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全年新开544家门店,同店翻台率、营业额双降

赢商网 孟北 朱欣鑫   2021-03-24 09:31
核心提示:3月23日,在盈利预警发布三周后,海底捞发布了2020年全年财报。

  3月23日,在盈利预警发布三周后,海底捞(需求面积:900-1200平方米)发布了2020年全年财报。

  其营收表现已在预料之中:全年营收286.1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增长7.8%;全年净利润3.09亿元,同比2019年降低了86.8%。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餐饮业遭受到了沉重打击,不过海底捞依然强势扩张,2020年新开门店数量为544家,尤其在下半年,新增加的门店数为363家,平均每天都有一家门店开出来。

  这也使得海底捞相较2019年新增了530家门店,总数达到1298家。三线及以下城市成为海底捞扩张的重点,新增的门店数量为257家,几乎占据新增门店数的一半。

  但规模的扩大背后,有扩张质量的质疑。2020年,海底捞的同店翻台次数、营收金额两个维度均出现了下降,其营收能力依然由门店数量增加和客单价提升来推动。

  逆势扩张,下半年每天开1家新店

  一直以来,餐厅网络的拓展都是海底捞整体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海底捞每年都会将“战略性地拓展餐厅网络,包括进一步提高餐厅密度和进一步拓展餐厅覆盖的地区”作为主要的发展举措。上市之后,海底捞的开店速度明显加快。

  2015年,海底捞的门店数尚为112家,三年后,海底捞赴港上市,那一年新开的门店数量就达到了200家。

  自此后的两年,海底捞门店数量飙升,2019年新开门店数量为302家。2019年底,海底捞在全球的门店数为768家。

  2020年上半年,尽管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海底捞也没放慢扩张的脚步,仍开出了100多家新门店,截至2020年6月30日,在全球开设有935家直营餐厅。

  而在营业慢慢恢复的2020年下半年,海底捞的开店速度更快。财报显示,海底捞在2020年新开业的餐厅为544家,截至12月31日共有门店1298家,这意味着2020年下半年,海底捞新增了363家门店,平均每天至少开出了1家新店。

  

  海底捞的扩张版图包括了大陆以外市场,门店达到了93家,覆盖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及海外,包括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越南等14个国家和地区。

  开拓下沉市场,近半新店在三线及以下城市

  门店下沉是餐饮业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在消费升级、收入增加、供应链日渐完善等因素的加持之下,三线及以下城市正在成为餐饮品牌争夺的主要战场。放眼大陆市场,在海底捞的版图中,二三线城市一直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海底捞也在加速布局低线城市。

  首先,低线城市的门店数量上升很快。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海底捞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拥有的门店数量达到451家,占据了总门店数的34.7%,相比2019年提升了9.4个百分点;同时,三线及以下城市增加了257家门店,占到了新增店数的48.5%。

  其次,低线城市门店的翻台次数更多。2020年,海底捞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翻台次数达到了3.6次,首次超过了一二线城市门店。各个城市的门店翻台率相比2019年虽然均有所下降,但三线及以下城市降幅最小,低线市场已经显现出良好的营收支撑。

  最后,低线城市门店的营收也正在迎头赶上。2020年,海底捞的餐厅营业收入中,三线及以下城市收入占比为29.5%,同比2019年增长了7个百分点,而一二线城市门店的收入占比均有所下降。

  作为餐饮行业的头部品牌,海底捞在下沉市场中拥有诸多优势,在进驻低线城市的商场时具备更强的议价能力,商场为了享受到海底捞带来的流量,会提供租金、水电减免等优惠政策。

  但同时需要看到的是,海底捞最为人称道的是它的服务,这种高附加值的模式显然更能迎合消费能力较强的消费者,在很多低线城市,或许会在短期内吸引到尝鲜的顾客,并带来一定的收入上涨,但从长期来看,低线城市的消费者是否会持续为人均100+的价格买单还未可知。

  三线及以下收入占比低于门店数量占比,以及客单价的差距,也说明了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潜力还有待继续挖掘。

