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商网云南站报道) 因为第四期《赢商滇峰荟》的举办,才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拾翠。走近位于昆明翠湖中心的莲华禅院,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一个刺绣、一把壶、一碗豆花米线、一杯茶等都承载着云南本土文化。让我们如同超越了时空一般,真切的感受着祖辈的美好生活方式,感受历史的脉络,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的根永远存在。
一个承载着美好愿望的地方,就这样诞生了,惊叹的同时,更好奇其背后的“推手”,在此之前,已经听说过拾翠创始人陈璐女士的传奇故事。一个曾经的新闻媒体人,如今说是“转型”或者“角色转换”都好,她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位。就在2015年1月8日,她接受了赢商网的独家专访。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见面,但是这么正式的沟通和交谈,还是第一次。现在的她已经是个“准妈妈”了,但依然挺着大肚子工作,话题自然从宝宝说起。如此不遗余力,相信“拾翠”在她的眼里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说到这个“孩子”名字的由来,陈璐女士倒没有过多的去解释。只是通过我们的了解,感觉除了花了很多心力,更多的也是一种机缘巧合。
拾翠创始人 陈璐
“拾翠”的名字来源于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古人将捡到的美丽羽毛做成头饰送给佳人,“拾翠”就是拾起美好事物的意思。据了解,赋予此项目如此诗意和贴切名字的那个人,是云南房地产营销界赫赫有名的黎姓才子。陈璐告诉记者:“我们想把翠湖的文化拾起来,想把如此美好的云南文化传播出去,一个“拾翠”,把我们最美好的向往都融在了里面。一个”翠“字,也代表了美丽云南的文化遗珠。带着如此美好的期许,拾翠坚持着不放弃的态度,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在文化艺术这条路上愈发坚定和成熟。“
拾翠诞生记:三个合伙人的梦想
“拾翠”的发起者,是陈璐和她的好朋友李进平、丁建宇,三个80后云南青年有着共同的梦想。
2013年年初的一天,3人坐在翠湖旁莲华禅院内的一块空地上闲聊。不远处,一群大妈正在跳广场舞。偌大一个翠湖公园,除了在湖边喂喂鸥、跳跳舞,人们似乎也找不到更多的事情可做。李进平是土生土长的昆明孩子,在他心里,有着700余年历史的翠湖是一个不亚于西湖的文化地标—自明朝起的历任云南行政官员大都在这里修亭建楼;从古时的吴三桂,到近现代的朱德、唐继尧、闻一多、聂耳、朱自清、汪曾祺等,都曾在翠湖留下了人生的印记。李进平觉得,这儿不应该只是跳广场舞的地方。
翠湖拾翠
新闻专业出身的陈璐,曾经当过几年记者,人脉广泛。然而,每每接待第一次来昆明的朋友,她都有点发愁—该带朋友们去哪儿转转呢?一直以来,昆明似乎成了“旅游中转城市”,游客往往在这儿稍作停歇,就直奔丽江、西双版纳等地去了。
“杭州有西湖,成都有宽窄巷子,北京有798……翠湖就应该是我们昆明最具文化魅力的地方,可惜她现在却没有散发出应有的光彩。”陈璐琢磨着,如果能借助翠湖的平台和底蕴,打造出一个昆明自己的文化符号来,那该有多好!彼时,三人都有各自的事业—李进平在朴拓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任高管,丁建宇是云南风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而陈璐则开设了自己的公关公司。从那天起,三个人开始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翠湖打造一个真正的云南文化客厅。如今,三个年轻人的梦想,已经开花、结果。
艺术家造访
拾翠由朗德文化商业运营机构联合DHCC德泓资本、朴拓文化产业基金经过近一年半的策划和筹备,一期投资5000万元,于2013年11月30日正式开业。拾翠充分利用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厚、民族文化产品丰富和民族民间人才聚集等优势,打造并恢复“龙云戏台”、“云南非遗体验区”、“云南文化展示墙”等十大文化内容,让游客和市民能够以视听触味嗅全感官地体验滇文化的魅力,感知翠湖文化的价值,为云南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平台。
