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说屈臣氏2018年要在中国市场开出3800家店,这意味着啥?
可问题不在这里!目前屈臣氏在中国市场拥有2622家店;换句话说,在未来的2年半里,屈臣氏要在中国新开出1178家店,按照屈臣氏在2015年财报中透露的数据显示,屈臣氏一家新店的成本约为90万港币(约合77万元),而且需要10个月回本。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投入。
另一方面,屈臣氏在中国每家门店在2016年上半年营业同比下滑8.5%,店铺表现明明在走下坡路,屈臣氏却要加速扩大规模,这笔帐到底是怎么算的?算对了没有?
可以看出,屈臣氏是狠下心要把规模做大了。一方面,屈臣氏已经彻底接受单店业绩下滑的事实。所以,在它的预期中,2018年单店的年营收和月产出均低于当前的水平。
但我们也可以看出,以目前屈臣氏的营收状况来说,它依旧有容纳门店单产下滑的利润空间,每家店少赚点而已,并不代表亏钱。毕竟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屈臣氏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事业部的毛利率反而增长到了22%。
另一方面,单店产出虽然在下滑,屈臣氏还是想进一步在中国市场扩大规模的。宁愿靠堆量的方式也要把中国市场的总营收推上去;换句话说,日子越不好过,我得把饼摊得越大才行。
大家都不好过的时候,屈臣氏偏偏要扩大规模,用自身已有的规模优势来挤垮竞争对手,这也印证了诸多专家推断未来行业寡头化发展的趋势。
屈臣氏未来的主力消费群体是90后!
当然,其化妆品店也是这么打算的,毕竟,得年轻消费人群者得天下嘛。
可现在的年轻消费者早就对屈臣氏里的缠着人消费的BA热无可忍了。另一方面,屈臣氏里赚钱最多的自有品牌也很难勾起年轻消费者的兴趣,而这两点都成为未来屈臣氏动刀的对象。
一、弱化BA强推作用。据一位屈臣氏供应商透露,未来屈臣氏会尝试“去BA化”。当然,这并不是说屈臣氏里不再设置BA了,而是改掉BA们”步步紧逼、强行安利’的销售方式,让BA只能负责单个或特定几个品牌的销售,做到专注专业给予消费者护肤、彩妆建议,不以完成一次性销售为目标。
其实BA们自己也不愿意天天磨着消费者买产品,此举给消费者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同时,也给BA们降低了业绩压力嘛,一石二鸟。
二、弱化自有品牌的销售。虽然自有品牌为屈臣氏中国贡献了近1/5的业绩,但屈臣氏自有品牌知名度和回购率普遍较低、只有靠人员强推才能实现销售。这种模式在为屈臣氏带来高利润的同时却也消耗了屈臣氏在消费者中的好感度,让消费者远离屈臣;同时,也消耗了其他品牌的资源。
弱化自有品牌的销售可以为屈臣氏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也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与其他品牌的矛盾。
看来,屈臣氏是铁了心要扩大在中国市场的规模了,连赚不赚钱都不在乎,先霸占了市场再说。
自2024年5月1日起,现任屈臣氏集团首席运营官兼屈臣氏集团(亚洲和欧洲)首席执行官倪文玲将接任黎启明,成为屈臣氏集团新任首席执行官。
在《FBeauty未来迹》看来,已经熬过了至暗时刻的屈臣氏,接下来重回巅峰的道路并不复杂,核心就在于“组织力”和“口碑”。
对于每个品牌来说,联名只是第一步,在联名后做好新客户运营以及老客的维护,更是品牌应该长线关注的精细活。
近期,一家由曾被列入“影响美国历史的商业七巨头”之一的查尔斯·郎佛迅创办的化妆品公司露华浓(Revlon)申请破产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