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商业反思录:万般变化,尽在其中

感性城市SCity   2023-10-16 11:48

核心提示:往本质上去讲,泰国有许多很现实的,却无法过多言说的商业发展条件。

作者/佐夫 Zoff​

最近的曼谷,似乎陷入泥泞。

初到曼谷的第一天,手机上不断弹出新闻,百丽宫枪击案,一名中国游客遇难。而市中心暴雨和堵车不断,警察再暴雨里排查着路过的行人。

躺在酒店里想了想,还是选择拿着雨伞出门,在湿漉漉的街道边小心走着,去找几百米之外的COMMONS,想不到人还蛮多,大家坐在里面喝酒聊天,一如往日。

之后的陆续几天里,曼谷依然阴雨绵绵,来到Siam核心的几个商场,包括Paragon、Center、Square...这里客流依旧,就是多了许多安保,少了很多中国人,却多了许多中东裔和印度人。

一直有朋友提示我注意安全,可是虽然有枪击案和国际游客减少带来的打击,但看起来,曼谷还是曼谷,还是一个熙攘的国际都市,气氛依然。

在这种状况里,我也开始了对泰国的一种闲逛式探索,一连十几天的各种Walk,从曼谷到普吉,再到清迈,不想有“考察”的生硬和目的性,不想带任何的主观偏见,不想是什么同行身份,而是想去感受。

曼谷 湄南河

同样,这一次,我不想把泰国商业当作“他者”,当作一种所谓“理想商业范本”。而是想去的去看它们在生活中的真实样子,打开GoogleMap、少看小红书和大众点评,脱开游客式的打卡惯性。

不得不说,这些年的行业内外,对泰国商业的关注可一点都不少,甲方乙方不间断无数次的考察、踩盘、记录、学习、推崇...一刻都没有停过;同样,国内也出现了许多号称“曼谷式”商业,有相似绿植和水景,有舒适的公共空间,不管是盒子Mall还是社区,大家都很喜欢,也都很想去复制这种气息。

然而几年下来,模仿曼谷商业形态的很多,大家动不动言必称“国内的COMMONS云云”,而且模仿的很像,但坦白讲,总是感觉缺点什么,是的,常常形似却神不似。

同样,这篇并不是什么考察记录,而是一次不间断的线下商业反思集。是感想碎片的集合,对曼谷,对泰国,也是对现在的国内线下商业,有时候甚至没有在讨论商业,而是想寻找在商业呈现背后的一些事情,促成这一切的原委。

想找到泰国商业背后原点到底是什么,聊聊泰国商业的利与弊,以及作为一种商业生态的泰国,有什么是值得学习的?

以上,以下。

曼谷 ICONSIAM

①泰国商业的特点是“自下而上且自上而下”,是一个近乎完整的可持续商业生态。

是的,绝对不只是曼谷那几个让游客炫目的Mall,而是从街道旁的小商贩开始手推车开始,逐步形成的市集、街铺、社区超市、各种形态的小型商业组团,一直到令人震撼的综合性购物中心,SIAM令人兴奋不已且连成一片的大型商场组合,直到堆砌出ICONSIAM暹罗天地。这个不仅是曼谷的,更是全亚洲都绝无仅有的“国家象征式巨型商业体”。

泰国的商业一方面自下而上的“自发生长”,微观商业生态繁茂多元。“开店”是无数个泰国平民家庭的基础生计,在街边,把自己拿手的手艺,熟悉的食材,传承的手艺,或是在星级酒店高端商场打工的经历,然后带着家人孩子一起开摊开始,逐步的一步步升级,从街边到市场再到街铺、购物中心,一次次的市场沉淀,分层,筛选,进而形成无数个独特的商业品牌。

而另外,泰国商业也有自上而下的“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商业能力。有类似SIAM暹罗集团这样“皇权国企的商业开发体”,实力强,权力大,在城市建设上有话语权,可以在商业领域随心所欲的进行开发,集结整个泰国最优质的商业资源来做项目,把自己的场子连成一片。

所以这是泰国商业生态的真实面目,因为并不发达的电商体系,才构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线下商业生态:有丰富和微观的商业内容作为素材,也不缺大手笔投资、专业团队的进场、以及国际商业资源直接导入。这些都构成了泰国,或者说曼谷商业领先亚洲的前提。