  

  营收瓶颈?同店翻台次数、营收额双降

  海底捞的营收规模持续扩大固然显示了其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但整体来看,其中主要的推动因素是餐厅的扩张和客单价的提升。

  尤其是餐厅数量的变化,2018年上市之后,海底捞的门店数量扩张迅猛,过去的三年时间,海底捞的门店数量相较2017年底,已经翻了两番还要多。

  火锅品类标准化程度高,海底捞依靠其背后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人才培养机制等,进行了快速扩张。尤其在2019年,尽管行业整体受到了打击,营收下滑,但对于试图扩张的企业而言,却因为租金下滑,成了抄底扩张的好机会。

  但门店数增加的背后,是翻台次数的减少,海底捞门店平均每天的翻台次数从2019年的4.8降至2020年的3.5。这一情况在近两年被行业观察者着重提及,并被认为是海底捞的营收瓶颈。

  疫情因素影响,加上本身遭遇的问题,如涨价引发的舆论反弹、过分服务带来的一些质疑,以及竞争对手的迭代,2020年海底捞同店翻台次数、营收能力全面下滑,此情形在一二线城市和海外市场的门店中表现更为明显。

  海底捞财报显示,2020年同店平均翻台次数整体减少了0.9次,日销售额减少了2.26万元。而一二线城市和海外市场,同店日平均营业额分别减少了3.19万元、2.17万元。三线及以下城市表现略好一些,每天翻台次数也少了0.6次。

  这其中有疫情因素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消费者端外出就餐的意愿受到抑制,且海底捞统计这一数据时,将因疫情防控未开放区域的桌数也计算在内。不过在2019年,海底捞一二线城市的同店翻台次数已经有了下降,显示消费者粘性出现松动迹象。

  

  优化成本,数字化改造超50家餐厅

  2020年,海底捞公布2019年财报时便有分析人士认为,仅靠门店扩张来拉动营收不可持续,因为扩张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尤其海底捞的用工成本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人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可能会成为制约海底捞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海底捞独特的人情管理模式,让其员工不仅拥有行业中相对优越的居住环境,也享受了较高的工资收入,但在营收水平下降的情况下,人工成本就成了负担,这在疫情期间表现更为明显。海底捞2020年财报显示,员工成本从2019年的79.93亿元,上升到了2020年的96.77亿元,增幅为21.1%,其占营收的比例从2019年的30.1%增长到了2020年的33.8%。

  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裁掉了10614名员工,但提升了一二线城市员工的工资水平,以平衡员工工资带来的压力。

  在海底捞的成本构成中,房租成本一直是其优势,这一数据近两年在海底捞收入中所占比例,均低于1%,这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20%左右。

  除了疫情影响出租方给与的补贴政策,海底捞强大的品牌力带来的议价能力,帮助海底捞取得了较低的租金。但随着门店数量的扩张,品牌在消费者端的期待值逐渐下降,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也在追赶,海底捞的议价能力还能维持在怎样的水平需要打个问号。

  但海底捞也在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经营效率、降低用工成本。2020年,海底捞先后新建、改造了超过50家新技术餐厅,其出菜机、中央厨房直配成品菜等设备和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同时,在多家门店应用智能配锅机、传菜机器人等技术设备,其厨房系统、门店要货系统也不断更新迭代。

  新技术的运用一方面能完善餐厅运营的流程,降低损耗,另一方面,能提高人效,大大降低人力成本。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公开表示:“我们要思考的事情,是如何通过组织结构变革,通过新技术的运用,通过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打磨,来改善整个行业的成本结构。”

  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认为,以前的一段时间内,长江以北的餐饮业服务意识较为薄弱,也没有相关规范细则,当时的海底捞正是抓住这一空白点,在整个中国大行其道,打开了品牌市场。但如今的餐饮行业,不再是靠单一维度获胜的时代了,这个阶段对于企业的要求更高,企业需要从品质、品牌、服务体系、客户粘性以及场景创新这五个方面去努力。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