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星巴克联手腾讯,在广州高德置地秋广场星巴克门店开了一场发布会。
会上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微信用户8日起,可以在内地所有星巴克门店使用微信支付。一方是在中国接近2500家门店、2016年单店年销售额(AUV)预计84万美元的星巴克,一方是拥有4亿用户数的微信支付。
以后买星巴克咖啡,可以刷微信了
此前,我不止一次听人调侃,在这个出门都不用带钱包,吃个麻辣烫都可以扫码支付的年代,星巴克这个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却不支持微信、支付宝。
就在刚刚,星巴克与腾讯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宣布达成战略合作。
双方宣布:从今天(8日)起,星巴克全面接入微信支付,顾客可以在中国内地所有的星巴克门店,使用微信支付买咖啡了。
星巴克中国数字创新副总裁刘文娟(左)腾讯副总裁张颖
国内星巴克可以用微信支付
双方的另一个合作计划是,星巴克的礼品心意卡将在微信上发布。
星巴克在昨天(12月7日)刚公布了一项为期5年的增长计划,该计划将在世界各地开设更多商店,到2021年全球将增加1.2万家店铺。
在中国,星巴克新开门店将会超过5000家。
一次令人意外的合作
事实上,我对这次双方的合作颇为意外。
一方面是因为这场发布会很神秘。因为在活动开始前一分钟,我还不知道活动的主题,只是被告知:“请务必到场,重磅消息。”
另一方面是因为,星巴克对移动支付,一直有自己的“算盘”
——尽管国内顾客想用微信、支付宝的呼声很高,但此前它一直致力于通过绑定星礼卡、星享卡,打造自己的生态闭环系统,藉此保持客户粘性。
有点像先充值、再消费的“预付费”的方式
这种闭环生态系统,已经让星巴克在美国市场吃尽了甜头。全美星巴克连锁店每周的移动支付金额约700万美元,星巴克堪称“美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商”。
既然在美国有了移动支付的成功范本,那星巴克为什么要让第三方的微信支付“横插一脚”?
星巴克支付,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
迫使星巴克做出改变的,或许是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崛起。
2015年,全美移动支付总额为87.1亿美元。
而在同一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9.31万亿元(约1.44万亿美元),是美国的165倍。
另一个数据,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3.58亿,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已经提升至26.17%,而在北美,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只有18%。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国内顾客的移动支付习惯,被微信和支付宝进行了长期培养。而这两个支付工具,也被视作最便捷的支付方式。
反观星巴克传统支付,除了要与各大银行协调星礼卡充值,“先充值、再消费”的星礼卡支付,也并不太符合国内顾客的消费习惯。
另外,星巴克近些年一直在强调“第四空间”——数字化和电子商务业务。
今年10月王静瑛升任星巴克中国CEO。她除了完成每年500家门店的开店计划外,还要领导创新业务在中国市场的拓展,包括数字化及电子商务业务拓展。
最后别忘了,“倾听消费者声音”是星巴克引以为豪的价值观之一。
尤其在“中杯门”的质疑声之后,顺应顾客呼声推出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也让它赢回了一些好感。
舒尔茨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过:作为一个消费品品牌,本土化是走向成功的必然之路。
如此,星巴克与本土第三方支付合作,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星巴克在中国的“朋友圈”
在中国,与腾讯这样的网联网巨头合作,于星巴克已不是首例。
2015年12月星巴克与阿里巴巴合作,在天猫开设网上旗舰店,售卖实体及电子版的星享卡和星礼卡、浓情咖啡券等产品;
霍华德·舒尔茨与马云
2016年9月末则传出与百度合作的消息。称星巴克中国(包含江浙沪)将在2017财年内完成外卖建设工作,已向百度外卖伸出橄榄枝。
与阿里开网店,和腾讯搞支付,跟百度做外卖,与BAT称兄道弟的星巴克,看上去依然是那个“咖啡界最懂科技”的品牌。
当高定价叠加价格战使星巴克错失了中国这一最大的咖啡增量市场,再加上全球经济下行对咖啡等可选消费的冲击,星巴克的天花板已经来临。
阿里旗下银泰、高鑫零售、盒马均被传出要卖身,京东持续加码线下。对这些大厂而言,战略和抉择不会一成不变,如何活得更好才是永恒的命题。
12月20日,有媒体报道,阿里CEO吴泳铭已经做出了一系列资本规划,盒马已经在考虑出售。对此,盒马方面对媒体表示,该消息为不实传闻。
蜜雪冰城,3月开店326家,4月开店787家,环比新开门店数增长超两倍。第二名为古茗,4月新开门店24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