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咖门(ID:KamenClub)
作者:
“不点单不让进”的咖啡馆,你会去吗?
最近,我在重庆发现了一家新开不久的咖啡馆,开在半山腰,凭借“环境好、特别出片”的属性,迅速成为区域热门榜第1名。
但是,这家店也因为不点单不让进”的规矩招来不少吐槽,甚至直接差评。
对于这样的“开店规矩”,你怎么看?
01
不点单不能进门
这届咖啡馆太有“个性”了
最近,重庆的一家咖啡馆,吸引了我的关注。
先来看看这家店:坐落在半山腰,观景位置优越,很适合看江景和日落。整体是热带雨林风格,草坪、沙滩、玻璃房,还融合了今年很火的露营风。
凭借“环境好、观景位置佳、拍照好出片”等优势,这家5月才开业的咖啡馆,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打卡,并且迅速冲到了区域热门榜的第1名。
但很快, 这家店的一条规矩引发了争议:不点单不让进店。
网友说,这家店在门口处设置了负责点单的服务员,顾客只有点过餐方可进店,甚至有顾客直言, “像是在收门票” 。
无独有偶,除了“不点单不让进”,近期一个关于“咖啡馆老板发文询问设置低消过分吗”的帖子,同样在社交媒体引发不少讨论。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咖啡馆来了两名客人,买了一包咖啡豆和一杯饮品。
由于这家咖啡店此前就有每位堂食客人最低消费一杯饮品的规定,因此咖啡师询问客人想要再点一杯什么样的饮品,其中一位客人表示已经买了一包咖啡豆了。
但老板认为咖啡豆属于零售产品,不能当成堂食的消费。因此老板发帖询问,并提出了两个问题:这样的想法合理吗?人均低消一杯饮品过分吗?
问题来了:对此类“进店规矩”,你怎么看?
02
有些“开店规矩”
赢了道理,输了生意
与多位独立咖啡馆老板聊了聊我发现,绝大多数人表示自己不打算设置类似的规定,但也表示理解。
开咖啡馆,本就是一种商业行为,特别是疫情影响下生意难做,开门就要面临人工、店租、设备损耗等一座座成本大山,更需要老板精打细算。
而对于很多贩卖空间的店来说,如果每天吸引只拍照不消费的顾客,势必会影响门店的正常生意,设置一定的门槛,劝退蹭拍者也在情理之中。
有些“规矩”大家都能理解,而 真正引发消费者不满的可能在于“执行过于死板” 。
上文提到的重庆咖啡馆,最新的差评中,顾客表示,“想看看环境再点餐都不行”,这对于本身就对“不点单不让进”就颇有微词的顾客来说,无疑是再一次激怒。
而有关“低消问题”的讨论中,最常见的一种观点也是: “低消规定可以有,但是处理手法可更弹性。”
事实上,低消规定的原意是不想客人使用了空间但不消费,既然客人买了咖啡豆 (贵于一般饮品) ,还被强制要求点饮品,难免会心生不快。
讨论中,有咖啡同行针对这一规定,提出灵魂一问:
再比如另一家店,在店内空无一人情况下,也要求两人必须点两杯,结果顾客直接选择了掉头离店。
总之,开咖啡馆终究是个“小生意”, 小生意讲究的是人情味,一味地按照规矩办事,很可能“赢了道理,输了生意”。
03
公开讨论顾客
网友“雷区”第一名
上述的争议也许只是个例,但也能感受到,门店一个小细节设置得不合理,就会把顾客“拒之门外”。
我整理了近期的争议案例,翻看了近千条咖啡馆差评,并与身边咖啡爱好者聊了聊,发现这几种情况,都是消费者的“重大雷区”:
1、公开讨论顾客?我劝你还是算了吧
如今不少咖啡馆老板都将经营社交媒体作为门店运营的一部分,分享自己的开店日记、装修日记等等,把个人魅力变成咖啡馆的一部分,有的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公开讨论顾客?还是算了吧。
公开讨论顾客的行为,在绝大网友看来都是“过于小气”,而且几乎是消费者雷区Top1。
带入一下顾客视角, 如果你在门店消费后看到咖啡馆老板公开讨论你的行为,你会怎么想?
倘若店主字里行间没有掌握好分寸,也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风波。
前段时间,长沙的一家咖啡馆就因为在社交媒体公开吐槽在门店拍照的顾客,引发消费者的不满,一时间点评软件充斥着差评,最终事件以店主出面道歉收尾。
2、乍一看还不错,细一看都是bug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少咖啡馆乍一看还不错,拉高了顾客的期待,但细节处的bug,直接让顾客对门店好感骤降。正如俗话说的,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
比如不少贩卖空间的店,网红因素全都有,但细节处经不起推敲。
除了装修问题,餐具也需要关注,比如纸杯的味道就需要重视。咖啡馆包材、杯子可以不“华丽”,但保证没有异味是最起码的。
3、不需过度服务,但更怕“多问一句就摆脸色”
还有一类特别突出的问题在于“态度不好”。情绪是会互相传染的,门店点单员带着负面情绪,自然会传递给顾客。
甚至有的咖啡馆,哪怕多问一句都会直接招来店员的不耐烦。
有时候,顾客需要的不是过度热情,而作为咖啡师,也是时候认识到,更多的顾客没那么懂行,需要你更多的耐心。
04
开咖啡馆,老板要学会“自我安慰”
在咖啡商业化的进程中,是时候认识到,只做好眼前那一杯咖啡远远不够。
顾客喝咖啡本身就是一场综合体验, 咖啡的硬实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细节服务的“软实力”同样需要重视。
而在这个过程中,咖啡馆老板除了做好服务,同样也需要进行自我调节,这也是形成良性关系的关键。
正如浅原咖啡主理人王建宁说,老板们要学会“自我安慰”,现在大环境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即便有些人进店没消费,但至少能让店里有人气,而不是冷冷清清的, “毕竟很多店请群演还得给钱。”
“只要不触及底线,做生意还是应该对客人包容一些,对自己、对客人、对门店都好,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咖啡的商业化改造,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这意味着,你总要面对更在意服务、出品速度、物料质量的顾客。当咖啡不再神秘、不再高高在上,用什么样的方式和顾客相处,需要咖啡馆重新思考。
在实现标准化的同时,如何展现个性,让二者不冲突,是独立咖啡馆始终需要思考的命题。
上一篇:预制菜:从“混战”到“混乱”
这么多年下来,书店、花店、咖啡店差不多已经成了绝大多数文艺青年的三大商业理想,“攒够钱了,就去开一个”成了大家的口头蝉。
进入6月,星巴克、瑞幸、Seesaw等连锁咖啡品牌上海门店迎来大面积复工。端午小长假数据显示,上海咖啡的线上团购订单量上涨了433%。
低成本开店,有哪些技巧?成熟的商业模式也许可以复制,但低成本创业的方法不可复制,“因为每个人已有的基础和擅长点不一样”。
2022年1-4月,国内主要的17家连锁咖啡品牌共开新店1545家,门店存量达到16840家。疫情都挡不住连锁咖啡品牌们扩张的心。
活下去仍是第一要义。堂食流水骤跌、外卖单量直线下降……自天堂超市酒吧爆发疫情以来,复工不到一周的北京餐饮再次跌入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