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晴山 ID/lingshouke
1
物价下降,引发通缩?
“10月份红薯刚上市时,每斤售价可达7毛。但不到一周,价格就开始下降,现在已跌至4-5毛一斤。”一位超市采购负责人告诉《灵兽》,而在湖北一带,红薯的价格更是从最初的7毛一斤暴跌至现在的2毛左右。”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红薯价格大幅下降。去年同期,产地价能达到1-1.5元一斤,即便在红薯集中上市期,价格也能维持在6-7毛一斤的水平。而今年,红薯价格普遍遭遇“腰斩”。
与红薯类似,一些地方的大白菜的价格也在持续下降。
“许多超市使用大白菜作为促销品种,以吸引消费者,价格甚至降至2毛一斤。”该负责人补充道。目前,大白菜在主产区的收购价已降至6-8分钱一斤,而批发价通常在5毛左右,但今年的价格却只有2-3毛一斤。
总体而言,蔬菜价格普遍低迷。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15.78,“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15.14,较9月27日分别下跌了4.83%和5.51%,特别是28种重点监测蔬菜的平均价格下跌9.13%。
“往年的行情通常是,某种蔬菜在一段时间内价格低迷,但过后会回升。然而今年从6月份起,蔬菜价格普遍低迷。”一位在寿光从事蔬菜采购的负责人向《灵兽》表示。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气候因素,今年各地光照充足,促使叶菜生长良好; 二是,在疫情前,基础农业并不受资本青睐。但如今,随着很多行业的“衰退”,许多人选择回乡创业,其中不少人投身蔬菜种植,导致供应过剩。但在消费力不足的背景下,蔬菜种植量的增加最终造成了市场的滞销和价格低迷。
今年的蔬菜价格下降,虽然表面上看似仅是市场季节性因素的体现,却如“蝴蝶效应”般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尤其是猪肉、蔬菜和食用油等必需品价格的持续下行,对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造成了显著的影响。
据统计局数据,10月份CPI的同比下降幅度达到了0.2%,相比之下,8月份和9月份的CPI分别下降了0.1%和0%,显示出10月份经济已经进入负增长阶段。
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也呈现下降趋势,从9月份的-2.5%进一步下滑至10月份的-2.6%,这不仅表明物价持续低迷,也反映出市场需求的不足。
在这一连串的经济数据中,猪肉价格下降成为了CPI下降的重要因素,其中猪肉价格下降了30%。这种价格走低并非需求减少所致,而是供给过剩的结果。受2019年前后猪肉超级周期的影响,养猪业盈利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导致生猪养殖规模迅速扩大,最终造成了供应过剩,销售缓慢。去年10月曾是猪肉价格的高峰期,而今年10月则跌至低谷,其同比降幅显著,给CPI带来了进一步的压力。
此外,今年汽车行业的价格下降也成为经济领域的一大焦点。当前,燃油车市场价格大幅下调,迫使汽车行业进行重大调整。尽管面临市场压力,一些汽车企业仍在不断生产和推出新车型。
这种情况下,汽车行业的降价趋势预示着一定程度的通缩可能性,特别是当包括比亚迪、极氪、零跑等六大汽车品牌纷纷宣布降价优惠时,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进一步加剧了通缩的趋势。
2
部分商品价格带头上涨
在CPI下滑的势头里,有些品牌却逆势涨价。
几天前,茅台突然宣布涨价20%,要知道,即便在高喊“消费升级”的过去六年中,茅台都没涨过价,但普通消费者毕竟不是茅台的客户,而是给有钱人来消费的“奢侈品”,所以这个消费并未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
然而,几天后,平价消费品牌康师傅也宣布旗下的饮品开始提价,涨幅在20%左右,这个消息却让广大消费者坐不住了。
通常,商品价格的上涨归因于原材料成本上升或产品供不应求。但是,这次涨价似乎与这两个因素无关,表明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更加复杂。
CPI从去年底的2%掉到今年4月份的0.1%,随后一直在小幅波动,2023年整个市场消费都比较低迷,并未出现明显的供不应求现象,尤其对于平价品牌如康师傅而言更是如此。
再看康师傅的财务状况,2022年中报显示其毛利率为28.22%,而到2023年中报时更是达到了30.47%,表明成本压力并不显著。至于茅台,作为一个毛利率高达90%以上的高端白酒品牌,原材料成本并非其高价的主要原因。何况今年高端白酒市场并不兴旺,反而无明显增长。
既然如此,代表着高低端消费的两大品牌为何在此时涨价?