清迈️WHITE MARKET 曼谷 果酱工厂

相对于国内,坦白说,开实体店创业并不是个普遍的事业发展选项,更不算是大众接受的社会共识,社会主流还是“东亚模式”:好好上学一路独木桥才是所谓“正道”。虽然这种价值观正在破产,但开店创业当小老板,似乎意味着低效且高风险,并不是被推崇的。

而这样的社会气氛和价值导向,直接会导致我们缺乏足够的微观商业“素材”,不仅市场竞争不够,也不容易产生出足够个性的品牌,而依托规模复制的连锁品牌又缺少个性,“场多牌少”,这些都导致了各种商业缺乏内容;同样,商业开发商也因为缺乏足够的本地品牌做支持,再加之资管开发的局限,以及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博弈,最终让我们的Mall难免千篇一律,诞生巨量的“标准商业”。

不得不说“非标商业”是个中国特色的商业词汇,按这个标准,泰国几乎每一个商业体都是非标商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在一个线下商业繁荣且自由发展的环境里,处处“非标”,让每个商业有独特魅力,才是商业的常态。

曼谷 EmQuartier

②泰国商业深受日本商业影响,几乎可以说是日式商业的“青春版&热带版”。

相信每一个来泰国旅游,或是考察的小伙伴都有这也的感觉,泰国的线下处处都有日本的痕迹;是的,我说的不仅是满大街的日系车,日式零售和到处开满的7-11,而是几乎从所有的商业细节开始,不管是硬性还是软性都“日系味”满满:密集且有层次的百货和零售展陈,主动提供情绪价值,习惯性的微笑和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态度、承接零钱的小托盘、用计算器打好价格给你看,就连敬语“sawatdeeka萨瓦迪卡”和“こんにちはkonniqiwa”出现的时机和频率都很像。

可以说,泰式商业承接了太多日系商业的传统优势,这或许是泰国商业高度成熟的关键点。

泰式商业的建筑空间尺度和日本商业也高度相似,不管是城市还是村落,所以你能看到大量一致化的内容,从招牌开始,密度极高,审美统一,堆货密集,善于利用各种空间等等,

但区别在于,泰国的商业相比日本过于成熟且老化的线下零售状态,显得更加“活力年轻”,并且拥有强烈的“度假感”,吸取了日式商业注重细节和系统性的优点以外,还衍生出自己的独特个性。

曼谷 Marche Thonglor

造成这些个性的原因或许是泰国的地皮,商业物业不是那么“贵”,可以在更充裕的空间里去表达商业内容。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泰国本身作为国际性的旅游国家,商业本身就面对着大量游客,于是度假感,强烈的主题化,给游客“直给”的刺激,几乎成为了泰国商业的必然选项,也因此,你能看到泰国这些商业空间的特色各异,并且在热带气候的条件下,远比日系商业更放得更开。

相比于泰国商业的“日系底色”,中国各种类型 商业体其实更深受“英/港系”,以及“美系超大规模Mall”的风格影响,兼顾“日系”特色;前者是因为港资商业对国内长达二三十年的直接感染,而后者则是因为中国接近美国的城市化特征,被万达系(早期)、SM广场等迅速拓展的结果。

这样的商业底色,让国内商业得以有迹可循且迅速扩张,和国际品牌接轨,但强烈的标准化,缺乏细节的商业框架面对更加细分且强调个性的商业时代下,就会显得有些生硬,不够细腻。

不得不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泰式商业”依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秉持日系商业的细节和效率,同时也拥有足够的个性和特色,才有了我们如今所能看到的这些商业场景。

曼谷 The COMMONS

③“直给”,是泰式商业的核心风格表达。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所谓“直给”,就是不需要解释和教育、就是“喷薄而出”,非常直接的通过五感刺激来调动起你想要去体验消费的欲望,而这,也是非常考验商业内功的一个维度。

曼谷近乎所有的商业形态,大到购物中心,小到街边的大排档式米其林,都在很直白的去表达着感官魅力。而当你走在普吉老镇那些档口的时候,门面展示着所有关乎餐饮里最诱惑的内容,明档,食材,扑面而来的“锅气”,基本都在吸引每一个过路人的注意力;同样,在各种的Market里,几乎所有的空间都在尽可能的打开,不只是通风问题,也同样是让气氛能够传递起来,即便是两家店,大家也尽可能的“打开”。

