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风口VC接盘,大风口AT做局。”
从to VC到to AT,拥有大量资本和极强产业地位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已经跻身中国创投第一梯队,成为中国创投市场最大的买手。
从最大的电商平台发展成为集零售、金融、技术、物联网等服务为一体的商业基础设施平台,投资正在成为阿里巴巴争夺未来的常规手段,且进入“加速跑”时段。
一组值得关注的数据是,截至7月21日,阿里巴巴(不含阿里系其他主体)2018年投资项目数为38家,领域涉及新零售、电商、物流、人工智能、企业服务等,总金额达到1020亿元,逼近2017年阿里全年的投资笔数(35家)和投资金额(1195亿)。
这并非全部。在阿里的投资版图,还有很大一部分投资是通过旗下的云锋基金和蚂蚁金服实现的,从天使轮到VC/PE,甚至上市公司,阿里进行了全线布局,时至今日,哪怕将阿里放置到创投圈,也很难定义它的投资属性和边界。
当舆论还在争议腾讯投资对财务回报的追求已经超越战略意义,沦为一家投资公司的时候,阿里的投资风格在业内也颇有争议。
与腾讯投资金额有大有小,且大多没有控股权不同,阿里往往不惜重金全资收购,或者进行大比例股权投资,也因此往往被打上“风格激进”、“吸血大户”、“控制欲强”的标签。
无论从投资阶段抑或投资风格来看,阿里主导战略投资,强调被投企业与公司业务的高度协同作用。
阿里战略投资部总监谢鹰将阿里的投资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阿里实体业务的强耦合投资,通过收购和投资增强集团业务,提升效率;另一类是探路型投资,当下业务关系并不强,但未来会对行业产生影响的也会投,例如AI。
在投资阶段上,阿里偏好中晚期项目。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2017年阿里巴巴有23%的投资事件发生在发展期阶段(B、C轮),D轮及以后的事件占比达13%。此外,战略投资事件的占比在所有轮次中是最高的,和并购事件加在一起占比超过30%。
对于阿里而言,选择中后期成熟项目,在市场格局已经清晰的情况下入局,能够更快实现规模效应,对价值链生态链的上下游快速整合优化。
从占股上来看,阿里的投资占股多在20%到30%之间,甚至超过70%。例如今年年初对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两家传统企业的大手笔投资,股份占比分别高达98%和71.98%。
在笔者看来,公司基因和业务本质决定了投资风格。阿里是零售基因为主的公司,腾讯是社交基因的公司。前者拥有极强的变现能力,借助投资和收购可以获取流量,提高电商交易,壮大自身交易体系,这使得阿里投资看上去更为强势。
后者腾讯则坐拥海量流量,投资更多出于流量变现考虑,寻找更多的商业场景实现流量价值最大化,通过15%甚至更低的股权占比就能达成这一目标。
在AT快速跟进下,如今已经鲜有企业能够在巨头熟悉的领域撕开市场裂缝。从资本角度而言,AT更是成为创投市场的最大买家,资金盘子和投资速度超越不少一线基金。
在创投圈有一则有趣的互问,VC问创业者,“假如AT做了你们的业务,你们怎么办?”创业者反问VC,“AT投资已经在做你们的业务了,你们怎么办?”如何与AT相处,面对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究竟拿谁的钱、何时拿?成为创业者和投资人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
相较于腾讯的“克制”,阿里的吸纳式并购让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在阿里的投资历程中,先后有多位创始人离开,其中包括口碑网创始人李治国、万网创始人张向东、高德CEO成从武、优酷创始人古永锵等。
在熊猫资本合伙人李论看来,BAT对一个公司价值的诉求,跟投资人或者创始团队是不一致的。BAT有流量、交易、护城河等诉求,与此相比,创业公司独立发展的理想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BAT们已经是伟大的公司了,在一个伟大公司的羽翼之下,很难再诞生出另一家伟大的公司。”
笔者认为,梦想和市场并非不可调和,究竟是选择战略投资还是财务投资,还是要回归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定位,衡量大公司的战略意图和公司独立发展之间究竟有多大冲突。
对于任何一家具备完善造血能力的公司而言,登陆“BAT板”并非唯一选择。
5月5日消息,国美零售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本次合作签约内容涵盖广告营销、大数据、云服务、智能门店等。
5家头部互联网巨头在餐饮新消费赛道的投资超过71.56亿元,达31次;腾讯、字节最活跃,其中腾讯年内出手7次,字节席卷多个细分赛道...
近两年,腾讯、字节、B站频繁出手投资餐饮品牌,知乎网更推出了自己的咖啡新零售产品......互联网巨头做餐饮,到底想要什么?
又一年“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商场运营者们将如何出招吸引孩子和家长们呢?我们期待挖掘更多值得关注的儿童节“创新营销玩法”。
近日,昆明不少商业项目也把蓝花楹搬到场内,部分项目推出了蓝花楹相关的DIY活动,还有不少品牌推出了蓝花楹限定产品,赏花经济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