事实上,在9月27日央行的三季度例会提到了一个事情:要加大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促进物价低位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通俗一点讲,面对CPI的疲弱表现,央行可能要采取措施推动物价上涨。
过去,央行一直强调物价的稳定性,但现在的语气有所转变,开始呼吁促进物价的稳步提升。这一转变暗示了一个可能的趋势:即将到来的全面涨价。
然而,这样的涨价能否改变CPI的低迷状态,尚不好说。
其实,在今年年初,快消品行业的涨价已经开始显现。例如,农夫山泉在年初便宣布调整杭州区域19L桶装水的价格,从20元/桶提升至22元/桶。紧接着,养乐多的多款产品进行了价格调整,单价分别从11.7元和12.7元上调至12.8元和13.8元,还有可口可乐和乐事等品牌相继宣布涨价。
尽管涌现出这些涨价的迹象,但整体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到了10月,CPI中的食品项同比下降幅度由-3.2%进一步下降至-4%,特别是食品价格的普遍下降,包括粮食、食用油、水产品、烟草和酒类等,其同比增速也出现了明显下滑。
或许,在有些快消品牌们已经采取了涨价的策略下,但整体经济形势低迷,似乎难以对CPI整体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3
消费信心不足
其实,在不考虑猪肉价格周期变化的影响下,物价的整体走势依旧低迷,居民消费信心指数依旧处于低位。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中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2,这一数字不仅处于历史低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表明消费者信心在今年的恢复幅度有限。在“深度消费降级”的背景下,居民的消费意愿显著降低。
造成这种消费降级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国内居民尤其是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青年人的结构性就业问题依然存在。
其二,过去几年,中国高收入行业,如房地产、互联网、金融、教育培训行业都经历了大规模的裁员和降薪,导致大量中高收入的白领群体陷入失业或收入大幅减少的困境。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消费降级的核心原因。
就业数据进一步揭示了这种现象。
根据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的分析,与去年相比,今年就业指数的低点还要再低,意味着,就业的不确定性是压制消费者信心的重要因素。另外,在就业的问题上,不仅仅在于失业率,而是短期就业变动导致的就业稳定性信心缺失。
具体来看,2022年城镇非私营企业就业人员的波动率达到近年来的峰值。例如,批发零售业从业人数同比大幅下降68%,建筑业下降7%,而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新增就业人员分别增长了99%和49%。
历史数据表明,行业层面的从业人员波动率通常很小,多在1个百分点以内,即使是低个位数的波动也被视为特殊情况。然而,2022年一些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员流动率达到几十个百分点,这属于罕见现象。
这种在各行业间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必然削弱就业者的就业稳定性信心,导致消费意愿降低。
这一点无论从现在“风口”上的折扣、低价的关键词能看到,就连今年双十一也“静悄悄”,有调查报告分析,针对今年双11,与2022年相比,77%(超过四分之三)的消费者计划在今年“双11”减少消费支出,或维持和去年相同的水平。
在物价低迷、消费力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预期未来会有更低的价格,因此在购物时更加犹豫。为了刺激销售,商家不得不通过降价来吸引消费者,这进一步导致企业利润缩水。为了控制成本,企业可能不得不采取减少员工收入或裁员的措施,这反过来又加剧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使得就业者更加“谨慎”消费,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正如有句话所言,通胀是富人的机会,而通缩是大部分中产返贫的杀器。
当下,也许逐步恢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稳定就业市场才是最重要的突破口,而非是单纯靠涨价拉动。
节假日需求释放拉动,消费大幅改善,10月社零同比增长7.6%,涨幅较上月扩大2.1个百分点,这也是6月以来社零同比增速最高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