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上市还是一地鸡毛?在香港上市的餐企到底怎么了

格隆汇 飞鼠溪、LiLo   2017-09-06 09:52
核心提示:借助中央厨房等措施,中式餐饮做到标准化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不过,企业如果自己不做减法,扩张过程中的标准化就是个大BUG。

红烧肉,<a href=http://www.winshangdata.com/html/pp/216/26.htm>味千拉面</a><span class=(需求面积:120-150平方米),小南国,周黑鸭(需求面积:20-60平方米)" class="aligncenter size-full" src="http://news.winshang.com/member/FCK/2017/9/6/20179610184913397.jpg" style="font-family: FontAwesome, 微软雅黑, 黑体, Tahoma, Verdana; vertical-align: middle; max-width: 100%; width: 600px; border: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clear: both;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

图片来自“123rf.com.cn”

  一直以来餐饮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最近,在香港上市的餐饮企业纷纷披露上半年业绩报告,味千、周黑鸭、小南国、唐宫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股价下滑。

  曾经风光在香港上市的餐饮企业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中年危机”的味千拉面

  数据显示,味千上半年实现营业额11.5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5%;净利润1.0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80.9%,门店数从2015年6月底的664家缩减到649家。

  让人不禁怀疑96年成立现在21岁的味千,这是不是遭遇了“中年危机"?

  1、一个字“慢”

  味千拉面的菜单一年一换,新品数量少得可怜。对如今的连锁快餐而言,固守标准化已行不通,“标准化+个性化”才是王道,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要结合区域特色,不断推陈出新。

  上餐速度方面,从点餐到上拉面用时7分钟,相比马兰拉面等竞品2、3分钟的速度,味千太慢了,在顾客体验感大打折扣。

  2、品牌老化,很难吸引年轻人

  空间升级方面,其装修环境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怎么变,与同类快餐相比显得破旧,没新意。

  味千面向的消费群体主要是18-28岁的年轻人,但消费群体代际更迭的大势下,味千也并没有针对新生的消费群体做出品牌升级和相应的传播策略,逐渐由过去的新潮变成如今的怀旧画风。

  3、业绩连年下滑,疲于应对

  2015年,味千营业额为25.45亿元,同比下滑5.8%;净利润为2.27亿港元,同比下滑17.7%,门店数量仅仅增加4家。

  2016年,味千主营业务的业绩持下滑的态势,营业额为23.79亿元,同比下滑6.5%。

  2017年,味千上半年营业额为11.52亿元,同比下滑2.5%,净利润1.09亿元,同比下滑80.9%,共有门店数量649家,比上年同期减少13家。

  4、迫于压力奋起反击,然而收效甚微

  味千打了十多个副牌,比如高端品牌和歌山、烧肉孙三郎,中端品牌喜多藏,大众化品牌美厨汇等,但这十余个副牌的门店数量少,存在感非常低,对于整体业绩的提升基本没作用。

  如何摆脱“困顿无力”的中年危机,保有最后的倔强?味千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探索。要知道遭遇“中年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革新的勇气与锐意的进取。

  “多品类发展”的周黑鸭

  8月24日,周黑鸭香港主板上市的股价大幅下挫,下跌12.3%,创下自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次日早盘再度下跌,收盘时勉强稳住局面,财报发布之后的三个交易日,周黑鸭的市值已经蒸发了约30.99亿港元。

  按理说,今年上半年,周黑鸭营收为16.18亿元,同比上涨16.5%;净利润为4.01亿,同比上升5.3%。营收和利润均有所上涨,市场为何还不买账?

  1、单店盈利能力下滑,净利润增速明显缓于营收增长

  截至今年6月底,周黑鸭自营门店数量为892家,与去年同期的716家相比,大幅增加了24.58%。但是按照业绩报告披露的数据推算,自营门店的收入仅同比上升了约12.2%。

  自营门店的收入增幅远低于门店扩张速度,通过简单对比可知,周黑鸭线下自营门店的单店销售额很可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

  2、上半年高调推出的小龙虾项目受挫

  趁着小龙虾市场的火爆,5月5日,周黑鸭推出小龙虾新产品——聚一虾。这一举动当时也获得了市场认可,其股价在5月火了一把。

  仅三个月后,周黑鸭的线上渠道已经找不到小龙虾的身影。

  周黑鸭管理层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公司生产线不具备规模生产,公司正在建设小龙虾的生产线和供应链。