经历一年多的运营,拾翠目前已经被打造成以滇文化为主题的文旅结合综合体项目,位于拥有700年历史的云南昆明翠湖公园内莲华禅院。项目兼具传统文化风格和现代时尚元素。拾翠扶持并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赋予传统手工艺项目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演艺餐饮,文化传播于一体。让人在这里充分感知云南文化的美,享受春城惬意的阳光,了解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被评为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拾翠成长记:创新文旅模式 平衡文化与商业
拾翠初长成,已经获得昆明百姓和外地游客的认可。同时“拾翠“品牌的系列文化产品也获得市场高度追捧。拾翠云陶、拾翠良绣、拾翠如是云茶、拾翠云南非遗杂货铺等自有品牌形成。对此,记者也向陈璐女士抛出了:“我们到底在扮演什么角色?“她很肯定的解释:”我们就是品牌方,也就是乙方。对于购物中心来说,我们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大型的主力店。“出于在商言商的角度,我又有新的疑问:“作为一个文化基因浓厚的主力店,即要对甲方负责又要对跟着一起混的员工和商家负责,将会如何平衡文化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年轮刻坊
刺绣布艺
对此,陈璐女士似乎对这个问题要时刻的准备着,瞬间给出答案:“拾翠从初期就关注手艺,特别是我们生活中的手艺,拾翠翠湖中2000多平方的经营面积内包含了30多项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一样都是匠心手艺。而为拾翠提供产品的手工艺人更是近百人,有全国工艺美术界的大师、也有大学还没毕业的手工达人。之前也有很多人,会有同样的疑问,我始终会说中,拾翠是一个文化艺术的手艺平台,这里是生活中各种手艺的集群,她不是某一样具体的产品,是手艺背后的精神。当然,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的重要责任同样是保持一颗匠心,为平台上的手工艺人、商家、参与者提供全面的务,传播手艺精神。对此,我们也很欢迎已经成熟的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加入我们,对于还不成熟的商家,我们会给予产品包装、统一营销推广等扶持,会减轻他们在运营成本上的很多压力。同时在这里进驻的品牌,我们也会采取末位淘汰制,这样才能激励大家一起努力。”
拾翠升级2.0:滇池时代打造 28000平方米形象店
随着云南商业地产的爆发,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拾翠遇上了好的契机。但是对于陈璐来说,被动的抓住机遇,不如主动的把握。经历过这一年多的摸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不断的优化升级,拾翠2.0版本就这样横空出世了。核心点就是打造立足于核心商业物业,整合全省以及全国众多文化艺术资源,将其引入传统商业中心,提升购物中心特色和体验感,填补市场空白,突出差异化,打造一个以“文化艺术生活”体验为核心产业的发展中心和贸易平台。
翠湖拾翠实景
据陈璐女士透露:“拾翠还将在南市区滇池时代启动28000平方米的“文化艺术Mall”项目,这是西南第一家提出建设“文化艺术Mall”概念的商业机构,该项目将会成为我们的形象店,充分诠释拾翠2.0版。“
当记者问及其未来的发展规划和选址策略时,陈璐女士给出的回答是相对保守的。她表示:“省外的项目已经有考察,只是在当地资源还没有积累足够的情况下,贸然走出去会有很大的风险。在未来3-5年内,专心做好昆明的项目。关于选址,虽然也会考虑旅游景点,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成熟商圈的核心商业,并且3公里范围内的常居人口要达到20万,同时开发商的项目定位、气质风格还是要和拾翠相吻合才会最终考虑进驻的。关于开店方式,是很开放的心态,合作和租赁都可以。对于面积的要求,通常是10000平方米以上,但最低也不能少于8000平方米。”
对于地州来说,由于多为旅游人群,消费水平跟不上,暂时不会考虑以店面形式运营。但会整合滇剧、云陶、皮影、刺绣、小调、东巴纸等十余项非遗,开设非遗展示和体验区。目前,“拾翠”已向部分非遗传承人下了产品订单,根据设计出来的产品再进行市场层面的优化和包装,最终实现电子商务上的展销,将文化转化成经济。
编者后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抓得住未来脉博,Hold住深厚文化,专注会创造一个奇迹。在少之又少的成功案例中,你或许会创造一个神话,期待传承一直延续。
王府井结合拾翠时机刚刚好,拾翠早一步或许成为了先烈,而王府井在转型的阵痛中也找到了突破口以及可以发挥的舞台,相互借势,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