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由于电商冲击、存量较多等因素,商业地产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面临诸多挑战。而转型也成了当前最热门的话题。10月31日,两岸文创文旅商业地产趋势论坛现场,针对“商业地产转型路在何方”话题,行业人士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阿尔达商置资本集团总裁梁飞建认为,这几年,商业地产伴随着整个房地产快速发展后增量过剩的形势,“商业地产转型路在何方”这个话题很切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坦率讲,商业地产的运作,是很多同仁现在比较痛心或者心情比较沉痛的话题。”梁飞建直言。
中国有商业地产这个名词的时候,更多参照国外一些案例,那时候会谈到一个话题是:目前在国内一线城市,人均商业面积是什么样的标准?在正常的二线城市人均商业面积达到1.5是比较合理的。我们看到在一线城市包括省会城市,讲到人均商业面积的时候会觉得其实不是1.5的概念,现在超过3、4,甚至在高存量的城市达到5。这样一个情况其实跟我们整个国家体制有关系,房地产作为一个拉动内需重要的经济指标,商业地产是房地产过程当中的衍生品。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当市场上出现大量过剩的情况下,买方市场已经不存在,就需要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对这个商业项目进行精耕细作。在十年前、五年前经营管理商业项目或者百货公司的时候,可能很多品牌商家需要一个岗位,通过很多关找我们。而现在可能变成另外一种市场,变为乙方的市场,梁飞建表示。
从整个政策面、现实面出现了很多悲观的成分在里面,过量开发,包括招商觉得日子不好过,营运压力非常大。仍然看到很多市场上有的很不错,包括爱琴海购物中心开业创造了48万的客流,还有林总吸纳的好多第一次进入市场的二线品牌。市场下行的时候,如果行业通过共同的努力,通过我们专业的才华倾注到项目当中去,我们可以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商业地产前面快速发展给到我们很多的机会,发展到一定量的时候,是从业人员的压力。这种情形之下,我们该通过什么样的一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减轻这个压力?
第一点就是创新,刚才讲到一个是量的增加,每个城市里面就一两个以城市为中心,有大量的客流和人口基数,消费作为支撑。其实做的时候,你只要有基础的运营,可以很好去发展。
发展到今天很多城市成为过量,我们要去思考购物中心怎么样进行不同的定位,来避免同质化。首先在进行商业定位的时候,就需要重新回归到购物中心所去服务的主流群体是谁,这个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话题。
随着整个商业地产的发展,城市商业项目不断增加,商业地产面临的主流群体已经发生改变。今天,我们主流群体变成90后,随着新一代作为主流消费群体,对整个商业定位要沿用消费习惯,对体验更重视。现在很多餐饮很火爆,不是因为是百年老店,或者有非常好的品质餐饮,可能引起有非常好的就餐环境,或者就餐氛围很迎合年轻群体的需求和喜好,这里延伸到业态上的创新,这是刚才讲到创新上的问题。
第二个重运营,当机会多的时候,随便一个商业项目按照常规思维做进去,这个时候可能可以经营的很好。但当量很大的时候,一个商铺,每家商场想去抢它的时候,便从原来主动变成被动。现在为什么出现一个好的品牌,很多项目同时聚集。或者大家通过装饰贴补吸引到广场里面来,其实回归到品牌商对商场的需求,租金高低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关键的意义,关键的是品牌来了之后是不是很好的经营,或者在这里能够很好的获取经营利润。购物中心招过来开业,后续开业之后能不能很好把项目运营好,让所有的商家进来有很好的利润空间。
结合刚才讲的目标群体,这里面用到了O2O跟消费群体有关系,原来讲到商业的经营,某种程度上只是简单商业的服务,到今天为止发生一些改变,不是简简单单打扫卫生,物业的服务。原来是经验值,现在用到一个新的词叫大数据。大悦城为什么很多项目做得好,因为他大数据做得非常好。
第三个观点,现在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这样就会造成在房地产行情不太好的情况下,大量的资金积压,造成地产这一块后续发展或者在经营上面很大的障碍。现在国内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具备,很多项目在对接资本市场的时候没有很好的退出机制,或者在前边不能争取到非常好的条件。这就有待于从业人员从整个项目前期规划,包括运作的时候,经营这一块创造非常好的模式。在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时候,有很好的退出机制,等到投资回报前期不能达到或者需要很漫长的过程,这个在根本上得到解决,就可以解决目前大量存在的问题。
许多项目不是运营驱动,而是由“投资驱动or规划驱动”,或者是被“拍脑门驱动”得来。最终结果就是脱离实际,沦为“表演式商业”。
七彩ME TOWN杯“我要上春晚”选拔赛在昆明七彩ME TOWN购物中心启动,吸引了昆明众多才艺小选手的到来。
源于对生活中“吃穿行”的热爱,蔡贵春于十三年前义无反顾的踏入商业地产行业,从此成为一名矜矜业业的商业地产人。
商业魅力在于它的复杂性、多元性及它所带来的改变世界和社会力量。从事商业的人便是一群走在时代前沿的人,更是一个个有趣的灵活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