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伟
编辑:顾彦
四川小吃东北香。
在米饭快餐扎堆上市之后,麻辣烫行业也迎来IPO的消息。
1月27日,据中国证监会披露,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提交《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的派生形式)审批》。一旦审批通过获得“小路条”,杨国福很快就可以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有望成为“麻辣烫第一股”。
杨国福和张亮可谓是麻辣烫“双雄”,都是吃货们熟悉的餐饮品牌。官网显示,至2021年,杨国福的加盟店已经达到了6000多家,分布于全国23个省市,并且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
麻辣烫也能上市?为什么这时候上市?行业前景如何?
从摆地摊到坐拥6000余家店
很多人很难想象到,如今坐拥6000余家加盟店的杨国福夫妇,曾经以摆地摊为生。
在20多年前,杨国福夫妇生活在哈尔滨,是一对靠摆摊为生的小商贩,卖过水果、蔬菜,烤过鱿鱼、火腿肠,但都收入一般。
偶然间,杨国福夫妇发现“麻辣烫”这种街边小吃的商机:只要将各种蔬菜、肉类放进麻辣汤料中煮熟就可以食用,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味道诱人。
于是从2000年起,杨国福夫妇开始在哈尔滨的地下出租屋做起了麻辣烫生意。2003年,二人的第一家门店在哈尔滨永和街开业,当时名字叫做杨记麻辣烫,次年改名杨国福麻辣烫。
随后,杨国福夫妇不断调整各种香料搭配以调试口味,甚至还尝试过用豆瓣酱研制底料。二人花费三年的时间,研制出了独具特色的麻辣烫底料。
当时,东北的麻辣烫多由四川人经营,吃法类似“冒菜”——用清水煮、浇红油,再放一些花生碎和酸菜等佐料,就着米饭吃。相比四川人经营的麻辣烫,杨国福的麻和辣更淡一些,可以喝汤是其最大的亮点,同时增加了更多菜品选择。
一方面由于更适合北方人的口味,另一方面当时很少有人注意到麻辣烫品类,所以杨国福夫妇在这片空白的市场迅速赚到了第一桶金。
他们的朋友看到了开店成本低、回本速度快的特点,也纷纷以“杨国福麻辣烫”的名字开店,仅仅在哈尔滨市的周边县城,杨国福麻辣烫就开了几十家店。“那个时候,房租千元左右,食材也便宜,人工一个月才三百元。”杨国福后来回忆。
然后随着杨国福麻辣烫名气越来越大,不管远近的加盟商蜂拥而至。当时,杨国福麻辣烫的门店数量以每年200-300家的速度高速增长。
但在飞快发展中,加盟门店的产品品质无法保证,杨国福麻辣烫的口碑开始下滑。因此2010年,杨国福主动放缓门店增速、暂停加盟计划,进行规范加盟方式等诸多调整,并对加盟商进行系统培训和要求。
其中,调整的最大动作莫过于深化供应链。官网显示,在2013年,杨国福占地20000平米、获得QS市场安全准入资格的大型现代化、标准化食品加工厂正式落成,而且还新建了广州物流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哈尔滨、沈阳、天津、青岛、通辽、广州六大物流基地,初步覆盖了全国市场。
供应链的完善让杨国福走出东北,开始快速铺向全国。为此,2015年杨国福麻辣烫总部南下,来到了更为繁华的上海,以谋求更好的市场和发展机会;2018年初,杨国福麻辣烫全国店面突破5000家;此外杨国福还尝试出海,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5个国家开店。
庞大的门店体量给杨国福麻辣烫带来了可观的收益。2019年,杨国福本人曾对外透露,杨国福麻辣烫当年的营收预计为13亿元,其中加盟费占20%左右,其他多数营收来自向加盟商销售调味料、食材、厨房设备、餐厅家具等。
近年来杨国福麻辣烫还在尝试电商业务。2021年初,天猫杨国福官方旗舰店正式上线,主要销售自热火锅和火锅底料,这也是麻辣烫行业第一个在电商平台开店的连锁品牌。
在稳步发展的同时,杨国福麻辣烫开启了上市之路。2021年12月8日,杨国福麻辣烫母公司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发生多项工商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当时,业内纷纷就猜测杨国福正在为上市做准备。
终于在2022年1月底,杨国福麻辣烫正式提交上市审批,有望登陆港交所成为“麻辣烫第一股”。
为何此时上市
近期,准备上市的餐饮企业数量猛增。
先是米饭快餐企业呈现扎堆上市现象,老乡鸡、乡村基、老娘舅三家企业传出上市或上市辅导的消息前后相隔不超半年;不久前,A股上市公司绝味食品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参股投资的和府捞面计划境外上市;此前,一直坚称不上市的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也改口称正在寻找合适的上市时间。
这一波上市潮触动了许多餐饮企业的神经,其中可能也包括杨国福。
一方面,现在可能是餐饮上市的最后时机。勺子课堂创始人兼CEO宋宣告诉亿欧EqualOcean,消费行业作为长周期市场,整体来说一直受到资本关注,但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资本逐渐冷静,实体餐饮品牌的投融资也随之减少,因此从大的融资窗口期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现在都是餐饮行业最后的时机。
另一方面,疫情使得餐饮行业特定品类的连锁化趋势加快,杨国福这样的头部企业需要更多资金维持扩张。亿欧EqualOcean新消费事业部分析师杨良认为,和府捞面、乡村基、杨国福等企业寻求IPO拿一轮钱,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应对餐饮行业的这种变化趋势。
