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上市定价区间90亿~120亿美元 潜在基石投资者名单曝光

IPO早知道 作者:C叔   2018-08-15 09:42
核心提示:最新消息称,海底捞将于8月23日通过港交所聆讯,上市定价区间90亿~120亿美元,潜在基石投资者为贝莱德、中投和高领资本!

  根据“IPO早知道”独家消息源,海底捞(需求面积:900-1200平方米)将于8月23日通过港交所聆讯,上市定价区间90亿~120亿美元,相当于2019年预计净利润的22~28倍市盈率。

  海底捞本次IPO的主承销商是高盛和招银国际,基石投资者的角逐已经进入最后阶段。海底捞将选择一家国际长线基金、一家主权基金和一家大型中资基金成为基石投资者,目前最有可能胜出的是贝莱德、中投和高领资本。海底捞将于9月中下旬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以四川麻辣火锅起步,通过不断扩张,现已成为中国第一大火锅餐饮品牌,还享有中国最为人称道的服务口碑。一提海底捞,估计每个人都会两眼放光的跟你说,他们家的服务真的超好!

  5月17日晚,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海底捞)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同时公布招股书,其中称在高度分散的中国中式餐饮市场中其排名第一,2017年营收总额达到106亿元,服务顾客超过1亿人次。

资料来源:2017 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

  火锅:餐饮界的扛把子

  这份招股书展示了火锅在中国餐饮业的“扛把子”的地位。

  数据显示,火锅在中式餐饮市场占有着最大的市场份额:2017年火锅品类占有餐饮业13.7%的市场。其中,川式火锅又占火锅餐厅市场的64.2%。2017年,中国有60万家火锅餐厅,2022年预计达到89.6万家;2017年火锅餐厅市场规模为4362亿元,预计2022年能达到7077亿元。

图片来自海底捞招股书

  2017年,火锅品类占有餐饮市场的13.7%的份额,同时,火锅这条赛道,毛利率相当高。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中有数据显示,2017年,火锅行业的整体毛利率达到了49.55%。

  门店:2018年要开200多家店

  2015年,海底捞还只拥有112家门店;截至2017年末,门店数量达到了273家;2018年计划开设180家至220家新店,目前海底捞共有餐厅320家,包括位于台湾、香港及海外新加坡、韩国、日本及美国等地的门店。

  营收:2017年破百亿

  招股书还显示,海底捞2017年总营收为106.3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8.08亿元增长了36%;净利润11.9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78亿元增长了22%。也就是说,海底捞已经成为中国国内首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其中,2017年其外卖业务营收接近2.2亿元。

  翻台率:平均每天5次

  目前,海底捞每间新餐厅的开业需要800~1000万元投资,由于大规模开店,海底捞2017年资本开支达到了15.18亿元。

  投入不小,回报也很乐观。在一线城市,海底捞平均单店日销售额能超过15万,在三四线城市能超过10万,整体平均日销售额达到14万。一线城市每个顾客人均消费近100元,即每家店平均每日招待超过1500人。2015年到2017年,海底捞火锅店的平均翻台率也从每天4次,上升到每天4.5次、每天5次。同店销售额年均增长达到14%。

  成本架构:原材料+人工成本占比高

  在海底捞的成本架构中,2017年其原料成本占比约40%左右,员工成本占比为29.3%。其餐厅全部为租赁制,所以房租投入并不高,2017年海底捞在房租上仅花了4.15亿元,占比3.9%。一般海底捞会和物业或房主签订5~15年的长期租赁协议,当然也会和一些商业房地产公司签订长期战略协议。

  有餐饮界业内人士表示,海底捞确实是从三年前就开始了上市前的审计工作。对于海底捞的扩张,他说:“海底捞提出五年内要做到500亿的规模,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三四线城市现在成长很迅速,比如贵阳、合肥等,这些市场空白的地方很多,同时产能也够。只要蜀海(海底捞供应链公司)的布局都能触及,就可以开店。”

  他还表示,目前海底捞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到1000家店也没问题,并且利润不会受到影响,他说:“呷哺呷哺就没有受到影响。连锁店扩大利润靠的就是门店的快速复制和坪效的提升。”

  在中国火锅餐饮集团20强中,海底捞(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居榜首,仅跟在海底捞后面的,是早已在香港上市的呷哺呷哺。呷哺呷哺的财报数据显示,其2017年营收规模为36.6亿元,约为海底捞的1/3;净利为4.2亿,同样是海底捞的1/3。2017年呷哺呷哺的翻台率为3.3,同样低于海底捞。而目前呷哺呷浦的市值约为150亿港元,30倍市盈率。

  不管怎么说,海底捞的上市故事最终讲的还是如何“吃得更好”。毕竟对于“三天不吃火锅,就觉面目可憎”的吃货们来说,最重要的不就是自己吃的开心吗?

