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冬
来自 | 火锅餐见
导读:
1、餐饮品牌上市,背后的“道”是什么?
2、11年开出600多家店的“术”是什么?
3、可借鉴的点有哪些?
11年开出600多家店
品牌扩张背后的“道”
前几天,小菜园通过港交所聆讯,明日上市已成定局。
小菜园这几年,是真挣着钱了,根据他们提交的资料,从2021年到2024年8月31日,实现收入分别约为26.46亿元、32.13亿元、45.49亿元和35.44亿元人民币,期内利润分别约为2.27亿元、2.38亿元、5.32亿元和4.01亿元人民币。
一般说来,中餐的纯利润多在8%左右,看小菜园的纯利润率,属正常范围,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的纯利,已经超过10%,去年的情况,大家心知肚明,这个纯利率,已经超过了九毛九、百胜中国,以及老大海底捞。
在当下环境,保本就是赚,何况还有利润,确实够格上市。
◎小菜园产品
小菜园成立于2013年,距今已11年,根据其招股书数据,截止8月31日,全国已开出663家门店。对于中餐来说,这个数据其实挺猛的,要知道,西贝干了36年之久,开店也不过370家(窄门餐眼数据)。
那么,小菜园为何如此生猛,11年时间,竟能干到上市,对于火锅行业,又有哪些借鉴和启示?
当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时,不能只看他做了什么,还要看他的动机和初心,唯有理解了他的历程,才更能理解他所呈现的结果。
小菜园的创始人叫汪书高,安徽铜陵人,从2013年6月开始担任小菜园餐饮的董事长。
汪老板是厨师出身,18岁出来做工,干了整十年,才开始上灶炒菜,后来攒下点钱,两口子开始创业干餐饮,在开小菜园之前,两人已经有丰富经验,创立的和谐大酒店,是当地有名的商务型连锁酒店。
眼看这么成功,汪老板就想着带领品牌往外走,2011年时,汪老板带着600万去江苏,继续投资商务型酒店,但一直亏损,最终放弃,随后,汪老板开始考察市场,两年后的夏天,小菜园出世。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经营十几年商务酒店的人,突然转变思维,做休闲餐饮?说实话,挣惯大钱的人,基本看不上路边的三瓜俩枣,会觉得太辛苦。毕竟,商务酒店,人均上百,休闲餐饮,人均五六十块,利润一望而知。
能够有这样的转换,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关键事件,即2012年的国八条。
◎新徽菜
彼时高端餐饮受打击严重,纷纷转行,所以,2013年以后,很多餐饮品牌开启爆品战略,即是用一道菜打市场,不再做大而全的品类了,现在看,爆品战略似已过时,而在当时则很有效;
没聚焦一道菜,而是聚焦了“徽菜”的品类,道理很简单,徽菜两个字本来认知就勉强,要说从徽菜里拿个代表菜去打市场,不好意思,你得教育老百姓,时间和成本都不允许一个新创立的品牌这么干。这也是小菜园的高明之处。
而且在整个事件中,最核心的一点,当年2012—2013年的餐饮环境,与这两年何其相似,都是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得不被迫转型。适应下来的,会焕发第二春,不适应的,直接倒闭。虽然现在大环境比那时更差,但“转换思维”的逻辑是相通的——不转换,就得死。
所以,火锅人应该学的是转换思维,这属于“道”的层面,从市场环境和需求入手,去真正做贴近老百姓的东西出来。
接下来,我们再看小菜园的“术”。
火锅人可借鉴的
4个“神操作”
小菜园有4个值得火锅人借鉴的点,也正是这环环相扣的点,把小菜园推到了今天的位置。
第一个,以股份激发员工热情。出来打工,都为挣钱,小菜园的店长基本由厨师长担任(这可能跟创始人厨师出身有关),除了负责门店日常经营,还会保留厨师长的身份,总部会给到店长所在门店的0.5%—0.7%的虚拟股份,干得好,可升任区域经理,总部再给0.1%的股份,一旦拿到这个钱,收入直接翻几倍都不止,晋升渠道和收薪资待遇都十分明显。
第二,用利益绑定人才。战略做再好,没人执行,犹如纸上谈兵,小菜园捆绑人才,用的是“师徒制”,跟海底捞、喜家德一样。
老厨师培养新徒弟,出师后,可接管老店,师父再去开疆拓土,原有老店股份分徒弟一半,师父仍可继续享受老店红利,培养越多,分红越多,前提是餐厅得挣钱,当然,有了第一点,不怕餐厅不挣钱,员工热情被激发出来,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创新、去拉客流,所以你能看到海底捞为什么会千方百计、甚至去街上拉人进店,在他们眼中,那可不是消费者,那是行走的人民币。
第三,建立菜品提成制度。把一个餐厅当成一个工厂来运作,就会知道效率有多高,像厨师,不仅有基本工资,菜品销售超量时,多出来的就会有提成。
这就极大地刺激厨师们多出品好吃、创新且毛利高的菜,方法总比困难多,当企业面临菜品创新的窘境,不妨想一想,员工能从创新中得到什么,他们在等指令,还是在自发燃烧?
