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有人整理了2021年的十大收缩行业,其中,餐饮与酒店排名第六,收缩了56%。
疫情影响之下,绝大部分商品仍然可以网购,买房装修只会推迟不会取消,甚至连旅行都可以补上,就只有餐饮消费,错过就错过了。
2020年,中国餐饮行业总规模39527亿元,同比下降了15.40%,2021年零星疫情叠加消费疲软,预计全年增幅很有限。连行业老大海底捞,也不得不关店止损。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仍然有连锁餐饮企业实现业绩增长,并计划上市,当真是难能可贵。
1月12日,七欣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七欣天”)披露IPO招股书,拟登陆港交所募资约2亿美元。
2006年,阮天书创立七欣天品牌并在江苏江阴开设第一家七欣天品蟹轩,以标志性的“一锅两吃”行走江湖——吃完蟹再加高汤涮菜,海鲜+火锅双重概念。
截止目前,公司在东南及中部的48个城市经营256家餐厅,其中超过100家集中在江苏的各线城市。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20年餐厅数量和收入计算,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海鲜餐厅,在高度分散的中国海鲜餐饮市场占据1.2%的市场份额。
同时,按自营餐厅的收入计算,公司是中国第三大火锅连锁餐厅,仅次于海底捞(06862.HK)和呷哺呷哺。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分别为12.85亿元、14.26亿元、14.80亿元,权益股东应占净利润分别为8190.5万元、1.72亿元、2.59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的单店收入有所增长,但幅度并不大,翻台率也只是从2.1提升到了2.2。但是,净利率却实现了大幅增长,分别为6.37%、12.08%、17.53%,主要还是因为公司通过外包的形式降低了员工成本。
2019年底、2020年底及2021年9月30日,公司员工数量分别为4707名、4279名、5269名,其中雇员数量分别为4707名、1713名、1834名,其余为外包员工。外包人员占比分别为0、59.97%、65.19%。
报告期内,公司的员工成本分别为3.077亿元、2.614亿元、2.55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3.9%、18.3%、17.2%。
在这种压榨式发展模式的加持下,七欣天谋划了一场开店大跃进。
2019年、2020年,公司分别新开门店37家和27家,2021年以来,新开门店68家。2022年-2024年,公司计划分别新开门店70家、100家和130家。
虽然七欣天的门店越开越多,但其实餐饮产品并无太大特色。
除了一锅两吃模式,公司总结的特色为食材及口味。但是,这些都很容易被模仿,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餐饮行业中,其“护城河”,还不如海底捞的服务、呷哺呷哺(00520.HK)的小火锅模式、捞王的格调、太二酸菜鱼(九毛九控股09922.HK)的社交属性等。
行业逆势之时,七欣天为什么还要大力开店?主要原因为,公司看好餐饮市场后续的走势。
尽管2016年-2020年,海鲜餐饮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3.5%,火锅餐饮市场为2.6%。但是,弗若斯特沙利文在报告中预测,2020年-2025年,海鲜餐饮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2%,火锅餐饮市场将达到14.2%。
这一预测明显太过于乐观了。即便是没有疫情影响的2016年-2019年,餐饮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也不到10%。况且,疫情仍有偶发,彻底消散的时间点尚不明确,上述预测恐怕很难实现。
另外,发展初期,七欣天的体量不大,增长容易得多。当公司的门店开到一定数量,整体运营效率自然会出现下滑。呷哺呷哺、海底捞,都是前车之鉴。
每新开一家七欣天品蟹轩,公司平均要付出190万元的成本,这对于现在账上只有不到3000万元的公司来说,着实有点压力。
一场豪赌,不仅拉上了银行(2021年11月公司向银行借款1亿元),公司还准备拉上港股市场的投资者。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运营主体江苏七欣天分别派发现金股息1.844亿元、680万元。
把运营公司的利润分掉、重组为新主体后借款扩张+上市募资扩张,这是把二级市场当做纯粹的提款机吗?
况且,七欣天能够顺利募资的前提是,资本市场不会认为这是一场海底捞式的陷阱。毕竟,港股投资者们现在提起后者来,估计都会头皮发麻。
当前头部的涨价行为,并不意味着行业即将开启新一轮“涨价潮”,也不意味着上一轮“低价战争”接近尾声。
虽然九毛九暂未透露停止运营那未大叔的原因,但从其此前披露的2023年财报来看,那未大叔是九毛九旗下唯一一个业绩下降的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