  海底捞的崛起之路

  1988年,张勇技校毕业,最初在国营拖拉机厂当电焊工,那时工资只有90元。偶然间,他得知同院阿婆竟然靠卖烧鹅成了万元户,他动了创业的念头。

  1994年,他的人生发生一次重大转折。作为一个小生意人,在一次不起眼的市场调研中,他发现成都有一种火锅很受欢迎,于是就和朋友凑齐8,000元,在老家四川简阳引进了这种火锅,当时,只有4张火锅桌。

  事后证明,他入对了行。到2017年,中国中式餐饮的收入总规模,已经达到3.19万亿。其中,火锅是中式餐饮中最大的品类,占据13.7%,复合增速高达11.6%。

  但餐饮这个行当,非常特殊。据媒体的总结,它是个不同行业的混合体。

  首先,它是服务业(有服务场地、服务人员,为顾客提供餐饮服务)、它还是零售业(菜品就是商品,打包、外卖、外带、外送)。此外,它还是制造业(原材料加工为菜品),并且还是物流业(很多中大型餐企还要解决各种食材储存运送问题),甚至弄到最后,可能还和养殖业相关(养鸡、养羊等)。

  为了能在群雄逐鹿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张勇开始推出海底捞的主打特色 —— 服务,比如:帮吃火锅的客人拎包、带孩子、擦鞋子、修指甲等,他的火锅店一下子火了起来。

  1999年,张勇做了一个重大决策 —— 异地开分店。这家分店开在了西安。此后,海底捞的扩张较为顺利,但随着人员越来越多,海底捞的管理日渐吃力。

  2005年,当时的中国火锅市场霸主还是小肥羊。小肥羊靠一份秘制的不用蘸料的火锅配方,雄霸全国火锅店。

  大部分材料都是一分钱一分货,相反底料却各有不同。为了把底料标准化,海底捞成立了成都分公司,主营业务为生产火锅底料,并提供给附属公司的火锅店。

  2006年,海底捞的第一条火锅底料生产线在成都正式运营,供应给四川海底捞集团的火锅餐厅。次年,它开始向第三方经销商提供火锅底料产品。

  1999年~2011年,海底捞的异地复制进度较为缓慢,经营遇到了瓶颈。2011年,张勇开始引进日本经营之父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

  阿米巴经营模式是关于公司组织架构的哲学。将整个公司细分成所谓“阿米巴”小集体,并以量化赋权的形式,委以各个小集体经营责任,在模块化组织架构的同时,培育出更多具有经营者意识的领导者。不要小看这一套经营哲学,连近千亿市值的恒安国际(1044.HK)也在去年引进了“阿米巴经营模式”,虽然暂未见成效。

  海底捞将旗下的底料加工、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门店装修、餐饮人员培训等全部分拆。基于公司当时规模仍然不大,改革后,成效立马显现,自2011年以后,海底捞的异地开店速度大增。

  据最新数据,2011年,海底捞门店数量为44家,到2012年,海底捞门店数量为70家,一下子新增了37家。

  之后中间经历了“三公消费”限制政策出台、高端餐饮遭受重创,但海底捞仍然屹立不倒。

  2016年,海底捞决定让其旗下的火锅底料公司颐海国际(1579.HK)赴港上市,募资用于建设火锅底料生产基地。同年,海底捞旗下的冒菜品牌“优鼎优”,登陆新三板。

  截止于2017年底,公司共有273家门店,并计划2018年开设180~220家餐厅。截止5月8日,公司目前共有320家分店。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写在最后

  这些年海底捞做对了两件事:

  第一、选对了赛道,火锅不依靠厨师,可大量复制;

  第二、靠着管理上的天才系统把原本难以复制的服务高水平标准化了,成为海底捞的一大特色,并踩上了消费升级的趋势。

  但从长远来看,海底捞目前的人才体系护城河会随着同行模仿程度的提高而慢慢消失。海底捞的天花板已经来了吗?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IPO早知道 作者:C叔,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