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隆、黑石、凯德商业运营模式研究:发展历程与核心优势

投资界   2014-04-18 01:01

核心提示:结合三大标杆案例,再反观中国目前的商业地产现状,我们发现:商业市场整体处于上升周期中,但不同城市的风险情况分化明显;国内资本市场募资通道尚不畅通,缺少长期的LP投资人;商业物业退出渠道又十分狭窄。

  在住宅市场去投资化的大背景下,许多房企纷纷转投商业地产。尤其是缺乏人流和资金流支撑的二三线城市,已累积了相当多的商业地产泡沫。2011年北京商用物业新增面积108.42万平方米,而沈阳在建商业项目700万平方;成都去年立项和在建城市综合体超80个,总量达千万平方。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行业周期,如何利用资金杠杆,如何寻找最佳商业模式等,成为业届亟需思考的问题。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对商业地产标杆企业重新进行了研究。为方便讨论,现以资产负债表之轻重划分为三大类。

  

  标杆一:重资产型:商业地产开发商——恒隆

  恒隆地产的母公司恒隆集团成立于1960年,1972年10月在香港上市。2011财年公实现营业收入为51.6亿港币,净利润为57.9亿港币。2012年市值1145亿港币(华润置地的市值为804亿港币)。

  主要业务重点是商业物业之持有和开发;购入最佳土地,雇佣顶级建筑师行打造出最高质量的物业,并进行精细化运营。

  恒隆的目标是成为香港和内地市场最优质的地产发展商,是内地业务的先行者,目前业务中心逐步向内地转移。2011年内地业务占比已达54%(以收入计),其中尤以商业为重,内地商业租金收入占比超过70%。

  发展历程

  发展至今,恒隆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60年-1987年,即恒隆地产前身。公司创办以住宅开发为主。1972年上市后逐步向出租物业转型。1972年租金收入仅占公司经营收入的10%,而到1977年,这一比例增加到45%。1981年,恒隆因为过激争夺9个地铁建设项目,导致企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1982年,曾经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的风险。

  这一阶段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利用公开发售股权完成融资;用途用于住宅开发并增加持有型物业。

  第二阶段:1988年-1997年,即上升周期扩张持有物业。为了顺应90年代初香港地产的快速上升趋势,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张出租物业,并想先进军大陆。1991年陈启宗先生接任主席职位。期间完成了上海恒隆广场和港汇广场,大规模在香港收购出租物业,1993-1996年出租物业由40万平方米增加到70万平方米。1996年下半年,恒隆感到楼市泡沫愈演愈烈,在金融危机前成功高价抛售资质欠佳的物业。

  这一阶段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总计在资本市场上融资90多亿港元;其二,繁荣的租赁市场为公司贡献累计100多亿港元的资金;其三,高价抛售资质欠佳的持有型物业,实现30多亿港元的资金回笼。

  资金用途主要是增加持有型物业。值得一提的是,这阶段的标志性时间是,1994年抢先进入大陆商业地产。

  第三阶段:1997年-2004年,即调整期进军开发物业。

  利用香港楼市长达7、8年的低迷期,并基于楼市会再度繁荣的判断,逆势开始大规模投资现金流好的住宅地产,并耐心等待时机。同时,规模化的出租型物业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有效支撑了公司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两方面,其一,高峰期的售楼收益和出租物业的现金流支持,1998年-2004年间出租业务共计贡献了76亿的经营溢价;其二,累计贷款接近400亿港元。

  资金主要用于大规模发展开发性住宅地产。

  其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1996年,经济危机前高价抛售物业;二是2005年,宏观调控时收购土地。

  第四阶段:2004年-现在,即持有物业的跨越发展。2004年后随着香港楼市的逐步回暖,恒隆通过出售前六年积累的大量开发型物业实现资金回笼。同时,开始利用其在开发物业上的套利在内地商业地产市场扩张。2005年沈阳地块,2006年沈阳、长沙、济南地块,以及2009年初无锡大连地块。

  恒隆计划并开始在内地建十余个商业地产项目,每个项目投资额在20-25亿元之间,总价200-250亿元。

  这一阶段的资金来源是两个方面,其一,出售开发项目的资金回流,稳定的现有租金收入支持;其二,资本市场通过增发、发债、银团贷款等共融资250亿港元。

  资金用于跨越式在内地扩张持有型物业。

  核心优势

  第一、对行业周期的精准把握。1997年危机前大规模抛售套现,1999年进军大陆市场精耕细作,2007年危机前适时收手并在危机后又逆势扩张;第二、极强的运营能力,30年累计的运营资源和经验沉淀,选择最优的地段和设计标准并耐心经营至极致,稳定高效的运营团队;第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资本市场募资股本逾240亿港币,债务融资峰值超200亿港元。

