受到非遗艺术的魅力,更能感受到非遗文化立足当代的创新,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深深地打动在场观众。

《人偶情》是让崔克勤领悟到“人偶合一”的作品。30年来他不断根据社会审美的变化提高这个节目,注入新的表演技法和艺术元素,让《人偶情》成为人们百看不厌的经典。

欧琦辉

我与非遗的对话

在威武的狮头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彩扎狮头手艺人的文化传承。作为彩扎(佛山狮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黎伟嫡传弟子欧琦辉,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狮头扎制融入文创、现代科技乃至非遗教育中来,让狮头文化的传承拥有更多可能性。

彩扎(佛山狮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黎伟嫡传弟子欧琦辉

图片来源:广州IFC

欧琦辉分享道:“醒狮有南狮与北狮之分,唐始,演舞于朝,献于庆典;宋始,宫舞入俗,与龙共庆,南北初显;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图片来源:广州IFC

彩扎(佛山狮头)的扎作技艺源于明代,形体和装饰设计上均采用夸张而浪漫的表现手法,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南方狮头艺术的典型代表。

图片来源:广州IFC

欧琦辉通过“扎、扑、写、装”4种技艺手法让现场观众让大众直观感受佛山狮头扎作的精湛技艺。“如果说北方的醒狮更多的是倾向于写实,那么我们南方的醒狮就叫做是写意,它有自己的视觉表达要素。比方说额高眼大杏仁鼻眉金口,它们有自己的形象特征。如果用最直白最简单的来理解的话,那就是我们南方的狮子,它是具备了人物五官的特征。”

图片来源:广州IFC

在传承狮头扎作技艺的同时,欧琦辉还尝试用各种潮流的方式,让狮头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及生活。“将醒狮打造成一个艺术的IP。因为从传统文化到当代潮流的文化,它其实是一种进化的演绎,我们要创造出一种新的醒狮的美学系统,以及独一无二的醒狮文化内涵,即‘醒’。”欧琦辉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让狮头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小朋友接受属于岭南的文化传承。

欧琦辉还与我们分享了“繁花狮锦,百城百狮”计划,“我们希望能够让醒狮去到不同的城市,跟不同的文化继续碰撞,交流和融合,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市花,而我们的醒狮跟它的市花去相融合,就代表了一种欣欣向荣,守护与祈福的愿望,向我们的祖国表示我们最诚挚的祝福。”

张伟潮

雕刻新岭南

“对于非遗,人们曾一度担心它们脱不下‘古老、稀缺’的标签,与现代生活失去联结,尤其是脱离青年一代的视野。但现在,大家惊喜地发现,非遗这门‘老手艺’,遇上了一群‘新匠人’,碰撞出迷人的火花。”

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传承人张伟潮

图片来源:广州IFC

作为一名80后的新生代非遗传承人,每一次龙头的创作,对于张伟潮来说,都是一次与传统文化的新对话,作为一个传统手工艺者,张伟潮在制作木雕龙头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图片来源:广州IFC

“我是土生土长的黄埔下沙村人,在传统龙舟文化熏陶下长大。”张伟潮为我们分享,在水系密布、河流纵横的岭南地区,扒龙舟是盛行的传统民俗活动,广州人扒龙船,通过龙舟祈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团结族群和维系不同村落间的友好纽带。

图片来源:广州IFC

谈起与龙舟龙头的渊源,张伟潮分享道:“我父亲是一位老木匠,家中各类木刻工具齐全,儿时开始就在耳濡目染下学到了一些雕刻技艺,加上兴趣,造就了我的龙舟工匠之路。”2010年,张伟潮辞去了老师的工作,回到自己家里创建了一个简陋的工作室,开始了对龙头龙尾的研究及制作。“我的朋友和家人都很不理解,但我很希望可以通过我的努力,打破同质化的龙头制作方式,往差异化和定制化的方向去摸索,让龙头龙尾更有故事。”

张伟潮初时成立的工作室

图片来源:张伟潮

2020年,“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申遗成功,张伟潮成为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从一个工匠转变成非遗传承人,张伟潮的心态有了一些变化。“以前是个匠人,就想着怎么做好手中的工作。但现在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我想通过制作龙头,让代代成长的人们不要忘记村落的文化和历史,把龙头作为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

图片来源:张伟潮

从儿时的“随手玩玩”,到如今走向世界舞台,张伟潮在一步步的摸索、实践当中提升自己。他说:“龙舟龙头技艺背后,是我们的民俗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非遗所要传承的,不单是技艺,更是几千年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昔日的积淀成为今日的经典,今日的时尚经由时间历练,也将成为未来的经典。

触动心灵·沉浸式赏展

让非遗文化绽放新时代光彩

非遗是历史的积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传承也需要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让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走进人们的生活。

7月25日-8月12日,广州IFC[M空间]就以再现· 再造· 再生的形式,聚合和寻觅岭南非遗文化的手艺人和传承人,以非遗·市集·手艺三大核心元素,打造「非遗造物局」,吸引了不少粉丝前往观展。本次活动更是为了启发社会大众对非遗的多维度认知,激发并引导广大年轻人真正了解并爱上非遗,参与非遗的传播与传承,积极探索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N种可能。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簇拥,是文化自信与责任感的体现,是非遗传承保护的生力军。在此次展览中,小金深刻的感受到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苦学技艺,成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他们对非遗文化抱着不一般的坚持热爱,用现代理念为非遗扮上时尚色彩。他们玩跨界,把很多意料之外的创意元素和非遗结合,让“非遗”成为一种时新的“国潮”,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潮玩”,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

近年来,广州IFC[M空间] 通过定期举办艺术展览、社会公益、非遗文化、创意活动等活动,给写字楼里的白领带来文化和艺术的熏陶,让他们在写字楼里停留多一个小时,享受家与生活之外的第三空间。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文化艺术活动,让青少年群体近距离、便捷地接触、走近艺术,热爱文化,热衷公益。

传统非遗,其实可以承载很多想象,下一次又会是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期待!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文章关键词: 广州IFC非遗文化崔克勤
本文转载来自:广州IFC,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