走在曼谷的大街上,广告是最直接且“肆无忌惮”的展露的,并且广告的内容大多是产品食材和模特照片,这也建立在整个曼谷平均水平不错的平面视觉设计上,这些广告物料的展示才让人觉得不Low,即便拼在一起也不会显得廉价掉价。

在泰国,你会感觉商业就是商业,不会被任何事所捆绑。是社会正常该有的内容,商业没有任何“所谓过分商业化的道德绑架”,没有什么社会压力,要求你这么做那么做等等,貌似只有中国人会有“太商业了”这种带贬义的评价。

在泰国,商业即日常,商业深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通过提升商业内容的品质,来去让商业的效率更好,相比之下,国内就显得过于收敛,瞻前顾后。

曼谷 SIAM CENTER

The COMMONS SIAM DISCOVERY

再具体一点,泰国的商业“直给”的关键词有几个。

首先是“密集”,再可见的区域里堆满信息照片和视频;其次是色彩,刺激性,饱和性的色彩组合始终是泰国商业场景特色,一眼难忘;再往后是气氛,是堆人聚人,尽可能让每家店都成为一个个小展台,让人坐在上面,也尽可能的被附近的人所看见,而非藏在其中;回到对于商业街购物中的商铺控制中,你会发现他们的商业对品牌呈现的要求是“溢出”的,把商业的内容向外推,占满所有公共空间的展示面。

如此宽松和直给的商业表现自由度,也着实让国内同行羡慕了。这其中固然有城市管理方式,对与“乱”的考量控制,但在国内商业都呼唤“生活烟火气”的当下,需要的并不是要拍多好看的照片发在小红书上;而是更多的尊重品牌方,运营方和活动方,让渡一些空间权力,模糊所谓的边界,这样的“烟火气”才是真实的,不是被表演修饰出来的。

但话又说回来,这又是在地文化的差异,南亚毕竟与东亚气氛不同,南亚开放、放松且热情,东亚城市需要端着,但也渴望松弛。

所以相比之下,中日韩的商业总归会表达的更内敛些,更加关注和城市和社会的平衡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更喜欢COMMONS、喜欢绿植白墙环绕的EmQuartier,喜欢清迈的那些有内容有气质的小店,对普吉的“凌乱热闹”缺乏感觉,因为他们都是烟火气的精致化表达,又简单,又放松,又能让人内心平静下来。

所以这也是泰国商业,尽管都是直给的、放松的,但也同样会有多样化的诠释方式。可以是“简单高级的直给”,也可以是“热闹烟火的直给”,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个角落。

曼谷 更新过后的SIAM Square

④步行友好、自然原始、记忆深刻的公共空间,是泰国商业的围绕和展开的起点。

坦白讲,泰国的商业往往最吸引你的不是里面的主力店,没有任何一个项目会让主力店成为主角,而是会投入精力资源想象力在公共空间上。

而泰式商业的公共空间的特点何在?在逛了那么多项目之后,找到一些感受。

首先是对于步行的尊重。尽可能的让步行动线好玩有趣,并且有各种角落可以让大家坐下喝咖啡聊天,甚至吃饭,从材料上,也尽可能选择“步行友好”的材料,各种对木板的使用,能做坡就绝不做台阶,能做台阶就尽可能少用电梯...等等这些倾向,几乎把各种类型的商业变成了步道公园,把这种闲逛和消费的状态融合在一起。

当然,可不仅仅是“好走”的问题,走路时能看到什么也很重要,实现要减少遮挡,足够丰富,看到尽可能多的店铺展示和绿植装置,引导着大家向前探索,而非一味的使用导视箭头该往哪去看。

曼谷 SIAM PARAGON

The COMMONSMarche Thonglor

在这一点上,Marche Thonglor、The COMMONS和FOODWALK都是相当有意思的案例,而且这也的公共空间往往是“去形式”的,不会过时,世界各国的人看到基本都会喜欢,“公园走走”是让全人类都能感到幸福自在的公约数。

