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商网云南站报道)对于商业地产开发而言,各大房企的战略虽不尽相同,但选择快马加鞭高速扩张发展模式的企业,无疑是近几年的主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商业地产领域的带头大哥万达,全国的万达广场已达百座。但也有像恒隆这样,在项目的拓展和开发上慢到极致的企业。前不久昆明恒隆广场因停工时间较长引发了媒体种种猜想,似乎外界已经习惯了高速扩张的模式,对于开发“慢”的项目则习惯性生疑,这一快一慢之间,又究竟有些怎样的商业哲学呢?
快速扩张背后危机四伏 商业地产“快”时代终结
时至今日,拥有上百座万达广场的万达集团,其商业模式已经被业内研究得十分透彻,简单来说就是以较低的价格从政府手里拿地,然后用最快的速度竣工,拉动区域价值回报政府。这也让万达创造了很多18个月造城的“神话”,在万达的早期发展中,这样的模式无疑具有极强的市场杀伤力,成就了今天的万达。
正因为万达的模式成就了万达,因此后来的商业地产开发企业能够最容易找到的模板,就是万达的商业模式。在商业地产业内一直有一个口号叫做“商业地产学万达!”。然而在万达快速复制万达广场的同时,背后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快速复制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而万达也只能通过出售部分物业完成资金的回流。
据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集团2015年1到5月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额合共约为人民币407.14亿元,同时,万达商业于报告期内累计实现租赁收入仅为人民币约55.89亿元,可见物业销售才是万达业绩的大头。而出售物业的代价,换来的是万达金街在业内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
很多企业都在学习万达的模式,却再也创造不了万达的商业神话,似乎万达模式只适合万达。业内人士认为,早期万达为了实现快速扩张不仅在物业建设上追求高速,在招商上也与很多品牌建立了战略合作,以保证项目的招商能够同样神速,但今天的市场环境已经不适合这样的模式。
一方面通过近几年的商业地产发展,全国各个城市的商业体量暴增,很多企业并没有在这个市场跑得最快的时候撘上顺风车,后面的发展自然就再难快起来。另一方面,商业项目的集中涌现,导致了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就算和万达签了战略合作的品牌,很多时候也不愿意跟着万达开店,原因是同一个城市已经有了很多门店,多开无益。
市场环境的变化代表着万达模式的终结,未来主题化的商业才是竞争的主流,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就连目前已经拥有众多融资渠道的万达,想再保持原来的高速扩张都难,何况是其他企业呢?因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不会再有谁的商业规模还能超过万达,商业地产的“快”时代已经结束,未来“慢”才是主流。
商业地产“慢”时代 学恒隆“慢火熬好汤”
如同股市一般,能够看清趋势的毕竟是少数人,商业地产也是如此。那些在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正常的人,往往在当时被看作另类,只有等疯狂过后死伤一大片,原来的另类才会变成最聪明的人。
商业地产“快”时代的终结,让很多跑得太猛的开发商和品牌商难以刹车,最终只能失控走向死亡。从2014年开始,各种资金链断裂、品牌关店潮、项目老板跑路的传闻就此起彼伏,今年以来,开启兼并重组模式的开发商和品牌商也不在少数。回过头来,当初原本可以选择“慢”的时候,他们都在玩儿命的跑,最终输给了市场。
那么说到慢,行业内最知名的企业便是香港恒隆。与万达18个月的神话相比,恒隆广场这条产品线的开发建设则是蜗牛速度。上海两个恒隆广场,从拿地到开业,一个建了13年,一个建了14年,这个开发周期如果给万达,可以做8到9个万达广场。对此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的理念只有一个,便是“慢火出好汤”。
“慢”是恒隆的方法论更是价值观,但是外界认为恒隆“保守”甚至“懒惰”的也不在少数,只是很少有企业拥有恒隆这种抵抗诱惑的勇气。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以后,人们惊奇的发现,恒隆罕见的循环曲线几乎与经济周期吻合。
“商业地产周期特别长,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耐性。不是说短线不赚钱,只是说我们对那个不感兴趣,也没有那么大的能耐,我们能做的是比较长远的东西。”陈启宗说,恒隆的策略是建立长远财富,既然立足长远,就要有坚实的基础,而慢就成了必然。
如果将商业地产比作股市,那么很显然牛市已经结束,接下来是一个漫长的熊市。熊市中仍然有赚钱的机会,但需要你足够专业,足够有耐心。未来的商业地产朝着主题化、精细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是大趋势,无论是开发商还是品牌商,花更多的时间去让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因此,恒隆的“慢”哲学或许更值得借鉴。
许多项目不是运营驱动,而是由“投资驱动or规划驱动”,或者是被“拍脑门驱动”得来。最终结果就是脱离实际,沦为“表演式商业”。
万达转让呼和浩特万达广场股权,领展拟以23.84亿元收购上海七宝万科广场剩余50%股权,郑州大卫城、广州天河城等公布2023年业绩...
SM集团投资中国的首个写字楼项目——SM国际中心,近日正式牵手万物梁行,为项目提供全方位物业及设施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