不难看出,以上三点中,有个非常核心的词——厨师。
在大家都在疯狂使用预制菜、天天想着“去厨师化”的时候,小菜园却把厨师的价值提到战略的层面。
不是你的厨师不够好,只是你没用好。
另外,还有第四个关键点——消费分级的天时,在大众消费不如当下谨慎的过去,几乎没人注意到小菜园,其新闻也很难见诸报端,然而,当老百姓都想着“省着花钱”时,他们会用脚投票、去自认为性价比高的餐厅,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按收入计,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客单价在50—100元的市场规模,占大众便民中式餐饮市场总额约62%,其中,“小菜园”市场占有率0.2%,排名第一,排在其后的,还有太二和呷哺呷哺,当然,这两个品牌不是败退就是亏损,跟盈利的小菜园无法相提并论,说句题外话,老二老三都如此艰难,其他人,又该怎么活?
切中消费分级的小菜园,吃到了趋势红利,这一点,很多品类也都有体现,比如陶德砂锅,20多年来,只开20多家店,外省几乎籍籍无名,而这两年突然爆火,也正是天时给了其走到闪光灯下的机会,当然,陶德本身也准备得好,运营、产品都很能抗打;还有这两年大火的罗妈砂锅,看似是快餐,实则是“简化了的中餐”,二三十元就能吃饱吃好,也是切到了天时上。
消费分级,哪里分得最厉害?答案是下沉市场,但并非下沉市场本身的分级明显,而是下沉市场与高线城市的分级越来越明显,所以,这两年很多大牌一股脑去下沉市场。(这其中还存在“降维打击”的因素)
小菜园从开始布局,就是主攻下沉市场,分级的东风一吹,立刻支棱起来,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8月31日,“小菜园”663家门店中,三线及以下城市近300家,占比40%以上;收入上,2024年前8个月,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为“小菜园”贡献了40.8%的收入,达14.32亿元;其次是新一线城市门店,收入占比为29.3%。
哪个地方生意好,一目了然。
在大众对价格尤其敏感的地方,举全部之力做性价比,几乎所向披靡,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主打性价比的牛肉自助火锅、小火锅、砂锅等品类爆火的原因。
写到最后
从布局,到产品、股份,再到组织架构,小菜园的闭环几乎无懈可击,而且是用快餐思维做中餐,在这一点上,还有一个品牌的模式值得关注,那就是“兰湘子”,不好说,它能否成为湘菜第一股。
在存量时代,大家一股脑儿去拼产品、拼效率、拼场景、拼模式、拼供应链,实际上,归根结底,拼的还是人,如何点燃团队和个人的激情,是企业成功的根本,而一些出挑的品牌,无一不是在“人”上下功夫,诸如海底捞、华莱士、半天妖、烤匠,都是佼佼者。
毫无疑问,组织架构的比拼时代已经到来,这将是对行业的一场升维。
广州知名餐饮品牌“清心鸡”确认停业闭店。广州市清心鸡沙田餐饮发展有限公司在10月15日发布声明,澄清了公司负责人卷款跑路的传言不实。
随着情绪经济和治愈营销的“心价比”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创产品必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与零售商业结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