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在泡沫顶点一夜梦碎的日本不一样,中国的经济下行更像是一场被预报了很久的超级台风。所有人都知道它会来,但是何时来、如何来、台风过境之后何人能够生还,这些忧虑已经在我们头顶高悬三年。
宁愿失败 不可失落
很多人形容习惯用“失落的三十年”来形容经济泡沫崩掉之后的日本。“失落”这个词很特别,它与失败不同,失败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可以越挫越勇、直至东山再起。但是,失落不一样,它像是一个被诅咒过的词语,缘由无从说起,结局怅然若失,回顾过去三十年的日本可谓处处不如意,如果究其原因的话,主要因为从宏观经济发展到微观国民的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失去了“主心骨”、大家已经并不相信“明天会更好”了。
好在我们有句老话叫“不蒸馒头争口气”,虽然同在东亚儒家文化影响圈,但与追求“决然之美”的日本不同,中国具有更为坚韧的民族特性,“好死不如赖活着”是民众更为广泛的价值观,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好好生活始终是中国消费者的最朴实的愿望。
最为寒冷的冬天
站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去看2019年的时光,有些景象仿佛还历历在目,新茶饮、新零售、国潮国货等等多个赛道齐头并进、好不热闹,却没有人能看得到花团锦簇下面的暗流涌动。
而突发的疫情仿佛一盆冷水扑面而来,无论是动态清零时的“局部安全”、还是“开放”之后的“人人自危”,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出于对经济前景与个人收入的担忧,让消费者捂紧钱袋拼命储蓄,集体消费欲望降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三年里,在商业消费领域之中,无论品牌级次高低、规模大小,都深受疫情影响,尤以餐饮、影院等为代表属于重灾区。在这个最为寒冷的冬天里,商业全体都面临着2016年的新零售之后,最大的一轮洗牌。失败、挣扎、破碎都不可避免,直至逻辑重塑、商业重组,最终涅槃重生。
春天,会远吗?
疫情仿佛一支催化剂,为过去十几年来发展过猛的市场加速了自我矫正,那些在疫情前靠“梦想”与“大饼”而活的品牌与企业,大多都进入了撤离与退守,而资本与市场也纷纷由疯狂扩张向理性发展极限转舵。
毕竟在后疫情时代,商业领域的存量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优胜劣汰也将不可避免,因为在钱袋子紧缩的“低欲望”情绪下,生活必须必要之外的娱、乐、购、游、美等其他版块的消费的确更难了。
所以,只有“新生”的力量,才能跨过这个寒冬奔向下一个春天。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而只有不断的求新求才能把握住消费市场上瞬息万变的机会。
在过去,风口蹭热度、营销博眼球都是常规的基础操作,不过在未来的后疫情时代,精准洞察消费者实际客观的需求才是更为实际与有效的解决方案。
更为精准的来说,后疫情时代将成为全新的顾客时代,无论对于商业行业哪一个关联环节的企业而言,业务、商品、场景、营销之中都可以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保持商品的热度与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关注度,除了目前需要掌握的创新求新方法之外,更需要具有跨界经营的思路方法以及尝试的勇气。
小结
商业世界永远处于优胜劣汰与迭代更新之中,眼前的寒冬已经来临,只有坚持不断自我变革才能迎来万物复苏的春天。
面向未来,随着大市场环境的变化,发展拐点也会很快到来,着力于顾客价值与深度运营的购物中心们,必将迎来下一个春天。
中秋档全国电影票房为3.89亿元,国产影片贡献超八成票房;北京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2231.2万人次...
基于客群不断地年轻化,商业年轻化成为一个永远的大趋势。既然如此,商业如何做到真正年轻化,如何抓住吸引消费者的流量密码呢?
街区商业充分抓住人们追求松弛感和多样性的消费心理,与大型购物中心相辅相成,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无论是购物中心、百货、商超、便利店、电商平台以及品牌商,都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会员服务来吸引并留住关键会员(或粉丝)消费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