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流行“超市风”,是噱头还是出路?

餐企老板内参   2022-11-02 08:00
核心提示:仓储式烤肉,便利店火锅,点心批发市场、自助小酒馆......“餐馆变超市”,新颖的消费体验吸引着大批年轻人前去打卡。

餐企老板内参 翟彬| 文

仓储式烤肉,便利店火锅

餐饮开始流行“超市风”

“进门后推上一辆购物车,穿梭在不同的货架间,选货、扫码、结账,然后坐下开吃……你没听错,这来的是一家餐馆,不是超市”。

从上半年开始,餐饮刮起了一股“超市风”:仓储式烤肉,便利店火锅,点心批发市场、自助小酒馆……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加入到这波浪潮中,“餐馆变超市”,新颖的消费体验吸引着大批年轻人前去打卡。

尽管“超市风餐厅”的品类各异,但它们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是名字。“仓储式烤肉、烧烤工厂、烧烤超市、烧烤工厂店”,单从称呼上看,你很难把这些“零售标签”明显的词汇跟一家“东北小炉子烤肉”联系在一起,但这正是“超市化的餐厅”的精髓所在,要的就是“与众不同和差异化”。

其次是装修。既然叫“超市”,自然要“打扮成”超市的模样,开放式货柜、仓储式陈列、零售化的包装,明明是间餐厅,却透着一股超市的既视感。

最后是体验。“做戏做全套,道具很重要”,手推车、购物篮、手提袋一应俱全,常温货架、冷藏冰柜一样不少;另外不论是烤串、羊肉片,还是酒水饮料,甜品小吃,一律都是自助选购、扫码结算,跟在超市买东西差别不大。

“餐厅变超市”,表面很热闹,背后有门道。

拆解“超市风”背后的商业逻辑

跟过往的“国潮风、地摊风”只把重点放在“场景”的改造上不同的是,这波“超市风”则在消费场景、用户体验、运营思路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

场景更有趣了

“超市风餐厅”大多采取了复合式的场景改造,以烧烤为例,今年新起的这批“烧烤超市”清一色采取了“地摊风+自选超市+自助烤肉”的模型。在场景上既能感受到“在超市里购物”的体验,又能体会到自己动手烤肉的乐趣。再加上“铁桌子、矮板凳、小炉子”的配置,让人一秒穿越回80年代的地摊。

火锅超市在模式上也有亮点,像是深圳的前进菜场美蛙火锅,除了“自选菜品”之外,还在店内搞了一个水培菜的微型菜市场,蔬菜现摘现涮,体验更加新颖。

啤酒便利店的改造空间更大,以酒水自助为基础,衍生出了“酒水自助+零食、烧烤、炸物小食、桌游”等不同的组合方式,兼具“朋友聚会、喝酒交友、公司团建”等多重功能,比海伦司更轻,比公路酒吧稍重的新模型。

体验更好了

“超市风餐厅”把“自主权”交给顾客,像是“烤肉超市”基本都是“一桌一炉”,选好肉,买好炭火,接下来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比拼下“烤艺”了。

另外商家们为了让消费者体验上更加真实,在细节上也确实用心。

像是广连申,进店的话术都是“欢迎来到广连申批发市场”(但是实际上门店并没有批发业务,只是配合品牌营造出批发市场的氛围);

而沈阳的刘牌牌甚至还模仿了钱大妈的“日清”模式,不卖隔夜肉,每天晚上进行分段折扣,21:00七折,22:00五折,23:00打三折。

买的更多了

用超市选购的方式拿菜,除了新鲜感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多寡随意,丰俭由人”,但对于商家来说,这却是设计好的“小心机”。

用购物盘换成购物篮,用手推车替换扫码点餐,消费者只埋头装货,很容易就买多了。像在广连申点心市场,装满一篮子起码得200多软妹币,商家轻松提高了客单价。

而且采用包装产品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包装产品”的价值感更强,价格要比散装或者称重的产品要高。

啤酒便利店玩的更花哨,本来“堂食+零售”的模型就能多卖钱,有些品牌还采取了会员制,“365元,每天1块钱,一周7瓶酒”,号称“轻松实现喝酒自由”,通过储值锁定会员保证稳定的复购,让营收更加多元。

另外烤肉和烘焙品类还会用“现切、现烤”等方式来引流。 比如深圳的仓储式面包集合店膨胀工厂就采用明档的方式,让消费者看到产品制作和出品的全过程,出炉即售卖,出炉台面就是销售区域,大大增加了顾客购买的欲望。

成本更低了

“超市风餐厅”全程自助,最大的好处就是“人工少了”。

以烧烤为例,在二线城市一个烤工每月的工资至少8000元起,一家200平米的烧烤店至少3-5个烤工,一年下来仅人工就能节省30-50万。

啤酒便利店也一样,跟清吧比人员少一半,冰柜即仓储,大多数店没有厨房,基本上除了洗手间都是营业面积,在夏天还可以变身成“公路酒吧”,把生意延伸至街边销售。

其次,零售化的产品也能帮助餐企降本增效。 在广连申点心市场里,大大压缩了“现烤”产品的数量,增加了布丁类和芝士类等冷藏和预包装食品的比重,好处就是拉长保质期,增加产品的销售时间,减少货损。

