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佐夫 Zoff
在当下这个微妙的商业环境里,冷暖自知的从业者,对于行业的看法以及个人的选择,正在发生一些转变。
大多数人在抱怨行业和平台的内卷,在担忧消费的信心,这很正常,如今越来越难招的商、成本越来越低的活动、甲方越来越难买的单...换谁都免不了说两句。
可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还有一部分人,在主动适应这样的变化。他们正在跳出“招商/企划/研策/设计”的局限,想办法获得他人的能力,甚至不只是行业内部,更是游走在行业内外,甲乙之间,不断打破角色和身份的边界。
但这不意味着跳槽或者转行。反而在这样的“打破”之后,大家对商业的认知和能力反而比之前更强,也更契合当下商业的复杂需求。
郑州 普罗市集
行业内的“跨界”已然是常态,不去“左右横跳”,就难以打破固有的岗位思维惯性。
一些新的企划人,反而比招商更会招商。
的确,企划在许多时候,比招商更加接近品牌,这一点可不光是因为各种活动策展,能够有机会认识大量品牌,而在如今长期店越来越难招的情况之下,企划反而能通过市集和快闪的方式,和品牌建立更灵活轻松的合作,并且能了解到运营信息。
但更深层的一点是,企划在工作界面上,常常与品牌一样是能直接“TO C”的,可以直接对客,也因此容易在商管平台内部有更多的客户思维,并且常常也在主动、原创的输出内容;而这就给企划人和品牌相似的立场,大家常常出现在类似的活动上,也更能有共同话题,玩在一起取得信任,招商也自然水到渠成。
尤其是对更年轻,更会玩的品牌来说,更是如此。
一些新招商人,比品牌还理解品牌。
或许是常年被品牌无情拒绝,常年研究新品牌,游逛各种场子磨练出的本领,如今的新招商人,比品牌本身更品牌。
的确,如今如果想和品牌“聊到一起”,那要解决的问题可不只是说把自己变成一个“品牌通讯录”,光加些老板微信,认识一些BD真没什么用,不理你的照样不理你,不来还是不来。
但如果,能够在商业认知上和品牌处在一个段位,对品牌的理解甚至超过品牌自己,对供应链、对市场和客群的判断、对实体店落地的各种环节,对异地开店等等能成为一个实战专家的话,那招商行为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维度:对项目来说,更能理解项目和品牌之间契合的运营逻辑,能更知道谁会来,谁更可能来,能招到的最好的品牌是什么;而对于品牌来说,更是一种“专业信任”,为品牌做好测算,找好团队,甚至找到投资...最终让开店这件事成为老板点点头就能搞定的事,无情的增加招商概率。
是的,招商人的终极状态,就是能站在品牌端也能让这个行为合理化,甚至自己亲身去实践做品牌。
曼谷 The COMMONS
而一些商业设计,变得比策划更策划。
这或许也是如今商业设计内卷的结果,倒逼着设计师什么都要懂。在自己的设计能力和执行力之外,不仅是要和甲方有足够的沟通、甚至社交攒局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反而是基于市场、基于品牌和客户需求的策划能力,因为如果不这么做,设计师很容易沦为甲方的画图工具,输出劳力。
尤其是在当下,在越来越多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大师”变得昂贵且无用的环境里,能不能解决问题的设计师,能不能有丰富的运营经验,以及可以主动策划的设计师,不只是说能够给项目解决问题,快速的将后续的问题前置处理,不管是关乎投资回报的,现场运营的,品牌招商的等等...并且,更能找到设计的策划逻辑,即寻找项目商业设计的起点是什么?不只是“引经据典”背两句诗词,搞虚无的概念或者抄成功案例,而是能从项目本身的策划逻辑中引申出设计线索,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原创的设计结果:做品牌商业设计能从品牌的理念出发,做商业综合体设计能够从投资模型、场所条件和甲方招商能力出发,这样的设计才是如今市场更需要的。
更别说如今还有不少的商业设计下海开店,甚至做完整的商业项目,成败是一回事,这些都有助于商业设计的完整性。
同样,一些新商业总,比主理人还“主理人”。
说这句话可不只是在说阿那亚天目里云云,尽管它们都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但不得不说,“主理人”式的项目总或商业总,往往就是项目出奇制胜的关键所在。最直接的就能做到项目的整体审美、场景和风格调性的一致性,再具体一点,这种人本身的人格魅力,就能够去吸引一拨相似的人,不论品牌还是团队,这些对于商业资源的集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更具体一点,“主理人”式的商业总,其实是项目价值理念的个人化和具体化,有这样的一个人存在,项目的故事就不只是故事,而是真实存在的事实,这个人会用这种理念来衡量所有要素,不只是活动、设计、还有招商、社群、以及各种内容的输出。不得不说,聊了这么久的非标商业,城市更新云云,凡是有点声浪的创新商业项目,它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在于,背后都有这样“主理人”风格的负责人。
成都 INNERCO
当然,一些新的“角色破圈”还来自于品牌方。
受益于常年和商业地产打交道,事实上,不少品牌方,特别是一些自身BD对商业对项目的理解,可能比甲方人还要透彻的多。
涉及到创新商业,不具体指名,但在行业里有点名气的一些非标商业案例,其核心团队及操盘手几乎都有直接的品牌背景。而他们使用“非商业地产”化的品牌营造方式来做商业,一方面创新了新的商业产品之余,也相当于品牌运营的直接前置,让项目从空间、概念和推广上更契合品牌需求的同时,也更好用。
而在当下的行业环境里,品牌方因为有更直接的自营能力,再加之目前“乙方强势”、甲方急需去化大面积商业物业的状况下,不少品牌方有机会能直接低成本获取大面积物业,不管是从商管平台,城投平台等等,这都直接为品牌方成为商管方,成为非标商业or城市更新的操盘者奠定了基础,这样的项目会越来越多,对于传统商业人来说也是个巨大挑战。
除了这些情况以外,各种突破原有角色,各种“N边形战士”的商业人、品牌人,甚至内容人、媒体人都在进行各式各样的能力跨界迁移。
设计师成为“博主、KOL和网红”如今早已司空见惯,但这只是个开始。越来越多的商业人也在转型做行业博主,做起了个人IP拍短视频、获取商业资源、影响力和流量,为自己的项目和平台去增加吸引力;乙方顾问型的公司也在积极转型,成为品牌方或是非标商业的操盘者;行业媒体、设计媒体也在寻找着做品牌或做商业项目的可能性;甚至还有不少的投资人直接下场,做品牌的同时还因为有商业物业的获取能力,不小心也成为了新商业人。
为了推进项目落地,更灵活的匹配商业资源,大家的Title越来越多,资源也越来越多元,在不同的环境里用不同的角色,而这背后也自有动力促成。
上海 现所二期
为何如此?