说到这点,还不免谈到绿化景观。得益于良好的气候条件,曼谷的景观绿植以及不只是说可以当作商业空间的主角,去做各种形式演绎,可以飞天走地,可以软化广场。

清迈 宁曼一号

在清迈的宁曼一号,几棵古树成为了为整个项目定调的中心,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广场商街围绕着这几棵树的气质,在树木的遮蔽下展开,传递古朴自然的商业气质;同样,在曼谷的The COMMONS Ⅱ里,门前的一个大树成为了大台阶的视线中心,整个项目也以此为轴,编织出崭新的样貌。

的确,商场作为一种公共空间,最终依托的是什么?曼谷的商业设计师们想得挺清楚的。

装置总有看腻的一天,设计总有褪色的一天、主题风格也会有过时的时候,再好的主力店会有做不下去的境地...唯独只有舒适自然的公共空间才几乎是“永恒”的,也是所有人都乐见的答案。

曼谷 POWWOWWOW

⑤泰国的商业美学:功能主义+简单高级+国际属性

泰国商业有种过人的特质。就是不管从街边网红店,到社区商业,再到大型商场,都有种用简单的材料,堆出有高级感和好审美的能力。

而且这种特质,在近两三年越来越强烈,而且不光是泰国,在日韩包括香港,几乎新商业,尤其是城市更新商业都开始走一种轻盈且愉悦的“廉价美学”风格,即用简单日常低成本的素材,去做出好审美的商业空间,只不过很明显泰国要更快一些。

曼谷 Kurve7

这件事情的起点就在曼谷。

早在The COMMONS就开始实验,而后影响着亚洲其他项目的设计开发思路,包括REGULAR、Marche Thonglor、Kurve7、POWWOWWOW、SEE SEA PARK等一众新形态商业,用轻巧的钢结构和表演化的公共设施,精心设计的步道、楼梯、再加上绿植和树木,来形成自己的特色。

这种风潮能持续多久时间?但不得不说,这种风格是个让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建设成本可以压下来好算账、气质也符合客群想要的度假感松弛感,也很容易讲可持续和环保主义的故事,更是对传统购物中心“大力出奇迹”的反抗,新的品牌也喜欢这样开放性强,轻盈生动的空间。

在这件事上,国内似乎还没反应过来。大家还是会关注类似ICONSIAM的传统项目,大体量,强定位,全功能,震撼人心。在增量时代这么看没问题,就是需更多的Mall;但坦白说,在国内商业进入存量时代以后,更值得关注的其实式类似SIAM CENTER、Paragon这也的调改“常青树”,以及各种社区类型的“非标商业”。

而与之搭配的场景,审美和主题风格,其实也同样值得借鉴,这背后其实是基于改造成本与新内容的平衡。

曼谷当代设计中心 TCDC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就是曼谷的当代设计资源足够的有深度,并且国际化。

无论在平面、视觉、空间还是商业设计上,围绕着曼谷的可不只是泰国本身的团队,而是有不少欧美日韩团队都在这里有工作室or办公室,也同样有作品留在这里,或者把自己的工作地做成一个空间作品,说曼谷是“亚洲设计之都”一点多不过分。

而这也会涉及到一个对泰国商业最为重要的话题,国际化。

曼谷 ICONSIAM

⑥民族性和国际化的交融,快速推动泰国商业的成长

泰国的民族文化,总给人一种“又独立又包容”的感受,是的,从未被殖民过,但却对外来文化有着强烈的“和解能力”,而非抗拒、反感,这为泰国的商业内容的繁盛留下好的文化基础。

不同品牌和内容,来到泰国,都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泰式品牌”,在这个环境里怎么折腾都不觉得违和。

而回到具体的商业市场,泰国的商业没有在自己内卷,也不单单是在亚洲比较,而是在全世界进行竞争,这一切都因为作为泰国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地位,以及较高的国际化程度;以曼谷为例,对外贸易占这座城市GDP的90%,国际化成都堪比新加坡和香港。

再直接一点,你可能在泰国的商场里面碰到全世界的游客,这也反向推动了泰国商业的国际化水平,不光是服务人员的外语能力,而是所有的国际品牌基本都要在泰国进场,并且大量的国际商业内容涌入泰国之后,又和泰国本土的商业资源和在地文化开始融合。

以泰餐为例,泰餐也在不断进行着“国际跨界”。普吉岛上几乎集合了全世界各国的美食文化,而这些又可以和泰餐的食材、香料去做结合,最终诞生出许多“国际泰餐”样式,而普吉岛上足够多的米其林也是这么来的。

