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赢商网上海站主办的商业地产行业高端沙龙《赢商网海上赢商汇》第18期,在天平路392号大蔬无界徐家汇公馆成功举办。本期沙龙主题是:品牌全渠道跨界融合新思考。针对该话题,上海摩提工房食品有限公司集团总裁CEO汪志刚认为,餐饮行业不是好玩的,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上海摩提工房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是日本“贝尔多爸爸泡芙”在中国的加盟商。2010年,成功转型,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公司已成长为中国大型休闲食品连锁和加盟公司之一。旗下包括摩提工房、西树泡芙、Hello Kitty人形烧、和米堂、清潭洞、巧满满等多个知名品牌。“摩提工房”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当家人——集团总裁CEO汪志刚,其本人曾是麦当劳、家乐福的第一批中国员工,并且在跨国连锁公司做过15年的高管,还担任过康尼格拉集团中国区销售总监、美国富客汉堡中国区首席代表。拥有丰富经验的汪志刚发言不多,但往往每句皆能切中要害,观点犀利。
赢商网:您如何看待餐饮行业的发展现状?
汪志刚:消费者在发生变化,产品也要做相应改变。我们发现价格越便宜,消费者的忠诚度越低,因此摩提工房靠创新去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因为新产品更容易吸引消费者,消费者也更容易接受,所以我们不断的推出新产品;消费模式在改变,商业模式方面也要有所调整,可以开展异业模式,比如摩提工房与悠游堂,迪卡侬开展异业合作等都是不错的想法。总之,市场在改变,做品牌的人一定要抓住市场的敏感度,跟着市场来走。
赢商网:您如何看待跨界融合对品牌的意义?
汪志刚:术业有专攻,我不建议非餐饮的人士贸然的进入餐饮的圈子中来。餐饮不是那么好玩的,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餐饮是最苦且收益最少的行业之一,当然其中有许多乐趣,但是餐饮的细节相比任何行业都多,而且抗压力与抗耐力一定要强,因此我说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我建议各位同餐饮专业的伙伴合作,我们餐饮做ip,然后你们授权给我们,无论你是在儿童产业还是在家居里面,你们提出想法,我们再根据你们的场地以及卖的产品来量身定做,创造一个新的品牌,这是一个更适宜的方式。
赢商网:在跨界融合上,摩提工房都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思考?
摩提工房现在旗下有十个品牌,有甜有咸,有饮料有零食。摩提工房是小而美,跟谁合作都可以,且低成本、变化快、风险低、退出快,谁同其合作成本都不会很高。首先,在不同任何人合作的情况下,摩提工房可以独立拿下整个负一楼,这是基于目前整个集团里有十个业态,而将来每年会推出三到四个品牌,三五年后将会有二三十个品牌的基础,所有的商业地产都可以从这二三十个品牌当中选择,根据周边的消费层次、商场的特质,分析好所需要的业态,摩提工房都可以提供;第二种,摩提工房正尝试跨界融合,开发适宜在电影院中饮用的产品。在大的服饰品牌店中保这种租金贵而频效低的位置卖咖啡、泡芙这类带香味的食品。再比如在乐刻的健身房,卖沙拉、健康餐、鲜榨果汁等。摩提工房小而美,可变化性强,融合性高,这是其他品牌所不能做到的。
赢商网:作为品牌商摩提工房能够带给购物中心什么,您对开发商方面有何建议?
汪志刚:摩提工房是最适合商场做的品牌,小到40平大到200平都可以开店,对于新的场地来说我们只要拿一个200平的场地开一个集合店就可以了,对于老的场地来说我们可以把20-40平的店散开,开在不同的楼层和角落,这是变形金刚的概念,随意组合分布;摩提工房频效非常高,大的餐饮拿个200平也就做个一两万,但摩提工房在三四线城市如山东东营的万达一天的营业额有三万八,这是很多大的餐饮都不能做到的;摩提工房当前是走加盟的渠道路线,80%的店是加盟店,对于商场最好的选择就是跟这样的业态合作。很多人说不敢放加盟,或者说加盟有点乱,而摩提工房是中国少有的敢去开那么多加盟店,同时管理一点都不差的集团;摩提工房是引流的企业,商场中很多品牌是靠这种小业态去把顾客拉进商场中的。
而像摩提工房这样频效高且具有引流作用的小业态往往又面临着租期短,免租期少,占地小因此租金贵,门槛相对较低因此竞争对手多的尴尬境地,这就需要商场更好的关注,提供更多互惠双赢的方式方法。
作为“小而精”连锁企业的代表,摩提工房由单一品牌经营转变为品牌集合体,由开店赚钱的模式逐渐转为孵化品牌的平台,不断进行升级、优化。
汪志刚称,将把摩提工房的产品集合到一块,每年孵化四、五个品牌,争取商场的负一层基本上都是摩提工房的产品,打造休闲小吃的大食代。
针对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赢商网采访了红星大卫茂董事长许华锋,许总就相关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赢商网采访了江苏智儒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逸,朱总就相关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江苏出台的《关于完善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指导意见》,赢商网采访了南京一九一二集团副总裁邱敏,邱总就相关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孙旭东与赢商网分享了景枫KINGMO近期在商场运营端的一些做法,以及他对于商业未来十年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