  标杆二:轻资产型:资产管理型——黑石

  黑石成立于1985年,2007年在纽约证交所上市,共募得76亿美元,目前市值约164.2亿美金(2012年4月28日)。作为全球最大的房地产另类资产管理机构,截至2011年12月31日,黑石集团资产管理总规模为1,660亿美元,其中房地产资产管理的规模为480亿美元。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即1992年-1996年,初创期。

  1994年募得第一期房地产基金(BREP1),合计4.85亿美元,共计投资4.67亿美元。

  1993年投资了EdwardJ.Debartolo Corporation(拥有购物中心、超市);1995年投资了Cadillac Fairview(加拿大购物中心巨头)。上述都是投资于可转债后转化为股权伺机出售,投资额较小,后者成功上市。

  第二阶段:1996年-1997年,即高速发展期。

  期间共募集了7只基金(包括两只欧洲基金),合计208.5亿美元和23.5亿欧元。

  完成逾百笔收购,投资额超过200亿美元,总交易额超过千亿美元。

  以杠杆并购为主,业态包括公寓、旅游、酒店、办公、零售等,横跨美国和欧洲。

  最著名的EOP(387亿美元)和希尔顿(269亿美元)收购案均发生在2007年,至业内巅峰。

  第三阶段:即2008年至今,调整稳定期。

  期间共募集一只海外基金和一只债务型特殊机会基金。最新一期的BREP VII正在募集,预计募资超过100亿美元。投资收购范围扩大到建筑设计公司、物流、工业地产,甚至房地产基金。

  地域扩大到印度和中国。

  核心优势

  第一、对杠杆的充分利用,超强的募资能力保证了巨大的收购规模,7-10倍杠杆的背后是良好的信誉和灵活的融资结构;第二、运营能力,专业的资产管理团队(办公、特别是酒店)和对物业的重新定位和提升,为高溢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第三、良好的退出渠道,广泛的行业人脉和合作网络有效保证了资产的快速处置。此外,最佳收购时机和最优退出时间节点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标杆三:混合型:开发+资产管理——嘉德

  嘉德是亚洲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目前总资产达353亿新元,市值逾116亿新元(截至2012年5月11日),2011年总收入30亿新元,净利润10.6亿新元。嘉德开创了“资产管理型”房地产公司的典范:采用以资产管理带动商业地产投资的模式。公司管理5支REITs和15支基金,目前AUM达340亿新元,管理房地产资产总规模达603亿新元。

  发展历程

  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转型期——执行新战略。

  2000年合并成立了嘉德置地,确定了轻资产战略,开始剥离非核心资产。2001年发起首只REITs(CMT),置入集团在新加坡的3个商场。2003年发起以新加坡本土零售物业为主的私募基金(CRS),用于给CMT输送物业,标志着基金与REITs配对的探索。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大规模进军中国市场,将新加坡模式复制到中国。

  2003年获取北京上元项目,标志着大举进军中国住宅业的开始。2004年发起第一只中国资产私募基金,专注于住宅开发。2005年发起中国发展基金,收购35家购物中心。2006年将中国大陆的7个商场打包进入REITs(CRCT),并开始有意识地使基金和REITs配对。2008年起基金名下的西直门MALL注入CRCT,标志着“REITs+基金”模式在中国复制成功。

  第三阶段:成熟期。到2011年,凯德已发型了5只REITs和21只私募基金,其中全部的REITs和15只今仍在运行中。

  核心优势

  第一、真正实现了“风险的买卖”,风险较高的养商期由集团或愿意承受高风险的私募基金来完成,物业成熟后通过REITs将资产出售给追求稳定的公众投资人,并保留物业的管理权;第二、运营管理能力较强。

  结论

  结合上述三大标杆案例,再反观中国目前的商业地产市场现状,我们发现:商业市场整体处于上升周期中,但不同城市的风险情况分化明显;国内资本市场募资通道尚不畅通,缺少长期的LP投资人;商业物业的退出渠道又十分狭窄。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我们将如何应对?第一、迫切需要发挥资产管理业务的几何效应,培养并积累忠诚的长期投资人。同时,集中精力提高产品品质,尤其是工程改造和招商工作;第二、充分利用金融杠杆,通过买卖风险优化资金结构,提供资金利用率;第三、解决好退出通道问题,境外可通过上市或者REITs通道;境内可选择拆分销售,但前提是提供资产管理服务,避免散售后的恶性竞争情况。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文章关键词: 恒隆黑石凯德
本文转载来自:投资界,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