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处于一个新媒体的大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报道众说纷纭。呼吁大家在转发分享的时候,要注重自身的影响力,尊重事实真相,我们相信,谣言止于智者!
上海力宝广场LV店
Louis Vuitton(以下统一简称为LV)关闭上海力宝广场店的消息一出,立即成为舆论热点,不少新媒体对此做出了各种报道,有些内容令圈内人士感到疑惑。
为了理清此事的客观情况,媒体立即联系了LV中国区总部办公室,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他们迅速对LV在中国区的渠道策略和发展趋势做了官方回应。
一、LV官方回应2个报道:“皆不属实!”
问:《LV中国市场遇危机,2月底将关闭上海一间旗舰店》这篇文章称“LV中国市场遇危机,今年将关闭20%的店铺,每1个月关闭一家店?”这消息是否属实?
答:“不属实。虽然力宝广场店关闭,但在上海仍有三家店运营,在郑州会开新店,无锡店会做店铺升级。”
问:在《LV接连关店 再撤太原门店》、《奢侈品关店潮继续,谁来做“LV们”的接盘侠?》这两篇文章中相继表达“如果没开发商的巨量补贴,LV早就关店了”以及“若开发商想吸引LV入驻,如果确保 2-3年免租期,LVMH会考虑开店”这两个论点是否属实呢?
答:“以上两个论点皆不属实。LV整个品牌店铺的布局策略,倾向于看长线策略,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奢侈品品牌,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策略非常重要,商务条件并不能决定一切。”
二、2016年LV将继续在国内积极发展
除了回应一些媒体的不实报导之外,LV也与我们分享了品牌的发展计划。2016年LV在投资和扩张方面会有重大举措,比如会操办首个在中国的LV基金会分支。同时,也会往电商发展,目前正在筹备过程中。
法国LV基金会
三、关于奢侈品牌开店、关店的更多思考
1、品牌主动优化渠道布局,不应过度解读
一直以来,LV坚持不降价、不做奥莱,追求一个长远、持续的品牌形象。但即使再强大的品牌,在零售大环境遭寒冬时,也无法独善其身。
品牌主动进行店铺的优胜劣汰,渠道优化,属于正常策略行为,无需过度解读。
比如,LV在成都的店铺,从仁恒置地转移到成都IFS;厦门的店铺将要从厦门马哥孛罗东方大酒店转移到磐基名品中心;北京旗舰店已经从国贸一期转移到三期。这些店铺的关闭、转移都是一个品牌自身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不必过度解读。
2015年3月,北京国贸旗舰店开业
2、LV店铺转移,折射商圈变迁
从LV的关店和转移可以看出,国际名品店铺的关闭、转移,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一个区域零售市场发展以及某个商圈的繁荣变迁的现象。
比如,2015年11月,广州LV店从丽柏广场撤离,在广州仅保留太古汇的店,印证了商业中心从环市东向天河商圈的变迁。
广州太古汇LV店
3、租户更替,并非品牌间市场地位的填补
一些标题党用“维秘替换LV”这样的字眼来吸引目光,产生的误导很大。“维多利亚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品牌很优秀也是市场热点,但她承租了力宝广场LV店铺的位置,并不代表维秘替代了LV的市场地位。就如同居住在名人故居,但并不一定会变成伟人,便是同样的道理。
某个位置上,品牌租户的变更可能代表了商场定位的调整、消费客群的变化,但并不能说明新的租户替代了原有租户的市场地位。
四、iziRetail呼吁新媒体加强责任意识,用户分享时明辨是非
对品牌而言,店铺的新开和关闭,是渠道优化的正常选择,尤其是关店,要区分被动还是主动,某些不懂行的报道,会过度渲染、放大,造成更多从业者的过度揣测和推演,矫枉过正。
新媒体可以只是一个传播工具,可以没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必须保证自己传播、分享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即使有观点,也不能偏离事实太多,不然会对受众有不良的影响。新媒体应该拥有自己的观点、原则和底线,分享正确的看法,而不是误导大众,特别是拥有巨量粉丝的新媒体。
内地,LV扩张愈发缓慢和谨慎?香港,LV正积极释放新信号,抄底香港时代广场或是再度“重仓”?LV在下一步什么棋?
据港媒报道,LV将重返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开设新的旗舰店,新店位于商场中庭楼层,占地约1.2万平方英尺,预计最快将在圣诞节前开业。
国内个人奢侈品市场首次出现了10%的下滑,结束了长达五年的增长期。与此同时,全国住户存款激增17.84万亿,同比增幅几乎翻倍。
关闭的门店,从业态来看,商超业态至少有140家,百货有2家,烘焙茶饮有约900家、餐饮服饰等其他业态有160家。
家乐福闭店潮在全国蔓延,不久前,家乐福在北京、武汉等地的门店宣告全线关停,上海、无锡、苏州、海口等地的多家门店也先后关闭。
5月8日,百年人寿变更股东和注册资本正式获批,大连金运通过收购和受让持有其9.1亿股股份,持股比例11.51%,取代大连万达成为第一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