另外“超市风餐厅”通过增加产品的条码,有效提高了店内标准化程度,SKU的管理从“非标品”转成“标品”,降低了产品的管理难度,损耗得到控制。

总结一下,“超市风餐厅”在许多的细节上做了创新,在保留餐饮体验的同时,补充了大量零售的经营逻辑,提高了经营效率,有效降低了食材成本,但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节省了人工,不管是烧烤店的烤工,火锅店的传菜员,还是酒吧的卖酒小妹,人力成本的降低肉眼可见。

“餐馆变超市”

既有创新,也有无奈

在过去的十年里“餐饮零售化”绝对是个热门的话题,尤其在疫情的三年间,“零售业务”已经成为很多头部品牌的标配,今年全行业All in预制菜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餐饮如此热衷零售,既有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因为“现实所迫”。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参与调研餐企的房租及物业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这三项的增速,分别达到了3.39%,2.1%,3.69%,长期的“三高一低”已经严重制约着餐饮行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餐饮企业还饱受“用工荒、招工难”之苦,据相关数据显示44.86%的火锅店老板表示“服务员难招”,56.16%的火锅店老板表示“人员成本高”,火锅行业一线员工的流失率高达22%。

数据来源:中国饭店协会

“超市风餐厅”利用了“零售思维”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减少食材损耗、优化经营效率。 如今随着“超市风餐厅”的盛行,“餐饮零售化”也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0阶段,“产品为王”,以颐海国际的火锅底料,广州酒家的月饼,呷哺的火锅蘸料等为代表的大单品时代;

2.0阶段,“渠道为王”,“线上+线下”的全渠道布局,商超、便利+传统电商(天猫、京东、小程序) +社交电商(抖音、小红书)+私域等;

3.0阶段,“体验为王”,用零售的逻辑改造餐饮,从“非标品”到“标品”,从坐下来扫码点餐变成推着车自助拣货,从等菜上桌到自己动手。

在“超市风”盛行之前,餐饮与零售结合最好的,其实是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以及T11、菜鲜果美为代表的高档生鲜超市。 盒马先通过餐饮的“大牌小店”为零售引流,逛吃逛吃,门店还有现捞的大海鲜加工。 其后加码自营,推出“盒马火锅”,消费者可以推着购物车采购牛羊肉、海鲜冻品、火锅预制菜,再到就餐区食用,还有“鲜切肉铺”等业态创新,属于餐饮的壳+零售供应链的核。

如今餐饮“反攻”零售,“零售的壳+餐饮的核”,走的是“餐饮+零售”,用零售的体验带动餐饮的增长。 当然“餐饮+零售”也不只“超市风餐厅”这一种模型,前阵子西贝推出了集合了“美食广场+美食课堂+美食超市”的贾国龙美食市集,可以看作是“餐饮+零售”的一种全新尝试。

尽管“超市风餐饮”看起来很美好,解决了不少行业痛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

管理难度大 ,从“非标品”换成了“标品”后,组织结构、SOP,标准化都有很大的变化,餐饮老板要掌握“餐饮+零售”两套经营逻辑并非易事;

品类的普适性有待考验 ,举个例子,为什么“烧肉超市”这个品类最先在沈阳、徐州等地发展起来,原因就是沈阳、徐州、淄博等地本来就有自助烤肉这个业态,当地食客的烧烤技艺整体水平高,而其他区域的消费者在动手的时候很容易烤糊烤焦,影响口感和复购(电烤稍微好些),而且自助还会拖长消费时间,影响翻台率;

加盟问题 ,像是酒水便利店的加盟项目,看起来人工少投资小,但实际上每间店的SKU数量至少100+,整体库存压力大,尤其是啤酒精酿便利店,淡旺季非常明显,夏天才是营业高峰,冬季销售压力很大 。

写在最后

“用超市的形式做餐饮”并不是今年才开始的,早在两年前就曾有一些烧烤品牌尝试过,两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不仅品类的范围越来越大,经营的思维较两年前也有了不少的迭代与升级。

与过去几年靠着审美、流量或者渠道红利等“外部因素”发展起来的品类相比,“超市风餐饮”是通过“内部优化”,调整产品、组织结构和运营思路,来解决人力、食材、房租等成本问题。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餐饮进入“存量博弈”的阶段,增量变少,成本高企将是“新常态”,这将促使餐饮企业纷纷“向内寻找利润空间”,而“超市风餐饮”适时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餐馆变超市”,到底是噱头还是出路,我们拭目以待吧 !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餐企老板内参,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