各个岗位“工作边界模糊化”,不仅仅是因为商业环境的内卷,商管平台、商业团队需要提高人效,让每个人更能单打独斗;同时行业的新生态也让人要变得更多元,才有机会更好的生存下去。
不得不说,传统商管的体系一方面和传统的商业开发逻辑、标准化商业形态密不可分。投资/产品/工程/招商/运营/企划等等各个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彼此之间边界清晰,因为任务目标往往都是清晰的,都可以具体的量化衡量。就是因为标准商业产品下,商业的各个要素、主力店、品牌组合、各种项目节点和招商率、开业率、从品牌到区域的经营指标可以横向对比,目的明确,这种情况下分的越清效率越高,再加上过去十几年,商业地产的规模化复制,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分工的独立性。
然而在新的商业环境下,商业产品的形态越来越多元,定位和商业策略也开始变得复杂多变,再综合性的传统购物中心以外,还有各种垂直细分的定位,有越来越多的,涉及到对具体产品细节,内容、审美、风格甚至是具体的主理人的权衡判断。
简单来说,未来商业环境里,“定量”的判断不减,但“定性”的判断只会越来越多,这种复杂的商业维度下,不免也会对团队有更复杂维度的要求,团队的能力越复合,才越能在这样的复杂环境里控制更多。
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商业信息差被慢慢抹平的时代,但凡在行业里活跃的商业人,找到具体的品牌资源,都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如何给出这些品牌认可的,独特的“场”,快速给出条件并执行落地,这个时候认知越全、团队越小、决策越快、效率越高、才有机会在未来的操盘中获取更多的商业资源。
曼谷 Marche Thronglor
在可见的未来商管里,会有一种趋势,或者说是管理方式的迭代,尤其在各类的创新商业、非标商业中会更加凸显。
便是打破、融合各个传统专业体系,打破工作链条上的接缝和边界,将商管各个职能板块,各个商业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使其能够高效简单的,为了项目整体呈现服务,为了一致化的场景于经营指标服务,也能更专注的对品牌和客户服务。
这会是一种“专业合成”的团队状态,可以独立运转,也可以作为一个工作模块嵌入到各个项目中,在减少决策层级,降低部门内耗的前提下,能更灵活的去面对市场需求,以小而全的专业团队来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品牌和内容方;而非像现在一样,动辄用整个大体系的决策机制来面对主理人“个体户”,而常常问题也出在这。是的,大多数的沟通,误解、低效、其实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在这种不对等的决策逻辑下产生的。
而这种方式,也能让更年轻的一代商业人有施展空间。他们不一样,他们生长在在一个商业丰富的时代里,会有更好的见识和愿景,有对新商业新内容的感知力,当然也有热情。但这种热情应该用在项目的打造上,而不该虚耗在体系的空转里,也不应该浪费在繁复的决策流程中。
面对一个新的商业环境,只是研究产品、设计、模式、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结果,只是表面,线下商业的创新,最终一定来自于管理模式的创新。
以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商业以满足人们物质方面需求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下,消费者对商业的需求越来越多地向精神世界转变。
线下商业提供了一种与紧张的工作环境截然相反的舒缓、慢节奏气氛,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层次的情感需求及服务需求。
如今年轻人扎堆的大小商场、通勤人流交织的地铁、爱做年轻人生意的便利店,乃至酒吧、奶茶店、烧烤店…年轻人会来的地方都有彩票的布局。
2023年5个月化妆品类零售市场总额累计则达1619亿,同比去年增长9.7%,增速跑赢社零大盘的0.4个百分点,整体看市场正加速复苏。
5月,初夏来临,但消费市场得投资热情并未随之升温。据壹览商业不完全统计,本月共发生投融资事件21起,较上月数据下滑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