宋宣也认为,从整个餐饮市场的角度来讲,接下来连锁企业的竞争会非常激烈。疫情之下,餐饮行业门店数量、市场规模、利润空间虽然有一定下滑,但行业连锁化率在快速上涨,比如火锅行业连锁化率已经涨到18.3%。在大环境越不好的情况下,餐饮头部品牌扩张速度越快,当然也越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扩张失误。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杨国福麻辣烫上市不仅能借助杠杆获取资金,还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公信力,有利于激励员工、吸引人才以及运用资本工具开展对外产业并购。
麻辣烫是一门好生意吗
我国麻辣烫行业市场规模估计超过千亿,其中以杨国福、张亮为代表的东北企业撑起了半壁江山。
市场规模之所以如此庞大,与麻辣烫的特点息息相关。沪上阿姨战略投资业务负责人葛贤通分析,麻辣烫投资模式很轻,口味接受度广,定价也平民,在线程度高(外卖业务)。宋宣也表示,麻辣烫和火锅、炸串、麻辣香锅生产加工制作方式相似,且生产效率高、可规模定制化,容易满足更多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起源自四川的麻辣烫在东北地区极其发达。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17.3万家麻辣烫相关企业,从地区分布来看,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以约2.2万家和1.6万家的数量位居前二。杨国福和张亮的发起地、被称为“麻辣烫之乡”的哈尔滨宾县,共有超330家麻辣烫相关企业。
细数市场上的麻辣烫品牌,张亮、杨国福、小蛮椒的创始人都来自东北,而且杨国福和张亮还有亲戚关系。张亮麻辣烫曾透露,东北人占据了张亮麻辣烫加盟商中的很大一部分。
张亮和杨国福分别以5800余家和6000余家的门店数量,被业内人士称为麻辣烫“双雄”,但市场中除了这2家头部,几乎没有腰部玩家。门店规模相对较大的,就只有觅姐、小蛮椒、小谷姐姐等2015年之后成立的创新品牌,其中曾公开披露融资的仅有福客和小谷姐姐两家。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麻辣烫行业是大品类少品牌,且并不受资本青睐,原因是行业本身存在弊端。
首先,供应链是最大的限制。小谷姐姐麻辣烫创始人张可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平均120种sku使得门店的供应链负担较大,冻品采购成本高、蔬菜自采不稳定等因素,都使得备货压力加大。
因此,能够做到全国连锁的品牌少之又少。以杨国福为例,为了提升供应链能力,在数千家门店的基础上,其投资4亿在成都建立自己的供应链工厂,这是零散小品牌力不能及的行为。
其次,由于对商圈、人流要求高,虽然麻辣烫门店的面积一般不大,但房租和人力成本都不低。以张亮麻辣烫为例,其官网招商加盟页面显示,60平米的门店年经营费用(包括租金、水电、人工)预计为38.4万元,150平米的门店全年经营费用预计可达76.8万元,这对于加盟商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第三,麻辣烫品类没有价值感,客单价难提高。从地摊发家的麻辣烫难改脏乱差形象,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其提升品质感难上加难。葛贤通认为,这让消费者对品类没有价值感,很难形成真正的品牌效应。
据公开报道,杨国福麻辣烫也曾多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2017年3月,有媒体报道在某外卖平台上,北京有27家杨国福麻辣烫存在问题;2018年,杨国福麻辣烫广州门店被曝员工双脚上菜板;2021年10月,北京消协发布消息称,在食品安全大检查中,杨国福麻辣烫存在食安问题门店的数量排在第2位。
但在杨良看来,麻辣烫行业与火锅相同,标准化已到一定程度,头部企业发展会趋向多样化。
高端化是一个发展方向。以张亮麻辣烫为例,2021年初,张亮麻辣烫的哈尔滨旗舰店开业,占地1500平米,号称“全球最大的麻辣烫店”,被网友称为“麻辣烫高配版”,根据大众点评显示,其客单价比当地其它张亮麻辣烫店高出1.5倍左右。
发力供应链则是另外一条路。公开资料显示,杨国福四川研发基地的年产量可供给上万家门店,如果上市成功,杨国福可以借助二级市场加快扩张速度、释放工厂产能。宋宣也认为,杨国福上市所融资金可能主要用于升级供应链。
在资本并不待见的麻辣烫行业,杨国福的上市是个重大的意外,最终能否成功上市和上市后如何发展,均有可能引起另一波关注。
麻辣烫原本是属于街头小巷的路边摊小吃,但凭借杨国福等创始人的带动,让诸多东北家乡创业者加入了中式餐饮连锁的战场。
近日,杨国福麻辣烫向中国证监会递交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审批的相关材料,目前进度已达接收材料阶段。截至2020年底,其门店突破至6000家。
外婆家一门店被曝光洗菜池里洗拖把、厨师每天踩着案板走,张亮麻辣烫一加盟店被曝光“挂羊头卖鸭肉”,华莱士南昌某店后厨出现蟑螂...
苏州中心荣获“年度备受期待商业项目”大奖,苏州恒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亮获 “年度商业地产杰出创新人物”称号。
苏州恒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亮在参与《和府捞面·回归商业本质,软性服务体验的重新审视》的高端主题对话环节上发表自己的精彩观点。
从2021年的大势来看,米粉已有了崛起的苗头,至于品类下的从业者如何抓住这样的新红利脱颖而出,这就要看创新创业者的布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