  确实,目前良莠不齐的小龙虾市场急需规范管理,周黑鸭想要在这个上千亿的大市场里成功淘金并不容易。

  3、补位产品卤牛肉难堪大任

  既然小龙虾暂时不卖了,今年6月周黑鸭又推出了卤牛肉产品,目前专供公司的网上销售渠道。但就这款产品目前的评价数据来看,销售金额还达不到小龙虾的高度。

  总之,事实证明,没有过硬的业绩支撑,不仅飞起来的猪在风口上站不住,鸭脖子同样要落地。

  “一地鸡毛”的餐饮股

  1、稻香控股

  7月17日扔出了一个盈利警告,公司预计17年上半年的利润要掉50%以上。股价7月18日大跌近11%,19日又大跌5%。

  稻香这几年公司的发展重心向大陆倾斜,截至2016年底,公司在香港拥有67家餐饮店,在中国大陆拥有46家,此外在大陆还有23家烘焙达人门店。

  稻香定位中高端餐饮,这个定位在过去几年还真不讨喜。稻香的营收从13年起就开始增长不动了,做餐饮有个大BUG,你的营收增长不动了,可是各项费用是会继续飞的,比如人工,还有租金。稻香的营收一旦不增长了,费用就开始挤掉利润空间,净利润则连续三年下滑。

  16年稻香死嗑费用,关掉了好几家不盈利的门店,同时16年开始用增值税代替营业税,这种情况下,尽管16年营收下滑了5.7%,净利润却增长了3.8%。这让颓了几年的股价走了一波。

  但正当投资者要欢呼是不是业绩反转的时候,17年稻香还是扛不住了,并且DUANG出了掉50%的剧本。

  2、翠华控股

  2011年以浪漫的代码“1314”上市,被誉为茶餐厅第一股。但浪漫归浪漫,看月线图吧,像样的反弹都没有,长线短线双杀。

  3、小南国

  上海知名的中高端餐饮,这几年也转型多品牌,有上海小南国、慧公馆、南小馆类的中式餐饮,也有Wolfgang Puck,the BOATHOUS之类的西餐品牌,还有港式奶茶米芝莲。

  小南国13年、14年、16年都发了盈利警告,最近改了个逆天的名字叫“国际天食集团”。

  4、合兴集团

  12年收购了Summerfield Profits Limited,并处理掉了原来的业务,成了一只纯正的餐饮公司,下面的品牌有吉野家和冰雪皇后。这几年的走势是这样的。

  那有没有表现好的呢?

  呷哺呷哺,2014年上市,营收上市以来都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净利润增长也是非常强劲的。呷哺呷哺16年客均消费47.7元,定位中端大众,16年还推出了定位偏高端的品牌湊湊。门店还在向全国各地扩充中,目前看来走势都还不错。

  08年金融危机后,资本开始追捧经营稳定的餐饮行业。而今看来,无论是上市的,还是没上市的,除了几家尚好外,基本上是一地鸡毛。

  思考:中式餐饮是门好生意吗?

  餐饮的痛点,主要有三个:时效、坪效、以及标准化。

  先说时效。餐饮的需求在午晚同一时间段集中爆发,但商家的供给是跟不上这爆发的需求的,只能眼巴巴看着客户走掉。

  人养多了,相当一个时间段里没事做。人养少了,需求集中爆发时产能跟不上。而租金呢,是全天全月付的。

  与麦当劳肯德基这种带点休闲意味的餐饮相比,中式餐饮显然这个BUG更严重,尤其是那种定位中高端的餐饮。

  再说坪效,以最小的面积实现最大额的营收,这当然是每个店面的追求。

  翻台率是坪效关键,但与用餐体验天然冲突,并且再怎么做好翻台率,一个店面辐射的面积以及店面面积,决定了营收是有上限的。

  所以餐饮实现同店增长是相当不容易的,呷哺呷哺16年实现了3%的同店增长,很不错了,而唐宫居然实现了9%,几乎是逆天了。

  同店内生增长有限,餐饮要扩张,就只能靠扩张门店来实现。扩张的过程中就产生了第三个痛点:标准化。在提及中式餐饮与西式餐饮的扩张路径时,标准化是一个常常被提到的问题。

  确实,提到中式餐饮,马上想到的是它的博大精深。而博大精深换成冷冰冰的数字,就是SKU非常非常多。

  现在借助中央厨房等措施,中式餐饮做到标准化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总体而言,成本还是要的。像中央厨房这种,不上规模是显不出效应的。

  所以,企业如果自己不做减法,扩张过程中的标准化就是个大BUG。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格隆汇 飞鼠溪、LiLo,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