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在某个时机出现某个正待兴起的新市场,就疯狂烧金,来试图垄断这个市场,形成高利润的商业链条,坐拥长期可持续的高利润商业模式,似乎变成了一种潮流。但这只是早期资本的占领方式,是不是适用于全部的市场,还是有待纠正的。
市场背景:中国有望在2025年突破10000亿元
近年来中国的咖啡市场看起来格外热闹,那时因为中国的咖啡消费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一线城市甚至能达到30%左右,据预测2025年有可能会超过10000亿元,所以中国似乎正在成为咖啡产业的新风口,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咖啡消费大国,所以不少咖啡企业都把目光放在了中国市场。
大概就是这股不断增长的咖啡销售风吸引了瑞幸。如果单不看瑞幸的销售额业绩,那么瑞幸的成绩单无疑是漂亮的:成立1年,估值就高达22亿美元,扩展到22个城市,门店总数高达1300家,年底目标就是2000家,在杯量和数量上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第一。
但是瑞幸真的拿到市场了吗?
拼多多的异军突起之路
瑞幸咖啡定位的经营模式在我感觉像极了拼多多。同样都是在市场已经基本固定的时候想要异军突起,凭借全新的销售模式和方向改变市场环境。拼多多的目标人群清晰,就是三四线城市的中低收入人群,以低价来吸引这部分还没有被淘宝瓜垄的人群,而瑞幸的目标是要以依托于外卖服务的零售方式,来覆盖更广的人群。两人相同之处是“烧钱”,拼多多平台出钱来弥补商家低价售于顾客的差价,瑞幸则是疯狂砸市场。不同的是,拼多多比较成功,而瑞幸看起来好像就比较棘手了。
在我看来,瑞幸过分依赖于咖啡外卖就让我觉得很难接受,我不能说没有人会点这份外卖,但这个人数不会很多,星巴克之所以能兴起来就在于它给人提供了有格局的空间,把喝咖啡的行为定义成了一种很悠闲但又很享受的难得的时光,而改成外卖的话,首先咖啡的口感就很难得到保证,其次,喝咖啡的意境意境不复存在,和喝吃油条喝豆浆的感觉差不了多少。
OFO的疯狂扩张模式
瑞幸咖啡自成立以来,走的就是疯狂烧钱模式。通过不断的开店扩张、不断的补贴、发福利,瑞幸的确占了部分市场,但这仅仅都是都是短期的。这种折腾法像极了前段时间的共享单车OFO,一开始初见成效,但是根本难以盈利,而且就目前的进程而言,这种商业模式就正处在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前提下。
就在2018年7月份,瑞幸宣布完成A轮2亿美元融金,但是短短五个月后,就又完成了2亿美元的B轮融资,就在今年刚刚过去的4月份,瑞幸就有获得了星巴克最大的主动投资人贝莱德的1.5亿美元的融资。所以其实不到1年的时间内,瑞幸就接连申请了三份融资。可以看出瑞幸对资金链的依赖,一旦出现资金链问题,瑞幸恐会步OFO的后尘。
再看拿到三分融资的瑞幸的情况到底如何?2018年的前三个季度,瑞幸咖啡2018年净亏损高达16.2亿元,2019年净亏损不减反增,仅仅第1季度就净亏损5.5亿元人民币。
企业的目的是赚钱,有盈利公司才能继续下去,对于瑞幸如此疯狂的烧钱模式,一直亏损的扩张计划,小编对其的成功表示不容乐观,你们认为呢?
增收不增利的瑞幸咖啡今年Q1运营亏损6510万元,运营利润率为-1%,而2023年同期运营利润则为6.784亿元,运营利润率为15.3%。
瑞幸Q1多项成本项的增速均高于净收入的增速,导致单店利润空间下降,门店运营利润率从23Q1的25.2%直线下降至24Q1的7%,瑞幸重现亏损。
除了精品连锁业态,无论是星巴克、天美等场景经济加持的大店,还是瑞幸、库迪、幸运咖等自提小店,产品和服务都是重中之重。
这家诞生于2017年的新茶饮品牌,摸着茶颜悦色过河,又厚着脸皮借势营销Dior,再次被传赴美IPO,是否会同“雪王”一般折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