普吉的咖啡馆

同样,如果世界真有“地球村”这样的地方,那清迈一定是最接近地球村的样貌。

疫情打击之后,再加之游客的减少,清迈如今像一个更纯粹的“数字游民首都”。在商业上,从宁曼路到清迈古城,它的呈现更加讨好中日韩的游客,而在业态类型组合里,它几乎是一个理想匹配国际数字游民需求的地方,联合办公、按摩店、“世界料理”、政治正确的素食餐厅和环保品牌、再加上无处不在可以工作的咖啡馆,都为何为“游民之都”提供了范本。

而这种游民除了线上和内容工作者之外,同样也能诞生出有国际水准的独立品牌,也就是所谓更国际化的“主理人”,愿意将工作室和第一家店开在这里做尝试;而这些生态,也都再丰富着泰国的商业文化在国际环境里的交流和创造,GRAPH、Akhm,这些“异乡人”在清迈开的店一步步开到了曼谷、东京和全世界去。

当然,国际化对曼谷商业最深刻的影响还不止是商业内容的供应孵化,更重要的,依然是来自不同客群的需求差异。

清迈 PALY&WORKS PRoast8ryLab GRAPH

当你很难用一种套路去解决一种类型的客人时,商业的差异化就产生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肉眼可见的有些泰国网红店是生生被小红书、大众点评堆起来的,一去仿佛又回到了国内,全是中国人在打卡;而你用GoogleMap去找,则反而能发现一些在小红书上完全找不到的美食、和一些意外之喜。

当不同阶级,不同地方,不同性格特征的游客都能从自己的偏好,去在泰国找到自己喜欢的店和产品;当店里的服务员可以用七八种语言和你打招呼时,你就能想象到这个商业环境的可怕之处。

不得不说,靠个别天才所作的商业突破几乎不可持续的,只有开放接纳包容,才是商业不断发展创新的温床。

但一定要说的一点是,得到了国际化的好处,就要承受国际化的风险,展露出来的特色就是“乱”,以及“逆全球化”的分裂。如今的普吉岛更像中东+印度+俄罗斯客人的消费圣地,而清迈更像为中日韩和各种游民准备的地方,而这些特征的弊端都影响着这些区域的商业,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完全接受不了。

而这,也更带来些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

曼谷 SARNIES 野马蓝

⑦一些更多的感受。

再摆下去,这似乎是个写不完的文章。

泰国有太多的商业细节可以聊。在The COMMONS Ⅱ里,我才发现真正有意思的不是空间本身,而是塞满各个角落的空间创意,有给宠物留下的饮水区,有解决选择恐惧症的“餐饮旋转台”,还有公共桌椅装置的灵活组合。

而在曼谷、普吉、清迈,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小店,尽管疫情让其中的一些消失,但存活下来的小品牌反而更加旺盛,到处开店,有自己的供应链,独特产品,好的展览和审美,这些也同样是可以细细道来的内容。

但这样的叙述很容易写成流水账,具体还是留给大家去体验感受吧。

曼谷 郑王庙

同样,往本质上去讲,我也很明白泰国有许多很现实的,却无法过多言说的商业发展条件。

它关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永久的土地产权,政府对于商业的态度,社会极端的贫富差距,看不到上升通路的泰国普通家庭,只能去各种酒店餐厅去打工...虽然这些并不好听,但不得不说这些都是造就着泰国商业繁荣的原始动力,更好算项目的账,更低廉的人力成本,能用人的地方就不用其他方式,因为人工在这里最便宜。

这些往往是曼谷商业的幸运,但确是对另外一些人的不幸。有些条件我们也不可能拥有,更无法将两者的商业去对比,因为连基础的社会土壤都不一样,生长出的商业也不可能一样。

我们可以借鉴什么?

不只是空间景观设计,商业规划...在这些“硬件”方面,国内已经足够优秀了,也做的很好看,几乎世界领先。

而那些看不到,却能感受到的“软件”才是我们的短板,也是做创新和更新的核心环节。比如运营服务,审美风格,气息营造,这些“场与牌”透露出的商业价值观,以及对于商业的认真专注,将是我们一点点需要改变的方向。

泰国值得常来。商业万般变化,尽在其中。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感性城市SCity,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